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5月1日)
叢書名: 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創新型城市戰略研究
平裝: 42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0105895
條形碼: 9787300105895
產品尺寸及重量: 22.6 x 16.8 x 2.4 cm ; 621 g
ASIN: B002DMLA2K
內容簡介
《創新型國家與政府行為》講述了:在經濟全球化與二元結構的世界經濟格局中,以經濟活動的信息化、產業結構的服務化、科技創新的產業化,以及產業組織的虛擬化為主要標誌,全球經濟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技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顯現。在當今的經濟時代,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國內經濟發展不得不面對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嚴峻、科技進步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明顯不足的雙重挑戰,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科技進步能力,不僅是一項重大的科技發展戰略,而且是一項重大的經濟發展戰略。對於現階段的中國而言,建設創新型國家,首先應該聚焦於科技進步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礎上,將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定位為提升科技進步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目錄
第一部分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路徑選擇
導言
第1章 當今時代的三大經濟變化
1.1 二元結構的世界經濟格局
1.2 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
1.3 科技經濟一體化趨勢
第2章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初衷
2.1 弱化經濟成長日趨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
2.2 提高科技進步對於經濟成長的貢獻率
2.3 扭轉對外科技依存度過高的狀況
第3章 科技經濟一體化的創新型國家
3.1 創新型國家的屬性與特徵
3.2 後工業社會國家與經濟現代化的參照標準
3.3 科技發展戰略與經濟發展戰略的融合
第4章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本路徑
4.1 全球工業社會國家的二元發展路徑
4.2 我國各地區工業化程度與經濟發展階段的差異
4.3 我國各地區科技創新能力的差距
4.4 分階段推進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
第5章 東部地區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區域進程
5.1 全面完成東部地區的工業化進程
5.2 提高東部地區的經濟服務化程度
5.3 提高東部地區科技創新活動的產業化程度
5.4 北京地區與上海地區的比較研究
5.5 北京地區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努力
第6章 推進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
6.1 經濟成長類型
6.2 經濟成長方式
6.3 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條件與路徑
6.4 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實現機制
第7章 實現科技進步方式的轉變
7.1 科技進步的機制與態勢
7.2 科技進步方式的選擇
7.3 我國科技進步方式的轉變
第8章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8.1 科技創新能力的類型
8.2 科技創新能力形成的資源條件
8.3 科技創新能力的水平衡量
8.4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基本路徑
第9章 科技創新系統的重塑
9.1 關於科技創新系統的概念
9.2 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科技創新系統
9.3 市場經濟體制下科技創新活動方式的歷史演變
9.4 從計畫體制到市場體制的科技創新系統
9.5 從工業社會到後工業社會的科技創新系統
9.6 科技創新系統中的輔助支持系統
9.7 我國科技創新系統的重塑
第二部分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政府行為
第10章 參數異質性、經濟趨同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
10.1 引言
10.2 文獻綜述
10.3 模型和計量方法
10.4 數據和變數選取
10.5 估計結果及其解釋
10.6 結論和政策建議
第11章 財政分權與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
11.1 引言
11.2 文獻綜述
11.3 模型設計和數據
11.4 計量結果分析
11.5 結論和政策含義
第12章 財政分權、FDI競爭與技術進步
12.1 引言
12.2 文獻綜述
12.3 財政分權體制下的FDI技術進步效應
12.4 中國各省技術進步的測度
12.5 實證檢驗
12.6 結論和政策建議
第13章 中國的財政分權與教育發展
13.1 引言
13.2 有限財政分權和教育發展
13.3 數據來源、指標選取說明
13.4 實證檢驗
13.5 結論I
第14章 區域綜合性創新政策與區域創新能力
14.1 引言
14.2 文獻綜述和研究架構設計
14.3 計量模型設計、樣本選擇、數據來源和描述性統計
14.4 計量結果分析
14.5 結論和政策含義
第15章 產業標準競爭與轉型經濟中政府的作用
15.1 引言
15.2 WAPI標準戰中的企業策略選擇
15.3 轉型時期標準戰中政府的作用
15.4 結論
第三部分 公共產品供給的實驗經濟學分析
導言
第16章 研究目的與方法
16.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16.2 文獻綜述
16.3 研究方法
16.4 本書第三部分的框架和主要內容
第17章 作為公共產品的技術創新能否由社會自願供給
17.1 引言
17.2 文獻綜述
17.3 實驗設計
17.4 實驗結果
17.5 進一步說明
17.6 結論和政策建議
第18章 政府獎勵和處罰對於公共產品自願供給影響的實驗研究
18.1 引言
18.2 實驗設計
18.3 實驗結果
18.4 結論
第19章 公共產品必須由政府供給嗎
19.1 引言
19.2 大都市背景下城市政府公共產品供給的特點分析
19.3 以城市政府為主的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的有效性
19.4 大都市公共產品供給中居民自願供給的可能性
19.5 通過提高居民參與度來改進公共產品自願供給
附錄 美國ICT產業基礎研發政策在NITRD計畫中的體現
參考文獻
後記
·收起全部<<
前言
從2008年9月份開始,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從美國到全球,從金融領域向實體經濟,逐漸蔓延深化。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中國而言不僅意味著挑戰,也意味著長期發展的重大機遇,即: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型,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效率性和可持續性,避免重蹈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經濟和金融危機的覆轍。
本世紀頭2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尤其是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持續惡化的情況下,實體經濟的大滑坡有可能演變為一場較長時間的全球性經濟衰退。在這一過程中,隨著全球大國之間經濟實力的重新配置,戰後形成的世界經濟版圖面臨重構,而大國之間的經濟競爭以及在全球經濟重構過程中採取的創新發展戰略,將最終決定大國之間經濟支配力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