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牘 | |||||
拼音: | xuē dú | ||||
解釋: | 1.古時削薄竹木成片,用以書寫。有誤則颳去重寫,謂之"削牘"。後用以泛稱書寫�p撰述。 |
相關詞條
-
牘
牘,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dú”,總筆畫是12筆。牘是指古時書寫用的木片。同時牘也是古代一種樂器的名字和古代寫字用的木片,現在已不經常使用此字。
漢字資料 基本字義 方言集匯 英語 詳細解釋 -
削奪
削奪,剝奪,奪去。 《 史記·吳王濞列傳》:“ 高帝 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 鼂錯 擅適過諸侯,削奪之地。”
讀音與注音符號 基本含義 詞語分開解釋 -
奏牘
奏牘,拼音是zòu dú ,是一個漢語辭彙,釋義為書寫奏章的簡牘。
-
削哺
削哺 xuē bǔ,亦作“削杮”。削札牘時削下的碎片。
-
赤牘
語出:(1).尺牘。赤,通“ 尺 ”。古代書寫用的木簡。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二》:“ 三代 之人必習為詞命,童子入國小則教以應對,蓋赫蹏未興,赤...
-
銅削
中國古代青銅工具
注音 基本信息 詳細信息 -
削簡
拼音: 解釋: 1.猶削牘。
-
書證第十七
。 段落十九《後漢書·楊由傳》云:“風吹削肺①。”此是削札牘之柿耳。古者,書誤則削之,故《左傳》雲“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謂札②為削,王褒《童約》曰:“ 書削代牘③。” 蘇竟④書云:“昔以 摩研編削之才。”皆其證也。《詩...
作品信息 作品賞析 作品評析 後世影響 -
銅削刀
古代著書立說,傳抄經書典籍,都要使用竹簡或木牘。春秋以後,文化下移,學術下移,因而讀書寫文章的人以及官府的文牘也多起來了,竹簡的需要量增多,使製作竹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