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磁法

雷電災害調査過程中需要技術鑑定時所採取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剩磁測試法、金相法以及其他方法。

剩磁測試技術最初用於電氣火災原因技術鑑定,國家技術監督局早在1997年就發布了《GB 16840.2-1997電氣火災原因技術鑑定方法第2部分技術規範》,將此技術進行了規範化和標準化。近幾年,這項技術在雷電災害調查與鑑定領域被廣泛套用。所謂的剩磁(剩餘磁感應強度)就是將雷擊電流通過金屬導體時使金屬導體磁化,磁體從磁化至技術飽和並去掉外磁場後,所保留的磁感應強度,用於測量該磁場強度的方法就叫剩磁測試方法。

基本信息

簡介

雷電災害調査過程中需要技術鑑定時所採取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剩磁測試法、金相法以及其他方法。

剩磁測試技術最初用於電氣火災原因技術鑑定,國家技術監督局早在1997年就發布了《GB 16840.2-1997電氣火災原因技術鑑定方法第2部分技術規範》,將此技術進行了規範化和標準化。近幾年,這項技術在雷電災害調查與鑑定領域被廣泛套用。所謂的剩磁(剩餘磁感應強度)就是將雷擊電流通過金屬導體時使金屬導體磁化,磁體從磁化至技術飽和並去掉外磁場後,所保留的磁感應強度,用於測量該磁場強度的方法就叫剩磁測試方法。

剩磁測試原理

由於電流的磁效應,在電流周圍空同產生磁場,處於磁場中的鐵磁體受到磁化作用,當磁場逸去後鐵磁體仍保持一定磁性。

處於磁場中的鐵磁體被磁化後保持磁性的大小與電流的大小和距離有關。通常導線中的電流在正常狀態下,雖然也會產生磁場,但其強度小,留在鐵磁體上的剩磁也有限。當線路發生短路或雷擊或建築物遭受雷擊時,將會產生異常大電流,從而出現具有相當強度的磁場,鐵磁體也隨之受到強磁化作用,保持較大的磁性。

在雷災現場中,當懷疑雷災是由於雷擊引起,而又無熔痕可作依據時,則採用對導線及雷擊周圍鐵磁體進行剩磁檢測的方法,依據剩磁的有無和大小判定是否出現過短路及雷擊現象,為認定雷災原因提供技術依據。

剩磁測試儀器

在實驗室或現場勘查中使用的檢測儀器,包括特斯拉計(量程為0~100mT,精度為±2.5%,使用溫度為+5~+40℃)和剩磁測試儀(測量範圍為0~200mT,解析度為0.1mT,環境條件為﹢5~+40℃)。

剩磁測試工具

採樣袋、清洗工具(如毛刷、鑷子等)、酒精、丙酮等清洗溶劑。

剩磁樣品的採集

試樣的樣品可以採集雷擊附近的金屬鐵件,如鐵釘、鐵絲、燈具上或配電盤上的鐵磁材料、人字房架(有線路)上的鋼筋、鐵釘、設備器件及其他雜散金屬,但以體積小的為宜。

剩磁樣品的提取

首先對可能有雷電產生的現場,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提取,不受部位限制其次在提取試樣之前應進行現場拍照,拍照應包含試樣方位、狀態和形態最後提取試樣的注意事項;

對固定在牆壁或其他物體上的試樣,提取時不應彎折、敲打和摔落;

不宜提取受火燒溫度較低的試樣;

對位於磁性材料附近的試樣不應提取;

經證實該線路過去曾發生短路時,不應提取;

如因不便提取時可以在試樣的原位置進行檢測;

應將提取的試樣裝人採樣袋內妥善保管,註明試樣名稱與提取位置,不應與磁性材料或其他物件混放在一起;

作為剩鹼側試方法的判據有三種數據判定、對比判定、磁化規律判定。

數據判定

作為數據判定,應根據試樣的不同,採用不同的判定方法。假如試樣為判定的方法為:

測量的剩磁數據小於0.5mT,不作為雷擊發生的判據使用;

測量的剩磁數據大於0.5而小於1.0mT,可作為判定雷擊的參考值;

測量的剩磁數據大於1.0mT,作為確定雷擊的判據;

測量的剩磁數據越大,定性越準確,但也不能只依據個別數據判定,只有在較多數據的事實下,才可做出判定。

假如試樣為鐵管和鋼筋等,其判定的方法為:

測量的剩磁數據小於1.0mT,不作為發生雷擊的判據;

測量的剩磁數據在1.0~1.5mT之間,作為判斷雷擊發生的參考值;

測量的剩磁數據大於1.5mT,作為發生雷擊的判據。

假如試樣為雜散鐵件,含導線附近的鐵棒、角鐵、金屬框架、工具等,其判定的方法為量得的剩磁數據大於1.0mT,不宜作為發生雷擊的判據。

對比判定

當現場中處於不同部位的相同設施上均有電氣線路通過時,測量線路附近設施上金屬構件剩磁數據,通過對比所測剩磁數據的有無,判定具有剩磁數據的設施上通過的導線曾發生過短路。

磁化規律判定

所謂的磁化規律就是鐵磁體磁性的強弱與其距導線(短路點)的距離有關,距導線越近其磁性越強。測量時如能發現剩磁值由強到弱的變化規律,再結合所測的數據,可進一步判定該導線是否曾發生過短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