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佑[東漢人物]

劉佑,常見人名,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有以下三人:

基本信息

原文

劉佑字伯祖,中山安國人也。安國後別屬博陵。佑初察孝廉,補尚書侍郎,閒練故事,文札強辨,每有奏議,應對無滯,為僚類所歸。

除任城令,兗州舉為尤異,遷揚州刺史。是時會稽太守梁旻,大將軍冀之從弟也。佑舉奏其罪,旻坐徵。復遷佑河東太守。時屬縣令長率多中官子弟,百姓患之。佑到,黜其權強,平理冤結,政為三河表。再遷,延熹四年,拜尚書令,又出為河南尹,轉司隸校尉。時權貴子弟罷州郡還入京師者,每至界首,輒改易輿服,隱匿財寶,威行朝廷。拜宗正,三轉大司農。時中常侍蘇康、管霸用事於內,遂固天下良田美業,山林湖澤,民庶窮困,州郡累氣。佑移書所在,依科品沒入之。桓帝大怒,論佑輸左校。

後得赦出,復歷三卿,輒以疾辭,乞骸骨歸田裡。詔拜中散大夫,遂杜門絕跡。每三公缺,朝廷皆屬意於佑,以譖毀不用。延篤貽之書曰:“昔太伯三讓,人無德而稱焉。延陵高揖,華夏仰風。吾子懷蘧氏之可卷,體甯子之如愚,微妙玄通,沖而不盈,蔑三光之明,未暇以天下為事,何其劭與!”

靈帝初,陳蕃輔政,以佑為河南尹。及蕃敗,佑黜歸,卒於家。明年,大誅黨人,幸不及禍。

譯文

東漢時期的劉佑,字伯祖,是中山安國人。安國後來隸屬博陵郡。劉佑起初被察舉為孝廉,候補尚書侍郎之職,平時嫻熟古代典章制度,所寫文章長於辨理,每次對朝廷有奏疏或參加討論,他都能應答如流,被同僚們所接受。

朝廷任命他為任城縣令,兗州太守推舉他政績優異,被遷升為揚州刺史。這時會稽太守梁旻,是大將軍梁冀的堂弟。劉佑向朝廷舉報梁旻的罪行,梁旻因此受到處罰。後來劉佑又被調到河東擔任太守。當時所屬縣令經常帶領朝中官家子弟為非作歹,百姓都害怕他。劉佑到任後,罷黜了他的強權,平反處理了一批冤假錯案,他的政績成了三河之首。因此而兩次升遷,到延熹四年,他官拜尚書令,又出任河南尹,不久轉為司隸校尉。當時朝中權貴子弟被罷免州郡之職就立即回到京城的,往往到他的轄界,就要改乘馬車,喬裝打扮,隱匿財物寶貝,這是因為劉佑的威望在朝廷盛世行。後來官拜宗正,經過三次調動後擔任大司農之職。當時中常侍蘇康、管霸在朝內管事,於是天下的良田美業、山林湖澤,都被他們據為己有,老百姓卻非常窮困,州郡等地方官也屢屢因此受氣。劉佑就給這些地方寫寫信,依照官品沒收了他們的非法所得。漢桓帝卻為此大怒,按照朝議把劉佑貶為左校。

後來劉佑被赦免放出,又被任命為三卿,就以生病為由辭官,乞求回家養老。皇上下詔封他為中散大夫,他於是從此閉門不出。每逢三公缺位時,朝廷都想劉佑來出任,只是由於他人毀謗而終究得不到任用。延篤寫信對他說:“從前太伯多次讓賢,人們無法用德行去稱讚他。延陵季子作揖辭位,令華夏人民仰慕他的高風亮節。您懷著蘧伯玉那種可卷而藏之的才華,能做到寧武子那樣面對亂世而裝成的愚笨,這樣微妙深奧而精通,謙虛而不自滿,簡直比日月星辰的光輝還要明亮,沒有時間把天下的作為事情,這是多么美好啊!”

漢靈帝初,陳蕃輔助朝政,以劉佑為河南尹。到了陳蕃落敗,劉佑也被罷官回家,後來死於家鄉。第二年,朝廷大規模誅殺黨人,幸好沒有被禍及。

(本人翻譯,錯誤在所難免,歡迎批評指正,更希望拋磚引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