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五子[嶺南南園前五子]

前五子[嶺南南園前五子]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前五子是指某一朝代或時期,在某一方面卓有成就的五個人,一般是相對於後五子而言的。

明初,嶺南詩壇較有成就的詩人是"南園五先生",亦稱"嶺南五子"。這五人是孫蕡、王佐、趙介、李德、黃哲,他們在廣州南園組織詩社,號稱"南園五子"。因為之後明中葉有仿效南園五先生的"南園後五子",所以又稱"南園前五子

簡介

明初,嶺南詩壇較有成就的詩人是“南園五先生”,亦稱“嶺南五子”。這五人是孫蕡、王佐、趙介、李德、黃哲,他們在廣州南園組織詩社,號稱“南園五子”。因為之後明中葉有仿效南園五先生的“南園後五子”,所以又稱“南園前五子”。

明洪武(1368-1398年)初,孫賁、王佐、黃哲、李德、趙介等五人在這裡創辦南園詩社,南園因而出名,人稱“南園前五子”也稱“南園前五先生”。南園故地明初臨珠江。孫賁有詩云:“昔在粵江曲,南園抗風軒,群英結詩社,儘是琪林仙。”“南園五先生”倡導捍衛詩騷傳統,高揚漢魏遺風,“開有明嶺南風雅之先”(屈大均《廣東新語宮語》),與“吳中四傑"(高啟、楊基、張羽、徐賁)等的詩歌實踐,匯成了一股強勁的“南音”,蜚聲海內

五人之中,當推孫蕡成就為大,被譽為“嶺南詩宗”。他的詩“氣象雄渾”、“清圓流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說:“蕡當元季綺靡之餘,其詩獨卓然有古格,雖神骨雋異,不及高啟,而要非林鴻諸人所及。”這裡所說高啟,是“吳四傑”之首,林鴻是“閩十子”之首。正是以孫蕡為首的“南園五先生”與“吳四傑”、“閩十子”共開了有明一代詩風。“南園五先生”遠師漢魏,上追唐晉,一掃元代詩歌創作纖弱之風,對明代嶺南詩歌的發展更起著積極作用,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盛讚謂:“粵東詩派,數人實開其先,其提倡風雅之功,有未可沒者。”“南園五子”的詩作,有明代嘉靖年間陳暹的輯本《南園五先生詩》五卷,輯入詩作近二百首,其中孫蕡作品最多,達一百餘篇。

個人簡評

孫蕡,字仲衍,號西庵先生,廣東南海平步(今順德平步鄉)人。生於元至元二年(1337年)。他儀表堂堂,性格通達、豪爽。孫蕡於書無所不讀,寫起詩文來不用起草稿,開卷展紙,揮筆而成。初讀起來好像並無刻意經營,細加體味,則氣象雄渾,興喻深致,有魏晉風度。他從小就志氣不凡,不隨便與人交往,鄉間的人都很尊敬他,稱他孫先生。

王佐,字彥舉,人稱聽雨先生,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縣),出生於元至元三年(1337年)。南園五先生中,王佐的名氣僅次於孫蕡。王佐父親元末任官南雄,王佐跟隨在身邊,因戰亂回不了原籍,作為一個有才學的青年,報國無門,歸鄉不得,心情十分憂鬱愁悶。歸鄉不得,只得奉養母親住到廣州。他和孫蕡等人以文會友,結成南園詩社,廣交一時名士。王佐才思雄渾,體裁甚工、為孫蕡所看重。他們兩人的文思詩才各有千秋,時人已有評價謂:“構辭敏捷,王不如孫;句意沉著,孫不如王。”

黃哲,字庸之,人稱“雪篷先生”,元番禺(今廣州市)人。是南園五子中,最早為朱元璋所招用的。黃家世代為荔灣大姓。黃哲年幼即孤,刻苦讀書,通《五經》。向人家借《文選》手抄,深味究竟,因能作詩,達到晉、唐境界。黃哲性好山水,在廣州白雲山麓的蒲澗搭起屋舍,為讀書棲息之處。他經常往來於博羅的羅浮、清遠的峽山、曲江的南華等南粵名山勝跡,仍不以為足,辭家出大庾嶺,經過吳楚之地,遊歷於燕齊之間,結交當時的湖海英豪,同游唱和,才名遠播。他北上時,曾倚篷聽雪,覺得十分新鮮動聽,歸來之後,構築一軒,取名“聽雪篷”。雪篷先生之名,由此而來。

李德,字仲修,番禺人,自號采真子。因曾任洛陽長史,人稱李長史。他出生於元末,居家苦學,博覽群籍,工於文詞,尤邃於經學,對《毛詩》、《尚書》研究尤精。後以詩鳴於時,時人稱其詩“跨晉唐而躒宋元”。常與孫蕡諸子唱和,結成南園詩社。

趙介,字伯貞。番禺人,生於元至正三年(1343年)。博通六經,對星官醫卜、佛老之書,無所不究,多才多藝,詩學一門造詣尤深。是南園五子中,唯一以布衣終老的。趙介氣宇豪邁,胸懷豁達,興至則揮毫賦詩。趙介小時,父親趙璟死於臨江路(治所今江西清江縣)任上,母親跟著去世。他性格自小孤僻,與世俗格格不人。他和孫蕡等人結南園詩社,詩文往來倒也款洽。何真降明以後,孫蕡、王佐、李德、黃哲先後被援引出仕,唯獨趙介杜門不出,閉門讀書,無意仕進。他在居所前種了兩棵松樹,名所居為“臨清”,寓陶淵明“臨清流而賦詩”詩句意,表明淡薄名利之志向。因此被人稱為“臨清先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