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中之一的“割肉療親”典故,為了追求一方面的利益,不惜損傷自已另一方面的利益的無奈之舉。也可用來形容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大智慧、大勇氣。
含義及用法
割股療親:gēgǔliáoqīn股:大腿。舊指孝子割捨自己腿上的肉來治療父母的疾病。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孝子等。
傳說
相傳,在宋代時,香山四字都長樂鄉赤坎村有一阮氏人家,世代以耕種水稻為業,由於那個年代戰亂繁多,時年不好,原始的耕作又苦又累,該阮氏人家年少時貧苦無錢娶妻,延至三十好幾,好不容易娶回一位“老姑婆”,婚後數年雖曾生育,所生的子女因營養不良先後夭折,夫婦終日愁眉苦臉,只盼能育有子,侍奉終老。阮氏人家至中年得子,取名阮與子,夫婦倆精心呵護,視為至寶。以後,阮與子已在饑寒交加中長成少年。俗話講,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阮與子從小就下田幫父親勞作了,隨著歲月的流逝,阮與子的父母因勞累過度,積勞成疾而雙雙病倒在床,平日的勞作,家計等重擔全部壓在阮與子肩上。
在過去,封建社會的倫理道理中孝順父母是很講究的。因此,阮與子在獨力撐持家庭生計之際,並未忘卻孝順父母。可是在封建社會裡,醫學並不昌盛發達,巫醫術士比比皆是,如《香山縣誌》所述:“輕醫術而信巫”。阮氏父母雖有孝子遍尋郎中醫治,但惡疾並未痊癒,母親在饑寒、疾病中去逝,父親的病也因得不到及時治療,加上老伴過早地撒手人寰,疾病越發嚴重。阮與子無計可施,也無耐,床上的病父毒氣攻心,忍不住發出陣陣呻吟之聲。看著父親那病入膏肓慘況,阮與子拍腿而起,走入廚房脫下褲子,洗淨臀肉,狠了狠心,牙咬竹筷,手起刀落,切下一塊股肉,放入藥中煎熬。說也怪,阮與子這一壯舉,被其父看到,此親情令他一下暈死過去,醒來之後,只見兒子臉色蒼白,雙手抖著捧藥在床前,阮父悲喜交集難以咽下這“聖藥”……
一晃數月,阮與子割股療父之事遠近傳播,但最終阮父還是死於疾病,阮與子也因割肉和勞累,染下頑疾,不久也去逝了。此事不知怎么傳到朝庭里,皇上恩準在四字都赤坎村前建起一座孝義坊,以表彰阮與子割股療父之孝道。該牌坊建成後,因戰亂和天災而毀了多年,直到民國十三年(1924年),鄉民為紀這位孝順之子,自發集資重建。現存牌坊正面書“孝義坊”,背面書“力孝遺芳”,正背面的門額刻有記載阮與子割股療父之事。明代中山詩人黃經有這么一首詩讚譽:“阮家門蒼草青青,綽楔空傳孝義名;割脅救親天感動,至今光彩照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