人物經歷
他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民營IT企業——多思
他研製CPU,16年來花費了5億元人民幣,沒有賺到過1分錢,只得到來自國外的一筆半2000多萬元人民幣的技術購買定金
他是宏指令計算機(MISC)技術發明人,擁有19項CPU專利,完成了8塊晶片設計,主持了6項國家工程開發,卻沒有讀過大學
他多次站在被告席上,甚至站到了國際法庭上
他是天才?傻子?瘋子?還是騙子?每個認識他的人眼中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他
他是誰?“多思在明年一定可以實現收入。”52歲的劉大力坐在他那幢躲在學院路石油大院家屬區一個角落的辦公樓里說。
20年前,劉大力在北京大興縣龐各莊建立了一個小規模的經營實體——大興繁榮多思軟體開發部。一種說法是,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營IT企業。
稍後在四季青鄉建立的四通,已經經歷過若干輝煌和衰落,段永基也以“村長”的身份坐鎮中關村多年,而後來的王文京們早已經成為了名聞遐邇的億萬富翁。
從1985年開始投身於CPU的研發工作後,劉大力的企業就一直沒有賺過錢,也沒有死掉,支撐他的是一批對中國要做自己的“CPU”充滿信念的偏執的投資者,還有專家和領導。“對於高科技來說,成功是偶然,失敗是必然。”劉吸了一口煙,把菸嘴放在了桌上。
近幾年,那個從必然的失敗中走出的偶然成功在隱約與模糊中逐漸變得清晰明朗起來。
2001年12月,多思公司的“可重組邏輯電路物理模型”通過國家測試;2002年9月,多思MISC 9800 CPU樣片通過測試;2003年4月非典期間,科技部徐冠華部長批准了多思CPU的“非主流典型項目”的測試啟動;2003年6月,自主研發的開弦系列安全晶片(01、02、03)投入小批量生產,該系列安全晶片主要用於高速路由器、網關和其他高速數據加解密設備。
“你知道中國的晶片需求量有多大嗎?”劉大力瞪圓眼睛問記者,“1000萬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效益呀,可中國還沒有安全晶片。”兩年前,專家測試他的“可重組邏輯晶片”時,安全性能達到“白裸片”程度。他說華為、中興通訊正在審查和研究他的東西,準備和多思合作。華為甚至有人和他說:劉大力,你真有可能會發了。
如果劉大力將來真的有可能“發”了,那“發家史”就得從1983年的北京龐各莊開始說起。不過,劉大力當初註冊企業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搞高科技研發,因為這位老紅軍的兒子始終考慮的是“要時刻準備著,握緊手中的槍”。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多思至少目前不能算是企業,是一個圍繞CPU研發的超級民間工作室;劉大力不是企業家,是一個執著於CPU研究的狂熱的“藝術家”。
向龐各莊村民籌錢
1983年以前,在機電部自動化研究所工作的劉大力應該算是一位名人。這位只念過中學的小伙子搞科研不要命,在計算機上寫程式經常是一周不睡覺。
1979年,26歲的劉大力組織一幫人搞“791工程”火炮彈道自動化控制系統,獲遍了從所里、部里到軍隊的科技獎項,“不過,都是二等獎。”劉大力說,“而且項目組長的聘書也是在項目結束後才發到我手中。”80年代初期是非常看重文憑的年代。
“791工程”給自動化所里贏得了2700元這一當時看來是天文數字的獎金,劉大力分得80元,在北京最豪華的莫斯科餐廳很風光地宴請了朋友們好幾回,當時,一個奶湯的價格是一毛五分錢。
但劉大力很快就鬱悶起來了,因為沒有新的研究項目批給他。劉想自己乾,搞科研。在當時下海搞科研的人員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曲線救國,先做貿易,賺了錢後再搞科研;二是集資搞科研項目,項目出來後再賺錢。“可是,賺了錢再搞科研怎么可能?”劉選擇了後者。
劉大力把自己的公司註冊在北京大興縣龐各莊。“因為在農村比市里起步要簡單容易些。”劉大力說。
怎樣才能籌集到起步的資金呢?劉大力在向朋友們求助的同時,決定向龐各莊的村民們籌款。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政策是允許農民集資興辦經營實體的。可是,在沒有幾個人見過計算機的年代,怎么向村民解釋什麼是軟體、什麼是軟體開發呢?
時值農忙季節,老鄉們在地里忙得歡。劉大力準備了兩把鐮刀:腰前一把,腰後一把,幫鄉親們收割莊稼,從早乾到晚,手都長滿了水皰。鄉里的幹部和村民一看:行呀,這城裡來的老紅軍後代還真能吃苦,沒忘本,以後肯定錯不了。就同意籌集款項辦經營實體,居然籌到了15萬元人民幣。
當時做計算機軟體設計的人不是很多,一年多後,劉還清了龐各莊的集資款,並且,通過各種關係給龐各莊引進了一套在當時算得上是非常先進的人造金剛石製造設備,辦了一個龐各莊金剛石廠,利潤一直不錯。
難道一生將這樣度過?劉大力陷入了新的思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