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前三殿

前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此三大殿又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左右兩翼。

前三殿

 

前三殿簡介

前三殿區位於故宮南部的正中,是北京城中軸線上最恢宏壯麗的建築篇章。這一區域分為三個巨大的院落,依次為太和門廣場、太和殿廣場以及三台,自南向北排布在中軸線上。  

前三殿 前三殿

內金水河橫亘於太和門外寬闊的廣場上,即如玉帶,又似巨弓。太和門內,體仁閣、弘義閣以及連綿的廊廡將三大殿四面圍合,院落四角崇樓聳峙。

這裡坐落著最尊貴、最宏偉、等級最高的宮殿。其中,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高踞於巨大的三層漢白玉石台基上,形成紫禁城宮殿中央的巔峰。過去,皇帝在這裡舉行最隆重的大朝典禮。

這裡不僅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區域,也是皇城和京城的中心。

前三殿分部

太和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外朝莊嚴的門戶,明永樂年建成,初稱奉天門,嘉靖朝改名皇極門。清順治入主北京後始名太和門。現有建築為清光緒年間火災後所重建而成。太和門坐落於漢白玉基座上,丹陛下列銅鼎四隻,門前左右分列石亭、石匱,還有兩隻宮內最巨大的青銅獅子為明代鑄造。

奉天門(即太和門)在明代是皇帝早朝御門聽政的場所,且洪熙、宣德、正統三朝皇帝即在此門登基即位,所以在明代又被稱為大朝門。清入關後,順治皇帝也在此頒詔天下。  

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間所謂皇宮中的“金鑾寶殿”,這裡是皇帝舉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於明永樂年(15世紀初),後經數次災毀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極殿。滿清建都北京後改為今名,蘊含天下和諧的宏旨。現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並留存下來的。

太和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京城的中軸子午線沿著龍紋石雕御路升上三台,從天子寶座下穿過。每當大典之際,鳴鐘擊鼓,禮樂齊奏,帝王御殿升座,君臨天下,接受王公和百官的朝賀,極顯其尊貴和威嚴。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國現存規制最高的古代宮殿建築。大殿內外飾以成千上萬條金龍紋,屋脊角安設十個脊獸,在現存古建築中僅此一例。

中和殿

中和殿位處太和殿與保和殿之間,仿佛古代尊貴的“工”字形殿中間穿廊的作用。初建於明永樂年(15世紀初),初名華蓋殿,後幾經災毀和修建。明嘉靖年重建後改名中極殿,清順治帝入主紫禁城後改名中和殿,意為秉中庸之道,求天下和順。

中和殿四面門窗的形製取自古代的“明堂”。皇帝在升太和殿舉行大典前,先在此暫憩,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或於親祭等大禮前在此檢閱祝文、奏書之類的準備工作。

熙和門

熙和門位於太和門廣場西側正中,是自前朝通往武英殿、西華門的必經之路。初名右順門,明嘉靖年重建後改稱歸極門,清順治年改雍和門,乾隆年為避雍正皇帝諱改為今名熙和門。

明永樂皇帝曾因北京冬氣嚴寒,諭令早朝禮畢,與百官移至熙和門旁便殿奏事辦公。

協和門

協和門位於太和門廣場東側正中,是前朝通往文華殿或內閣的必經之路。初名左順門,明嘉靖年重建後改稱會極門,清順治年改今名。

明景泰皇帝曾因戰事緊急在此門設午朝。明嘉靖皇帝即位之初,曾發生群臣與皇權抗爭的大禮議,二百多名朝臣跪於此門前撼門大哭,聲震闕廷。

保和殿

保和殿是三台上的第三座大殿,初建於明永樂年(15世紀初),後來幾經災毀和重建。原名為謹身殿,後改建極殿,清代最終定名為保和殿,意為保持心志純一,共享天下和諧。 明代,舉行朝典前,皇帝從乾清宮升至此殿更衣。清初,後三宮修復前,順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順治帝的大婚也在此舉行。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賜藩國、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後,皇帝主持的殿試也改在這裡舉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