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明:棲雲筆記

劉一明:棲雲筆記

12.夜雪 48.學人 104.人日

圖書信息

作者:劉一明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類別:社會文化
上書時間:2011-09-15
出版時間:2011
頁數:308 頁
ISBN:9787509718773

內容簡介

《劉一明:棲雲筆記》蒐集劉一明在棲雲山、興隆山名勝古蹟中所撰的大量碑刻文字、對聯,為道教殿堂所作的募疏序、為時人及道教人物所作的傳記,以及大量的詩詞歌贊,對於研究劉一明的生平及其易學思想,研究甘肅省名勝古蹟、歷史,地理,人物,民俗都有著重要價值。

編輯推薦

《劉一明:棲雲筆記》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作者:(清代)劉一明 合著者:孫永樂

目錄

坐看雲起雲落
——《(棲雲筆記)評註》序
序二
《棲雲筆記》自序
《棲雲筆記》卷一詩詞贊辯類
1.悟道吟
2.神運
3.返本
4.出凡
5.除夜
6.贊《道德經》(二首)
8.元旦
9.冬寒向火
10.晚上雲山
11.雪後獨坐
12.夜雪
13.山頭夜坐
14.黃昏回洞
15.夜歸
16.洞門獨坐
17.登山
18.自題形樂
19.題畫石榴
20.雪中撒食與鸚鳥
21.夜夢長須
22.缺錢覓寫書人
23.嘆寫書人失信
24.餵鳥有感
25.病人求方有感
26.有人求方兼問《易》
27.新春聞小兒歌唱
28.聞狼叫
29.冬熱春雪
30.有腿疾登山
31.辨真
32.窮理(二首)
34.修真
35.生死
36.迷破
37.本來真宗
38.性理
39.命宗
40.穀神
41.元牝
42.法財
43.大還丹
44.無為
45.道妙
46.聖凡
47.尋真
48.學人
49.勉勵學者
50.用法財
51.聞小兒唱聲
52.神機
53.他我
54.辯《金剛經》四句偈解(三首)
57.贊《道德經》(四首)
61.嘆求方者
62.嘆世人不做好事
63.上山
64.嘆學人不勉力
65.嘆道者少慈心
66.嘆世人慳貪
67.奉痴翁先生
68.答潘某求詩
69.《五書合集》吟(二首)
71.《羲易》吟
72.《周易》吟
西遊像贊
73.如來
74.觀音(二首)
76.三藏
77.行者
78.八戒(二首)
80.沙僧(二首)
82.新春(二首)
84.登高
85.有人求作詩
86.訓徒
87.讀《金剛經》
88.心傳秘密
89.一貫(二首)
91.忠恕
92.日行南北
93.自嘆年老
94.新春勉學人(三首)
97.立春前一日降雪
98.夜登山坡
99.行路有感
100.春初即景
101.重生牙
102.嘆世人過年節
103.除日嘆世
104.人日
105.嘆人為恩愛受傷者(二首)
107.和周玉書原韻(三首)
110.示劉陽精句
111.蘇將軍諱寧阿注《道德》、《煙霞》等書,不肯留名,止以痴道人書之,予暗藏其名而贊之一
112.解金公奧義
113.道家冠巾
114.詠面彈子
115.詠畫佛手橘
116.詠畫桃
117.詠畫香圓
117.答人求詩
119.大霧
120.示劉陽精(二首五律)
122.雪後數日未消
123.迎善橋
124.真功
125.元關
126.示徒
127.外護難遇
……

序言

榆中縣道教協會秘書長孫永樂先生,在清代內丹家劉一明的終焉之地棲雲山一帶工作多年,收集到《道書十二種》之外鮮為人知的有關劉一明的未刊文稿和史料,《棲雲筆記》即是其中的一種。
有清一代,自王常月開壇傳戒以來,內丹學家輩出,伍守陽和柳華陽之伍柳派、李涵虛之西派,乃其大宗;盼蟾子劉名瑞和黃元吉,皆其支派。明代丹法,以張三豐、孫碧雲、陸西星所傳同類陰陽之男女雙修丹法為主流,但因法訣過分隱秘,愈傳愈失,不適宜普度。清兵入關,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上升,有氣節的知識分子遁入佛道二教,在道教中呈現“龍門中興”的局面。特別是清朝以儒學禮教治國,清諸帝皆夙興夜寐、兢兢業業、勤於政事,再無有明憲宗、明武宗、明世宗那樣多年不上朝,在後宮縱慾好淫專習房中採補之術的皇帝,因之社會風氣為之一變。清代社會上層一掃明代官僚、貴族、富商、市民社會趨利如鶩的奢靡之風,男女雙修的同類陰陽丹法也漸被自身陰陽和虛空陰陽的清修丹法所取代。看來,一個時代丹道的傳承和丹派的流行必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著某種關聯,特別是龍虎丹法的修持尤需要社會大環境的允許。清代之丹法,除李涵虛之西派丹法對陸西星之東派丹法有所繼承之外,大抵以清修為主流。內丹學家劉一明(1734-1821年)就是在這條路上真修實證,終於從自身陰陽的清淨丹法向虛空陰陽的虛無丹法過渡,至龍門律宗雲巢支派道士閔小艮(1758-1836年),則虛無丹法終於傳世。學者苟能苦讀丹經,狠力摸索,必能發現其中若明若暗的關係。

後記

興隆山乃隴右名山,樹木蒼翠,風景秀麗,在歷史上就有很多修道者居之。到清朝劉一明時,其聲名便已聞名天下了。對於劉一明的研究,學界已有一些以《道書十二種》為主要分析資料的成果,為以後的進一步探討打下了基礎。如今有榆中縣道教協會秘書長孫永樂先生多年蒐集資料,將未收入《道書十二種》的許多資料分類整理並做了自己的詮釋,寫成《(棲雲筆記)校注》一書,由榆中縣道教協會、興隆山道教管理委員會資助出版,此書付諸於世,於內則成就了作者修養心性之夙願,於外則為研究者和愛好者展現了新的發現與成果,實為盛事,得到縣、市政府領導和興隆山旅遊中心的大力支持。興隆山道教管理委員會特對幫助此書出版的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謝!

文摘

乃至四句偈之說,亦系比喻,非實有四句之偈。極而論之,四句一句也,一句無句也。日旬日偈者,隨機指點,是在學者神而明之耳,故日教外別傳,又日口傳心授。日教外別傳者,不在文字語言中也。日口傳心授者,借言語暗指其秘也。故經中五舉四句偈,而不明說是何四句偈,此非不明說也,特以擬之則非,議之則失,不能明說,待其人而自會自悟耳。果若能以明說,昔佛祖已明說矣,何必設此謎語,使後人亂猜亂覓乎?
昔日佛祖拈花示眾,迦葉微笑而納,笑者,即笑此四句偈也。後迦葉呼阿難,阿難一諾,諾者,即諾此四句偈也。此四句偈,在經乎?不在經乎?“於此經中受持,為他人說者”,說有字經也。“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者”,說無字經也。說有字經,人易知。說無字經,人難曉。難曉者,不可以口解,不可以手指,惟在口口相傳,心心相授耳。佛祖拈花示眾,迦葉微笑者,口口相傳也。一示一笑,而無容再示者,心心相授也。迦葉呼阿難,阿難一諾者,口口相傳也。一呼一諾,而無容再呼者,心心相授也。口示口呼者,借言點醒也。一笑一諾者,以神相契也。外而口傳,內而心授,故日教外別傳。以其是教外別傳,故經中無此四句偈。
或曰:既經中無此四句偈,何故又言“為人解說”?殊不知佛祖大慈大悲,願人人成佛。如拈花示眾,是為人人示,不僅示迦葉一人,而迦葉獨笑。迦葉呼阿難,不僅呼阿難一人,而阿難獨諾。蓋以學人資性有利鈍,識見有大小,在人自己會悟耳。願人人成佛,不能必人人成佛,而心愿已了,此即經言“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之意。如必求一句二句三句四句有字之偈,則大失經中之妙旨。況“四句偈”之下,加一“等”字,則經中不能明言者尤多,不僅“四句偈”。非實有得乎教外別傳之旨,不能知之。如六祖已悟“本來無一物”矣,五祖半夜說《金剛經》,所說者又是何事?可知“四句偈等”,別有秘密,難以明說者。故日:“四句偈等”,乃教外別傳之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