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來源
刺楸(原變種)Kalopanaxseptemlobus(Thunb.)Koidz.var.septemlobus來源:中國植物志第54卷||五加科ARALIACEAE||刺楸屬KalopanaxMiq.||刺楸(原變種)Kalopanaxseptemlobus(Thunb.)Koidz.var.septemlobus
刺楸(原變種)
Kalopanaxseptemlobus(Thunb.)Koidz.var.septemlobus
植物形態
刺楸(原變種),落葉喬木,高約10米,最高可達30米,胸徑達70厘米以上,樹皮暗灰棕色;小枝淡黃棕色或灰棕色,散生粗刺;刺基部寬闊扁平,通常長5-6毫米,基部寬6-7毫米,在茁壯枝上的長達1厘米以上,寬1.5厘米以上。葉片紙質,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圓形或近圓形,直徑9-25厘米,稀達35厘米,掌狀5-7淺裂,裂片闊三角狀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不及全葉片的1/2,茁壯枝上的葉片分裂較深,裂片長超過全葉片的1/2,先端漸尖,基部心形,上面深綠色,無毛或幾無毛,下面淡綠色,幼時疏生短柔毛,邊緣有細鋸齒,放射狀主脈5-7條,兩面均明顯;葉柄細長,長8-50厘米,無毛。圓錐花序大,長15-25厘米,直徑20-30厘米;傘形花序直徑1-2.5厘米,有花多數;總花梗細長,長2-3.5厘米,無毛;花梗細長,無關節,無毛或稍有短柔毛,長5-12毫米;花白色或淡綠黃色;萼無毛,長約1毫米,邊緣有5小齒;花瓣5,三角狀卵形,長約1.5毫米;雄蕊5;花絲長3-4毫米;子房2室,花盤隆起;花柱合生成柱狀,柱頭離生。果實球形,直徑約5毫米,藍黑色;宿存花柱長2毫米。花期7-10月,果期9-12月。刺楸(原變種)木材紋理美觀,有光澤,易施工,供建築、家具、車輛、樂器、雕刻、箱筐等用材。根皮為民間草藥,有清熱祛痰、收斂鎮痛之效。嫩葉可食。樹皮及葉含鞣酸,可提制栲膠,種子可榨油,供工業用。
刺楸(原變種)葉形多變化,有時淺裂,裂片闊三角狀卵形,有時分裂較深,裂片長圓狀卵形,稀倒卵狀長圓形,長不及全葉片的1/2;茁壯枝上的葉片,分裂更深,往往超過全葉片長的1/2。C.P.Thunberg誤認刺楸為械屬(AcerLinn.)將其命名為Acerpictum(1783),後又將其命名為Acerseptemlobum(1784),由於AcerpictumThunb.學名仍套用於械屬,所以刺楸學名應以AcerseptemlobumThunb.(1784)為基名,即K.septemlobu(Thunb.)Koidz.為正式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