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簡介
該村是一個地道的漁業村,堅持“發揮地域優勢,發展農業生產,增加集體收入”的工作思路,海上養殖業得到全面發展,同時發展種植業,畜禽養殖業等等,帶動全村經濟的發展;在不斷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大力發展優質林果業,建有農林基地一處。畜禽養殖向規模化發展,主要養殖雞、鴨等品種,有萬隻雞、鴨場4處,全村養殖專業戶達20餘戶,年創收達100多萬元。在當地康大和的事跡和傳說流傳甚廣。
公元1507年,康大和在崇福里礪山村(礪峰)一個康姓人家誕生。因家庭貧困,輟學在家,為了生計,自己經常挑著自家種的蒜青到十里八鄉去賣;因為靠山又靠海,所以有時候就挑鹽去賣。在出去賣蒜、賣鹽的時候總是把書帶在身邊。東西賣完之後經常天已經黑了或天有不測風雲,來不及趕回家,因此他也經常在外風餐露宿,有時候在宮廟借宿,有時候在學館借宿,有時候在好心的人家借宿,勤學苦讀。又因年幼時得過天花病,致其麻臉!相貌醜陋!經常遭到外人恥笑和捉弄。而大和經常為當地各族紅白喜事題寫楹聯,解疑答惑,並接受鄉里高傲才俊們的對對聯挑釁。令鄉里鄉親刮目相看,夸其“神童” 名揚四方!終於顯露出了大和的才學過人,滿腹經綸。
康大和於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闈,入京應試,得中二甲進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遷升侍講學士,嘉靖四十年(1561),晉升南京工部尚書。明朝皇帝稱讚大和為“一代儒宗”。他是嘉靖、隆慶、永樂三朝元老,學問淵博,治學嚴謹,他為官清正、勤政愛民,為人“樸實敦厚,不事表舉”。其道德文章,為世人所推崇。年輕時被林貞、肅俊所賞識和器重。在學館時他曾書寫“學林”二字於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機。他還常說:“庭機吾所不及也”。可見他為官為人很謙虛的,一生著作《礪峰集》若干卷。
康尚書仙遊九鯉湖祈夢
九鯉湖位於仙遊縣東北隅約25公里的萬山之巔,由九鯉湖、麥斜岩、卓泉岩三大景區組成,面積29平方公崐里。這裡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稱,尤以飛瀑為最,自古以來有“鯉湖飛瀑天下奇”之譽;景區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與武夷山、玉華洞並稱福建“三絕”。相傳漢武帝時,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後跨鯉升仙,九鯉湖因而得名。當地還流傳著許許多多關於何氏九仙和歷代善男信女來這裡求“仙夢”的故事。
相傳,明嘉靖十三年(1534),廿六昭華的大和,前往九鯉湖祈夢問卜前程。是夜宿住九仙祠,他在仙翁神像前虔誠焚香,祈求仙人賜其衣錦返鄉,耀宗榮祖。須臾間,他仿佛步入一座輝煌寺院裡,望見經座內一位老和尚在聚精會神地揮毫書寫,他正欲上前向仙翁請教夢示,忽而不見所在。對於這一夢喻,大和不解其意,回家之後,仍勤奮苦讀。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闈,康大和入京應試,果中二甲進士第九名。選庶吉士,授翰院編修。嘉靖十七年,內兄病故,回家料理喪事。三年服闋,於嘉靖二十年,補任同考會試及預修會典。嘉靖二十八年,主試順天府。與宦官贊同事,錄文多出於大和之手,遂遷任右春坊諭德。嘉靖三十二年(1553)主持會考武舉,是年遷升侍講學士。當時,嚴嵩攬權,結黨營私,大和秉性純樸耿直,絕跡權門。出仕後將近20年,未獲升遷。嘉靖卅三年(1554),大和探親重遊九鯉湖。留下詩云:“二十年前此地游,湖光山色兩悠悠。此日重來湖上望,松風吹雨浪花浮。蓬萊勝景無今古,藥爐丹灶翻龍虎。遊人已許探玄機,名利紛紛何足數。我今到此意何如,欲行俗慮漸消除。玉堂金馬竟何益?欲行不行空躊躇。君若不見錢若人,學士勛名高太史。又嗟不見陳希夷,終南高臥老明時。又夫出處非無意,火滅字畫豈相疑!急流勇退真同調,試向仙翁一問之。”他回憶當年乞夢的情景,歷歷在目。
康大和 翰林風節 淡泊明志 潔身自愛
“心中這氣大,眼前爵祿輕。”淡魄明志,泠對權利的誘惑。他不以地位優越肆發淫威、謀取私利,不攀權阿貴、賣身求榮,而是誠守其職,潔身自愛,堅守志節。 柯潛的狷介自持,在翰林學士院掌院事康大和身上,亦可看到。志稱大和“在翰苑二十年,閉門讀書,屏跡權門。人譏其拙,作《拙宦對》以述志,與關中王愧野齊名,人稱‘康王’”。大和官至贈京工部尚書,聞人有所指摘,多次上疏自陳,引咎乞骸,遂奉詔致仕歸里。歷史上眾多莆籍精英,其報國安民之志,一旦難於施展,往往憤然掛冠而去,展現出其淡泊明志的崇高節操。
賣蟶郎(康大和)借宿學館遭學子戲弄
明朝兵部尚書康大和一次挑竹蟶到山裡去賣,晚上借宿在一家學館裡。因為沒有床鋪,就用學生課桌板並排當床鋪睡下。先生睡在同一間房子裡,雖有蚊帳,卻不能入睡。他爬起來,點燈一照,看大和睡在課桌板上,呼呼大睡,沒有一隻蚊子干擾,而自己蚊帳里蚊子成群,被叮睡不著。
第二天早上,先生對大和說:“我有一個對頭,三年無人對出。不知何時能遇賢人,尋得佳對?”大和說:“先生不妨道出,或許有人能對。”先生故意說:
小犬無知敢入深山尋虎豹。
大和沉思片刻,覺得先生是有意試探,對出有因,便順口對道:
青龍未遇特來淺水戲魚蝦。
先生自覺沒趣,但心裡卻暗暗佩服這個麻臉的後生仔,竟有這樣的文才。
大和準備要起行,看昨夜放在天井裡的半擔竹蟶,被學館的弟子踢破了不少,連蟶湯都流出來。這時,有幾個穿長衫的鄉紳來到學館,其中一個白鬍須的鄉紳說:“你賣蟶來這裡做什麼?”另一個鄉紳說:“
叫先生對出一個讓他對。能對出,一擔蟶都買;對不出,倒在天井裡。”大和站著不作聲。鄉紳示意先生出對頭,先生想了好久不開口。大和等急了,就不客氣地說:“時間不早了。不然,我出一個對頭,讓你們來對如何?”先生示意鄉紳們讓他出,那個白鬍須的鄉紳也表示同意,大和就念道:
硬殼竹蟶踢破流湯流鹵。
鄉紳們聽了都冷笑道:“肩挑買賣的粗人,出這樣的粗對。請先生對吧!”先生抽水煙,吐出一團煙霧。想了好久,對不出來。鄉紳們也你看我,我看你,沒有一個能對出來。大和等急了,就對他們說:“既然諸位先生不願說出對尾,就把竹蟶都買去吧!”那個白鬍須的鄉紳說:“你能自對,我們就服你,這些蟶,請你不必擔心。”大和雙手抱拳行禮:“請諸位先生多多包涵,我自作自受了!”說著,就大聲對道:
長腳螃蟹扒開無淀無膏。
先生和鄉紳們自覺沒趣,只好拿錢買下這擔竹蟶。
賣蒜郎(康大和)借宿
為財主家“拜懺”寫輓聯
話說,有一天,康大和挑蒜青到三十六鄉去賣,因為下雨晚上借宿在一家財主家裡,剛好財主家裡“拜懺”(拜懺指的是為逝去的親人請來法師作法超度,是規模比較大的儀式)。大和看幾個和尚圍在一個紙塔商議寫輓聯,可是想來想去都想不出來。大和問他們要為誰寫輓聯,和尚說是要為財主的媳婦,死亡的原因是‘難產’。大和說:“那有何難?”和尚催促說:“請你寫吧!”大和捲起袖子,沉思片刻,大筆一揮,端端正正地寫道:花因結子隨風落;佛為度人冒雨來。幾個和尚看了,嘖嘖稱讚說:“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寫得好,寫得妙,連我們冒雨而來,你也知道。”當天晚上,亡婦託夢財主,說她已經被一位貴人超出來了,不要再做超度了。次日,財主問親友:“昨天有什麼貴人到嗎?”眾人搖頭回答說:“沒有!”再問和尚,和尚說:“昨夜有一個粗面的過路客,為我們寫了一對輓聯,說不定就是他!”財主叫人去找康大和,可是他天剛朦朦亮就走了。
“大和公”的傳說
當地的老人們說,關於這位康大和尚書,還有許多離奇的民間故事。傳說康父年近半百尚未得子,有一天在洗腳時偶然撿到行人遺落了的幾百個大錢。康父拾金不昧,花了好大力氣才尋得了丟錢的人,這件事在鄉親中一時傳為美談。說來奇怪,過了不久康夫人終於懷上了孩子,鄰里皆贊這是做好事積的德。 60多歲的康老太太講了一個很玄的故事:康大和年少時在幾里之外的水潮(頭)村讀書。每天下課,父母都在幾里地之外的礪山村接他。相傳康大和是天上的星官下界,父母可以看見他肩頭有兩盞明燈照路。這一天康母突然發現燈不見了,趕緊問他到底是怎么回事。追問之下,康大和才說了在路上看見有一家人想要休妻,因為不識字,無法寫休書,自己收了人家兩塊元寶,幫忙寫了一封休書。結果由於這件“失德”的事,把燈給弄沒了。父母聽了大驚失色,趕緊帶他交還了錢,毀掉了休書,這才又找回了明燈,算是討回了“功名”。日後他果然高中進士,成了一個受人敬重的官員。史載他為官清正、勤政愛民,為人“樸實敦厚,不事表舉”。其道德文章,為世人所推崇。
賣鹽郎(康大和)為崇聖宮寫戲聯
成為佳話
話說康大和為崇聖宮寫戲聯的故事。明朝時期,得了天花而變成粗臉的康大和,他是人窮志不窮。由於生性聰明,數年以後,就能一目十行,變得精靈麻利。鄉下人都說他是神童。他刻苦好學,平日出外去賣鹽,也總是書本隨身,一有空閒便拿出來讀。有一次,他販鹽到山區崇聖宮,剛好這地方菩薩生日演戲,他所挑的鹽全部被人家買光了。這時,天色已晚了,村董事人見大和外貌雖難看,但為人老實,便帶他到村
里私塾先生家裡去借宿。忽然董事人匆匆忙忙地來找私塾先生,說:戲就要開演了,可是戲聯還沒寫。麻煩先生急就一副。”那先生滿口答應:“寫什麼內容,你就說來。”董事人說:“這次是觀音佛生日,但
宮中還有三教先生、魁斗星、關雲長三位神明。因此,這副對聯最好是四位神明都寫進去。”先生聽了,感到為難,遲遲下不了筆。這時,戲主又來催要戲聯了。大和看這場面很難堪,就自告奮勇,認真地念起:
“蓮花開夏午,鐵筆點春秋。”大和解釋說:“蓮花指觀音菩薩,夏午屬三教先生;鐵筆指魁斗星,那‘春秋’乃是關雲長手中常看的書。”董事人連聲贊“妙!妙!妙!”拿去貼上,戲就開演了。
可是,看戲的老鄉們聞知戲聯是一個賣鹽郎撰寫的,才知道他是康大和了。於是,一村傳一村,一鄉傳一鄉,成為佳話。
海天遺蹟笏石衣錦亭
據載,康大和(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年出生於崇福里,即今湄洲灣北岸忠門月塘鄉前康村)少時篤志好學,頗受老師器重。先後到水頭朱子宮和赤岐獅子岩等地拜師苦讀,輟學後挑鹽賣魚為生,他雖然麻臉,其貌不揚,但飽學多才,名揚四方。
相傳,嘉靖十四年(1535年),康大和入京應試前,慕名來到笏石街觀音亭在觀音神像前合掌、屈膝、虔敬,祈求並許願衣錦回鄉之時,定來謝恩。時年,果然考中二甲進士第九名,選遮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南京工部尚書。嘉靖十七年,內兄病故,回家料理喪事時,念念不忘當年的許願,微服到笏石觀音亭神像前拈香,頂禮,膜拜,謝恩。爾後向主持借“文房四寶”,要為觀音亭題字,主持不知大和,觀其是個麻臉香客,藉故外出。康大和察言觀色,知主持瞧不起自己的緣故,不予理睬,沉思片刻欣然揮毫寫下“衣錦亭”,以示自己衣錦返鄉謝恩心愿,落款“康大和”之後,踏上歸途。
亭主持與朋友回來之時,看到香桌上端端正正擺著一幅出於康大和之手的“衣錦亭”三個瀟灑飄逸、遒勁傳神的大字,如獲至寶,恍然大悟,後悔自己有眼不識泰山。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在原一層的觀音亭擴蓋一層,亭正中用刻龍雕鳳,刻上“衣錦亭”橫匾。從此之後,世世代代就改觀音亭為衣錦亭。雖因歷史滄桑,此匾失存,但在老一輩人卻至今傳誦。近多年來由方開霖等不斷修建、完善,每年都按中國佛教將陰曆二月十九日定為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日,統稱“觀音香會”。民間又有觀音送子的說法,每逢觀音香會時,自莆仙各地的香客摩肩接踵紛至沓來,加上演莆仙戲,木偶戲,十音八樂,熱鬧非常,成為規模宏大的盛會。
康大和府考時被監門官嘰笑
康大和,字原中,明嘉靖十四年進士,官居工部尚書。康大和少年時家居沿海,家境貧寒,討海維持生計,因此康大和長得身高體壯。府考時他徒步來城應試,急急趕路到達府學考場時慶幸尚未封門。此時監門官嘰笑他相貌粗魯,便打趣說:“急水流沙粗在後,”康大和不以為然,應答道:“順風飈谷癟先行。”(順風猶作狂風,特注之。)
康大和簡介
康大和,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於莆田崇福里(今秀嶼區忠門月塘鄉前康村)。少時篤志好學,聰明伶俐,被稱為“神童”,頗受老師器重。因家道清貧,先後到水頭朱子宮和赤岐獅子岩等地拜師苦讀,輟學後挑鹽賣魚為生。他雖然麻臉,其貌不揚,但飽學多才,名揚四方。
相傳,明嘉靖十三年(1534),廿六昭華的大和,前往九鯉湖祈夢問卜前程。是夜宿住九仙祠,他在仙翁神像前虔誠焚香,祈求仙人賜其衣錦返鄉,耀宗榮祖。須臾間,他仿佛步入一座輝煌寺院裡,望見經座內一位老和尚在聚精會神地揮毫書寫,他正欲上前向仙翁請教夢示,忽而不見所在。對於這一夢喻,大和不解其意,回家之後,仍勤奮苦讀。
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闈,康大和入京應試,果中二甲進士第九名。選庶吉士,授翰院編修。嘉靖十七年,內兄病故,回家料理喪事。三年服闋,於嘉靖二十年,補任同考會試及預修會典。嘉靖二十八年,主試順天府。與宦官贊同事,錄文多出於大和之手,遂遷任右春坊諭德。嘉靖三十二年(1553)主持會考武舉,是年遷升侍講學士。
當時,嚴嵩攬權,結黨營私,大和秉性純樸耿直,絕跡權門。出仕後將近20年,未獲升遷。嘉靖卅三年(1554),大和探親重遊九鯉湖。留下詩云:“二十年前此地游,湖光山色兩悠悠。此日重來湖上望,松風吹雨浪花浮。蓬萊勝景無今古,藥爐丹灶翻龍虎。遊人已許探玄機,名利紛紛何足數。我今到此意何如,欲行俗慮漸消除。玉堂金馬竟何益?欲行不行空躊躇。君若不見錢若人,學士勛名高太史。又嗟不見陳希夷,終南高臥老明時。又夫出處非無意,火滅字畫豈相疑!急流勇退真同調,試向仙翁一問之。”他回憶當年乞夢的情景,歷歷在目。
明世宗(朱厚熄)嘉靖三十四年(1555)。帝念大和視篆勤謹,詔晉南京禮部侍郎。適逢河洛寇發,都御史李某請在鳳陽建城及移高牆,士民聚集在泗州上阻攔。朝廷派遣康大和同南京工部侍郎林庭機前往核實此事,眾人都說:“中都乃帝業所基,陵寢所在,建城之事重大,不敢輕議”。於是,僅遷移高牆,城池仍為舊址。士民當作撫臣,不便阻攔上奏,此事就逐漸平息下來。
康大和職守南京禮部八年,沒有上調,感到自己這一生大概不會有什麼大作為了。鬱悶之餘,作《拙官賦》以自嘲和明志。到嘉靖四十年(1561),康大和又被晉升南京工部尚書。當時任南京工部侍郎的林庭機是大和的同年進士,故二人十分投契。一日,大和偶對林庭機談起青年時到九鯉湖祈夢之事,林聽畢頓有所悟地對大和說:“你名大和,夢見和尚在書寫,連起來不就是‘和尚書’了嗎?看來你官至尚書,九仙早已預示”。大和聽了林的圓夢之論,自然心悅誠服。
康大和升任南京工部尚書不久,風聞嚴嵩黨羽欲構陷於他,便自引咎骸歸鄉,但皇上未允。一年後,他再次上疏,自陳休咎,聖上看難以挽留,只得詔準其致仕回家。
適逢興化郡城正淪陷於倭寇,大和只好僑寓嘉興朋友家,三年後始歸故里,住在莆田城裡花巷(今花門巷)安度晚年。十年之後,他與引冠林雲同及諸儒共倡詩社、詠詩對答賦詞。專邀里中耆宿入社,人稱“尚書社”。
那時,興化郡守呂一靜,邀請康大和同城中幾個有才學的人,續修郡志。書稿完成之後,大和認為初稿出於眾人之手,其中有失實之事,必須重新加以修改刪定,眾贊同其意見,遂以修改。
康大和出身於貧困農民,為官敦厚樸實,不事喪舉。年輕時被林貞、肅俊所器重。在學館時他曾書寫“學林”二字於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機。他還常說“庭機吾所不及也”。可見他為官為人很謙虛,一生著作《礪峰集》若干卷。
萬曆三年(1575)康大和主持纂修《興化府志》36卷。因年老力衰,積勞成疾,於萬曆五年(1577)鶴駕西歸,享年70歲。萬曆六年賜葬於華亭雲峰村,墓前有石翁仲、石虎、石馬、石羊等。
月塘鄉前康村黨支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全村經濟活力,努力改造老區貧困村的面貌。
前康村是一個革命老區村,經濟基礎差,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一度影響了這個村經濟的發展。面對這一情況,村黨支部發動全村38名黨員積極投身經濟建設,帶領廣大農民增加收入,多次邀請莆田(廣東)溫氏家禽有限公司的養雞專家到村里調研,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舉辦溫氏養雞知識講座,積極引導農民採取“公司+農戶”的方式進行養雞,降低風險。通過幹部擔保,民眾聯保等方式幫助貧困民眾解決農村信用社貸款問題,至目前全村已發展養雞專業戶30多戶。同時,該村黨支部還大力發展種植業,帶頭創辦果園,聘請技術專家指導,引進果樹新品種,擴大果樹種植規模,全村現有果場面積近千畝,果樹2.6萬棵,今年約有30%的果樹實現投產,創產值100多萬元,為了幫助老區村部分困難民眾儘快脫貧致富,村黨支部一班人發動黨員開展掛鈎幫扶,現黨員幹部所掛鈎幫扶的貧困戶已有90%以上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