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半農(1891~1934)

劉半農(1891~1934)

正文

劉半農(1891~1934)現代詩人。名復,江蘇江陰人。父親是秀才,當過塾師。幼年生活貧寒,這對形成他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有一定影響。15歲入常州中學讀書。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一度在革命軍中任文書。後赴上海,先後任《中華新報》和中華書局編輯。此時,曾以“半儂”的筆名發表過一些舊體小說和譯文。
1915年《青年雜誌》創刊後,為該刊重要撰稿人。1917年到北京,任北京大學預科教員。後即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之一,寫過著名的《復王敬軒書》等文章。1917年開始用白話寫詩,他重視民眾口語,注重向民歌借鑑,對新詩的形式和音節多有探索,是早期新詩的提倡者和實踐者。其詩風清新、樸素。一些作品以節奏鏇律的和諧著稱。他所寫的《相隔一層紙》、《學徒苦》等詩,揭露了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鮮明地體現了作者關心現實、同情人民的民主主義傾向,在“五四”時期的詩壇產生較大影響。
1920年春,劉半農赴歐洲留學,先後在倫敦、巴黎等處大學研究漢語語音、聲韻,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1925年秋回國,先後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曾為語絲社成員。後來他主要致力於中國文學、語音、語法等研究,成為專攻語言學的學者。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之餘,繼續從事雜文的寫作。他去世以後,魯迅憶劉半農君》一文對他的歷史作用作過公允的評價。
劉半農的主要創作有《揚鞭集》、《瓦釜集》、《半農雜文》,編有《初期白話詩稿》,標點過清人張南莊的章回體小說《何典》,學術著作有《中國文法通論》、《四聲實驗錄》等,另有譯著《法國短篇小說集》、《茶花女》等。

配圖

劉半農(1891~1934)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