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筷奠祖

“劃筷奠祖”苗俗

習俗簡介

“劃筷奠祖”是水東鄉貓寨村世代傳承的苗族風俗。水東鄉貓寨村位於納雍縣城東約四十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與織金縣隔河相望。整個村子依山而建,沿山樑呈梯狀分布。村內溝深地窄,林木茂密。四周群峰聳峙,溝壑縱橫。該村共有十個村民組,其中六個村民組全是苗族,其它村民組也多有苗族雜居。納雍縣苗族共分四個支系,即白苗、黑苗、箐苗和小花苗。居住在貓寨村的苗族屬四個支系之一的黑苗。“劃筷奠祖”為該村楊姓一族所傳承的奠祖苗俗。

習俗來源

據貓寨村楊氏家族年長者介紹,其家族是從織金境內的珠藏一帶搬來這裡定居的。由於時局混亂,當時有三兄弟各奔東西,一個搬到小曹(即越南),一個搬到這裡,還有一個搬到布依族(或壯族)居住的地方,要走七天七夜。搬到貓寨的始祖即楊天成,其餘兩兄弟則下落不明。“劃筷奠祖”苗俗從楊姓搬來貓寨便沿襲至今。據苗族鬼師楊永科介紹:老天天(即祖輩之意)遷來以後,家裡沒有其它值錢的東西,在兒子成年結婚分家之時,通過“劃筷奠祖”方式一方面表示兒大分家,應該自立門戶了,另一方面讓兒孫不忘祖先。兒子分家第一年就開始劃筷子,選擇冬月間的日子,首先置備香、蠟、紙、燭,在竹林邊焚燒禱告,祭拜祖先以後,選擇並排的三棵黑刺竹中間的一棵用於劃筷。共劃大小筷子三十三片。其中大筷三片(也稱大卦),筷巔長三指寬、呈劍狀。三十三棵筷子代表了三輩人(死去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筷子中最大的代表曾祖父,其次是祖父,而後是父親。其餘小筷代表子孫後代。小筷只有一個節道,上半節長三指寬,下半節長四指寬。劃好以後放入容器裡面浸泡二至三個小時,不至變霉生蟲。之後用牛角盛浸泡過筷子的酒分與眾親友飲用。栓筷:用麻皮搓反手繩三尺余長,栓筷時正栓(順時針方向)三次、反栓三次,餘下的繩子將小筷栓牢。立筷:用公雞、酒、飯、粑粑等祭品祭拜祖先以後,再將栓好的筷子懸掛在堂屋二樑上的第三棵竹籬笆上。立筷以後,新娶媳婦方能上樓,表示從此可以執掌這個家庭了。第二年冬月間洗筷子,主家用紅稗做一塊大粑蓋滿簸箕,將立了一年的筷子放下來清洗,先用水洗,而後放到酒里浸泡,清畢再懸掛到原來的位置。如筷子有缺少,全族人都要把筷子放下來清查是否錯拿,如有,則退回。第三年冬月間做母豬鬼,把母豬殺了之後,配以紅稗粑三團進行祭拜,做母豬鬼時專由鬼師用苗語主持操辦。第四年還願:兒子分家的第四年九月至十月間,選良辰吉日(牛的天除外),主家打一頭牛,祭拜主家祖輩,同時請全族亡故者陪亡,請時依長幼順序逐一呼喚死者姓名,備以酒、肉、飯祭祀。待立筷之人兒子結婚時,方把筷子從樑上放下來藏於櫃中,等其死後置筷於盆中(或簸箕里),再放在死者棺傍,等擊鼓、吹笙、打嘎、繞嘎、鬼師念指路經等一切程式結束以後,再將筷子焚燒在村口,同時殺一隻公雞祭拜。

在貓寨村的後山樑上,立有石碑一方,它是納雍縣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塊記載苗俗的苗族碑,此碑立於一九四三年,為楊姓立碑以示後人,碑的正面和反面記錄了此“劃筷奠祖”苗俗的程式和內容。正面的碑文:
照得垂碑古事,眾族團結肅清;
軍荒國難當頂,次後各奔前程;
本境未居苗住,各自偉去逃生;
久來知祖獻禮,可有碑記為憑;
此碑來立何處,獨存大屯閘門;
未知獻儀點祖,碑板石字鮮明;
來到此處觀望,十條款項記清;
第一項劃筷子,二件則母豬牲;
第三條洗筷子,三件禮儀周全;
第四年節獻奠,五件捶牛能行;
第六言先亡故,七條論新亡人;
八說亡故日滿,九語火化筷塵;
第十來做照化,十條已畢肅清。
背面的碑文:
江西吉安安福縣東月街,貴州大定四甲。民七年撥入織金西路。民三十年劃撥納雍。住址刻臥過扎。族譜宗同:天文成光開,金國永茂如松懷(疑為槐)。歷代陰禮順從祖,家興祥瑞福壽來。
(一)劃筷子:黑刺竹一根,由巔鋸做筷梁。用三道正節根,一拳三指,劃大筷三片,小筷三十,共三十三片;根鋸卦。
(二)以母豬祭祀:用紅稗粑三團,和尚頭一把,配在靈上十饌,三在靈下,共十三饌。以外母豬,先生作辦。
(三)洗筷子:用奶節豬一個,大粑三十三個,小不計其數;用肉飯排在靈位用三行,每行十一饌;收了,用粑粑排在靈位,照排三行,獻收;又門頭上粑粑三饌。
(四)以年節獻祖之期:元月初三獻酒、肉、飯,備粑粑滿簸箕;一塊切來洗筷子,亦樣獻。
(五)還願:牛祭祖,仍排三行,每行十一饌;將牛頭劃破左眼,在首右臉,在次右眼,在三左臉,在四後二十九盞,將牛頭剁碎分勻;將四隻牛蹄每隻劃兩破,論左前右後分為八饌,排後尾。
第六,論先亡故者;用簸箕抬靈。要分男女,將衣裙搭在簸箕,抬靈回屋,獻亡。
第七,新亡故者用雞、豬祭奠,獨獻亡用牛。起戛房,當靈棺交牲已畢,獨獻亡。未排饌。
第八,亡故滿月者,與先亡同用簸箕招靈回屋,分領受牲畜,受豬用雞,受牛用豬祭。獨獻亡後,排饌分左右,雞三饌,豬五饌。獻同三代祖。

第九,亡者將筷子打傘(疑:散。――筆者)抽雙大插與亡懷前,用母雞一隻,分左右三饌獻,將筷子燒在亡出途上。別姓吃之。
第十,無論開戛,還願,將牛身旁每處割片來照化,酒肉每樣三碗口(此字不能辨認)堂前,滿三日,將魂拿收,不許外人吃之。

習俗內容

貓寨村苗族同胞的“劃筷奠祖”儀式主要圍繞劃筷、洗筷、火化筷子三個方面來進行。完整的“劃筷奠祖”程式前後至少要用五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主要由鬼師主持。整個程式複雜多樣,用黑刺竹劃成的三十三棵竹筷從成年男子分家的那天起將伴隨他走完一生直至靈魂回到祖先的居住地。“劃筷奠祖”活動原始而質樸、複雜而多樣,如交牲祭祖、打牛祭祖、公雞、母豬祭祖、繞嘎祭祖等等,而三十三棵筷子貫穿於整個祭祖活動的始終。苗族同胞在一次次的遷徙和難逃中,沒有發展的機會,他們通過祭祖這一形式,一方面表達了對祖先的崇拜信仰,祈求祖先的護佑,同時使本民族的文化得到傳承,本民族共同體得到維繫和發展。
劃筷奠祖”苗俗已有兩百來年的歷史,它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除該村苗族同胞的重視外,與這個地區交通閉塞,與外界交流甚少等因素分不開。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生存環境的不斷改善,外出謀生的年輕人不斷增多,以及外來文化的滲透影響,該習俗將面臨失傳的危險,保護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