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平度市仁兆鎮前頭村
村莊由來
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冷敬由雲南遷此立村,因村後有所大寺院,民眾稱院為廟,村在其前頭故得名廟前頭,歷經滄桑,廟已無存,村稱名不符實,簡稱前頭。
政區人口
位於山東省平度市仁兆鎮鎮駐地北部,朱諸路西。東鄰呂戈莊村,西靠代家莊,南連後南埠,北與冷戈莊。2005年,耕地面積3047畝,居民466戶,1711人。
經濟狀況
該村以發展蔬菜種植為村莊經濟發展的重點。發展個體、工商戶11戶,從業12餘人。種植大姜、大蒜、芋頭分別900畝、1200畝、1000畝;養殖豬180頭、雞1500隻。2005年,經濟總收入4050萬元,居民人均所得6380元。其中,工業收入87萬元,個體、工商業收入33萬元,農業收入3277萬元。2009年為止,全村私家車保守擁有率為10%。
社會事業
2005年,固定電話360 部,有線電視用戶352 戶。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的參保率達到90%。
主要姓氏
代,冷,周,劉,葛等。
旅遊資源
西大河(膠東地區著名支流),河岸綠化,經典較多。
東灣,南沙窪,北沙窪,魚類資源豐富,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
民風,民俗
純樸,善良。勤勞敦厚,富於進取,勇於創新,靈活求實,較少保守思想。民風平和有禮,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崇尚正義。在周邊村莊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威望。
黑龍江省綏稜縣後頭鄉前頭村
1、人口與資源狀況
前頭村位於綏稜縣南端,與綏化市北林區聯合鄉接壤,在諾敏河西側。無霜期125天左右,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正常年份糧食產量為平年,稍遇災害為欠收年,主要土壤有黑土、黃土、砂土、草炭土。大體構成和分布為“五崗七溝一條河,禿山荒溝、土地、瘠薄,風調雨順好收成,旱澇年頭少打糧。”同時,由於村貧底子薄、基礎差、缺資金,且水土流失嚴重(面積高達7474畝,占總面積的22.8%)。
全村共有14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32737畝,其中耕地24045畝(旱田20320畝,水田3725畝,人均占有耕地5.7畝),轄區內四個水庫三個乾涸,一個“半拉”禿山頭,浸蝕溝57條,林地2225畝,草原409畝。黃牛、生豬、家禽飼養量分別是268頭,1165頭和8942隻,2001年糧食總產量為395萬公斤,人均產糧103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787元,全村共有1003戶,4327口人,其中貧困戶總計434戶,1689口人,分別占全村總戶數和總人口的43.3%和39%。65%以上的農戶仍以傳統的耕作方式從事農業生產,糧食平均畝產僅為17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全縣屬低下等水平。
2、經濟及社會基礎狀況
該村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之一,債務600萬元,債權150萬元,人均欠外債693元。公益事業發展緩慢,村內無衛生所,農民求醫問藥困難;國小校設備陳舊,條件簡陋,兒童輟學率較高;道路橋涵無能力修建,交通不暢;農民科技素質低下,致富門路窄,收入偏低;特困戶住房條件極差。
3、貧困原因分析
貧困的主要原因:一是現有自然資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和利用;二是水土流失嚴重,耕地逐年減少,地力逐年減退,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造成糧食單產不高,總產不穩;三是結構單一,增收門路窄;四是基礎條件差,養殖業發展緩慢;五是集體經濟薄弱,無創收企業;六是農民科技素質低下,缺乏市場意識;七是自然災害瀕瀕發生(特別是九五年、九六年、九七年連續三年遭受歷史罕見的特大雹災);八是高息抬款現象普遍,缺少生產資金。
福建省惠安縣前頭村
【地名含義】
地處沿海突出部尖角,所以稱為前頭。
【歷史沿革】
明代中期開居後屬惠安縣,民國時期屬惠安縣青山埔,建國後至1957年屬惠安縣崇武區(4區),同後見村、前見村、淑坑村成為一個生產大隊,1958年屬惠安縣上游公社張坂管理區,同前見村成為一個生產大隊,1980年拆成前頭村生產大隊,1984年10月改為前頭村民委員會,延用至今。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前頭村地處西沙灣東面,東接前見村、西臨淑坑、南靠浮山村,村南、北面二座大山,南鳳山(烏盤石山),北鐵釘石山,村後面與前見村相連。
【人口、土地面積】
前頭村區域面積1平方公里,人口1160人。有4個村民小組
【村容村貌】
前頭村經濟,因南北大山,前面西沙灣海,農地少,以前男從事開採南北山石頭,婦女肩扛條石下山,裝船運到泉州晉江出售,為維持全村人口的生活,現在有部分男改途轉其他行業,青年婦女入廠做工。
【郵政編碼】36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