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

利潤

利潤是企業家的經營成果,是企業經營效果的綜合反映,也是其最終成果的具體體現。

基本信息

實質

簡介

利潤的實質 利潤的實質

利潤的本質是企業盈利的表現形式,是全體職工的勞動成績,企業為市場生產優質商品而得到利潤,與剩餘價值相比利潤不僅在質上是相同的,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利潤所不同的只是,剩餘價值是對可變資本而言的,利潤是對全部成本而言的。因此,收益一旦轉化為利潤,利潤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物質生產就被賺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6頁),因而就具有了繁多的賺錢形式。在資本主義社會,利潤的本質就是:它是資本的產物,同勞動完全無關,利潤是資本的生命,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

公式

如果以W代表商品價值,k代表成本,以p代表利潤,那么,隨著錢轉化為利潤,則資本主義條件下商品價值的構成,即W=c+v+m=k+m,就進一步變成W=k+p,亦即商品價值轉化為成本價格+利潤。

剩餘價值這個範疇明顯地反映了資本同勞動的對立,因為它是可變資本的增殖額並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而利潤這個範疇,似乎意味著資本自身就能夠創造出一個新價值來。這種顛倒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產物。首先,因為資本家生產商品所耗費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c+v)轉化為成本價格,從而掩蓋了不變資本(c)同可變資本(v)之間的本質區別;其次,因為勞動力價格轉化為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報酬,所以剩餘價值就轉化為利潤,實質上同勞動者的勞動要素無關,而只是預付總資本的產物;最後,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以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為前提,即藉助於利潤率,才把已轉化為成本超過額的利潤,進一步轉化為預付成本在一定周轉期間內超過它自身價格的餘額。在現實生活中,產業廠商通常也是從既定的利潤率水平出發,然後以利潤率乘預付成本得出預期的利潤量,而它並非主觀幻覺之物,而是客觀上完全有可能實現的東西。科學的論證和實踐表明:這個利潤量其實是由可變成本所帶來的增額。總之,剩餘價值是內在的本質或實體,而利潤則是外在的現象或形式。

商品價格

商品價值轉化為成本價格+利潤(k+p)之後,就包含著利潤同剩餘價值相偏離的可能性。因為利潤作為超過成本價格的餘額,而成本價格又小於商品價值,這就為單個資本家提供了在成本價格以上而在價值以下出售商品的可能性,從而使實現了的利潤同商品中實際包含的剩餘價值在數量上並不一致。資本家無不利用商品價值同成本價格之間的差額,作為市場競爭中的一個推動力。隨著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競爭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促使不同的特殊利潤率均衡化為平均利潤率或一般利潤率,從而使利潤進一步轉化為平均利潤,實現等量資本取得同量利潤。在通常的情況下,平均利潤和剩餘價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平均利潤的多少,僅僅與預付總資本量的多少成正比,而不與單個資本所支配的活勞動量成比例。這又造成一種客觀事實,本質上利潤是資本的產物,它同勞動完全無關,這樣,資本對僱傭勞動的賺錢與被賺的關係,就被進一步表現出來了。

利潤結構基本合理有以下幾層含義

利潤的內容 利潤的內容

(1)企業的利潤結構應該與企業的資產結構相匹配。

(2)費用變化是合理的、費用在年度之間沒有出現不合理的下降。

(3)利潤總額各部分的構成合理。

企業的利潤總額是由營業利潤、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支差額三個主要部分構成。

利潤質量較高的含義是指:企業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利潤結構基本合理,利潤具有較強的獲取現金的能力。

重新修訂並於2007年1月1日開始實行的《企業會計準則-一般準則》相關條款規定:

第三十七條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

第三十八條 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是指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者損失。

第三十九條 利潤金額取決於收入和費用、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金額的計量。

第四十條 利潤項目應當列入利潤表。

歷史

資本主義制度下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或現象形態,它表現為商品價值超過成本價格的餘額。即資本家銷售商品後所得的價格總額超過其預付資本量的餘額。利潤實際上來源於資本家用可變資本購買的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也就是僱傭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即可變資本的增殖額。但卻在現象上表現為資本家全部預付資本所帶來的增加額。

同時,因為剩餘價值實現為貨幣是在商品的生產過程完成以後才出現的,它又進一步被看作是資本家為了生產商品所投入的全部預付資本即所用資本(包括尚不計入成本價格的那些固定資本)帶來的。不僅如此,商品從生產過程進入流通過程,為了從事銷售活動還要追加資本(包括純粹流通費用),因此,剩餘價值不僅被看作是在生產領域中的全部預付資本帶來的,而且還被看作是包括預付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的全部資本共同帶來的。

從資本的總公式G-W-G′來看,剩餘價值是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爾後又是在流通過程中實現的。所以在資本家看來,剩餘價值這一增殖額是全部預付資本帶來的,因為,①就所費的資本來說,為了生產商品,他不僅以預付資本購買了勞動力,而且還購買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掉的各種生產資料,這些所費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購買價格都加入成本價格的形成;②就所用資本來說,預付資本所購買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資本家的指揮監督下,在生產過程中結合起來,發揮著生產剩餘價值的職能,不僅所費資本參與了剩餘價值的形成,而且全部預付資本作為生產的物質要素(包括那些尚未耗費的固定資本),都進入了生產的全過程,參與了剩餘價值的形成過程,因此,全部預付資本都應該得到報酬。③剩餘價值不僅對所費資本表現為增加額,而且對全部資本也表現為增加額。這些都是被歪曲了的表面現象。其實,價值的增殖僅僅是僱傭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活勞動所創造的新價值,扣除勞動力價格(工資)以後的餘額,它作為可變資本的增殖額或僱傭勞動者無償的剩餘勞動的產物,就是剩餘價值。而剩餘價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的這樣一種觀念上的產物,就取得了利潤這個轉化形式。

社會主義制度下

中國現代政治經濟學理論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利潤,是企業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的價值表現形式。產品的價值構成是c+v+m,c+v部分轉化為生產成本,m部分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部分,轉化為企業的利潤。社會主義利潤的具體形式有:實現利潤,即企業銷售收入減去各項費用支出的餘款;上繳利潤,即按規定上繳給國家財政部門的利潤;稅後利潤,即企業實現利潤按國家規定上繳一定比例後留歸企業的部分等等。

社會主義利潤與資本主義利潤有本質的區別,它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價值,用於擴大社會主義再生產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況,是社會主義積累和社會消費基金的主要來源,也是衡量和評價企業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

特徵

利潤表現 利潤表現

利潤的質量特徵:

(1)一定的贏利能力。它是企業一定時期的最終財務成果。

(2)利潤結構基本合理。利潤是按配比性原則計量的,是一定時期的收入與費用相減的結果。

(3)企業的利潤具有較強的獲取現金的能力。

(4)影響利潤的因素較複雜,利潤的計算含有較大的主觀判斷成份,其結果可能因人而異,因此具有可操縱性。

特性

神秘性

商業利潤的神秘性,利潤是資本的生命,加快商品生產、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

利潤鏈 利潤鏈

剩餘價值是僱傭勞動者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但必須經過流通過程把商品轉化為貨幣後才能實現。至於商品能否賣掉,以及按什麼樣的價格出售,從而利潤能否實現以及實現到什麼程度,將取決於供求關係和市場競爭的具體狀況。特別是,商品資本從產業資本的運動中獨立化出來成為商業資本,專門執行實現商品價值和剩餘價值的職能,並相應地取得商業利潤,使關係更為錯綜複雜,更易造成神秘化。在流通過程中,有些因素會制約生產過程,或與之相交錯,或把資本同勞動的對立,轉化為資本同資本之間,單純的買者同賣者之間的關係等等,這一切都會掩蓋生產過程同流通過程之間的區別,更容易把成本價格看成商品真正的內在價值,把利潤看成高於商品價值出售的結果,從而商品價值中所包含的剩餘價值在流通過程中實現,卻被顛倒表現為是從商品出售中創造出來的。因為,商業利潤原來是產業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所剝削來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的轉化形式,卻被看成是在流通過程中通過賤買貴賣產生出來的,或由消費者支付的讓渡利潤。於是階級關係也被歪曲了,商業利潤原是體現商業資本家通過產業資本家對僱傭勞動者的對立關係,這種剝削與被剝削關係也被掩蓋起來,而歪曲地表現為資本家同資本家之間、甚至資本家同消費者之間的純粹商品買賣關係。

分割性

利潤分割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隨著資本主義信用制度的發展,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不僅使用自有資本,而且大量使用借入資本。借貸資本對職能資本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由於使用借入資本必須支付利息,於是產業利潤或商業利潤又會在量上再分割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兩個部分。按其本源來說,二者都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可是,這種純粹量的分割又會轉化為質的分割,即表現為資本所有權同資本使用權的分離,或所有權資本同職能資本的分離。結果,利息被歪曲表現為純粹是資本所有權所帶來的果實,似乎價值增殖是資本或貨幣的天然屬性。另一方面,企業主收入又被歪曲表現為似乎同資本完全無關,純粹是職能資本家組織生產經營和指揮監督勞動的報酬。即使完全不靠借入資本的職能資本家,也同樣會把自有資本進行質的分割,起著一身二任的作用,作為所有權資本,他取得利息;而作為職能資本,他又取得企業主收入。這樣一來,資本對僱傭勞動的剝削就被完全掩蓋起來。

再轉化性

農業利潤和資本主義地租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先從工業發展起來並取得統治地位,再逐步向農業擴展。由於在農業中存在著兩種壟斷,即對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的壟斷以及土地私有權的壟斷,因而它不具備如象在工業中那種自由競爭的條件,從而阻礙著利潤率的平均化。因此,農業中的超額利潤便轉化為地租。一是由土地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而產生的級差地租;二是由土地產品的價值超過社會生產價格而產生的絕對地租。這兩種地租的實體,都是農業僱傭勞動者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它體現了土地所有者通過農業資本家共同剝削農業工人的生產關係。可是在表面上,地租卻被歪曲表現為土地自身的價值增殖,或自然界的恩賜,從而把真實的階級關係完全掩蓋起來了。

由此可見,剩餘價值是利潤的內在本質,而利潤則是剩餘價值的現象形態。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以及利潤再轉化為平均利潤等等,層次越多,就愈是從抽象逐步上升到具體,就愈是接近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和資本關係當事人的意識;這樣一來,它們離開自己的本源或始基卻越來越遠,從而資本關係就愈來愈神秘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為了替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辯解,竭力否定剩餘價值的存在,否定資本同僱傭勞動之間的對立,把利潤說成是資本本身的產物,說成既是生產過程又是流通過程的結果。所謂利潤(利息)、勞動工資、土地地租的三位一體公式,就是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最露骨、最典型的辯護論調。馬克思關於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的理論,深刻地揭示了利潤的實質及其來源,以及利潤進一步再轉化的各種具體形式和它們所體現的錯綜複雜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及其階級表現,從而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反對資產階級、爭取解放的革命鬥爭提供了銳利的理論武器。

條件

利潤的確認條件:利潤反映的是收入減去費用,利得減去損失後的淨額的概念。因此,利潤的確認主要依賴於收入和費用以及利得和損失的確認,其金額的確定也主要取決於收入,費用,利得,損失金額的計量。

分類

利潤(Profit)是一種頗為特別的經濟學概念,它有兩種含義:

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總收入和總成本之間的差額,習慣地用“Π”來表示(要注意的是,總成本包括機會成本)。(也就是風險成本)

正常利潤(Normal profit):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支付給企業家資本投資的報酬。

經濟學分析

雖然在有些分析中不十分明顯,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是,經濟利潤包括機會成本。企業家利潤(正常利潤)通常是正數,但經濟利潤一詞則既可以是正數,也可以是負數(損失)。這就是包括機會成本的原因:完全競爭市場的情況下,當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利潤最大化或損失最小化的條件產生。若市場價格低於總平均成本,這意味經濟利潤為負,企業家便需要比較這損失和平均變動成本的數值。企業要繼續經營的話,負經濟利潤必須不低於平均變動成本,否則企業家寧可關閉企業(shut-down),而不繼續承擔這損失。

經濟利潤在完全競爭市場和壟斷性競爭市場有著特別的用途,正數的利潤能夠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該市場,增加競爭並將市場均衡價格推低,把一些缺乏競爭力的企業排除在市場以外,達到長期均衡;相反,負數的經濟利潤能將市場原有的部分企業淘汰,因為供給減少的緣故,市場均衡價格會被推高,同樣地達到長期均衡。兩種情況所導致的結果,就是經濟利潤在各個廠商消失,廠商的總收入相等平均成本的最低點。

正數的經濟利潤有時候被形容為超額利潤。

企業活動帶來的社會利潤便是經濟利潤相加或者相減這活動的外部經濟效果。企業可能賺取極大的貨幣利潤,但帶來的外部經濟效果往往令結果到負面,實質的社會利潤可能極少。例如工業革命時期,工廠的大規模生產帶來的是成本及售價低廉的產品,但為了賺取最大的利潤,工廠主不斷壓低生產成本,造成工資低的童工以及工業廢物或污染物處理不當和其它一些社會負擔。

會計學分析

利潤可細分為毛利、純利及除稅前盈利,用以財務分析,了解企業的表現。

毛利是銷售收入減去售貨的成本,毛利再加上額外的收入再減去其他費用(例如:輸出費用,薪金等等)便是除稅前純利,扣去稅項就是真正的純利。它們都會被顯示在購銷損益帳上,反映公司在某時期的營業額和相關的收入及支出。

財務分析上,毛利或者純利可用作計算以下財務比率:

銷售淨利率

銷售淨利率= 淨利潤 × 100%
銷售收入

銷售毛利率

銷售毛利率= 銷售收入-銷售成本 × 100%
銷售收入

資產淨利率

資產淨利率= 淨利潤 × 100%
平均資產總額

權益淨利率(Return On Equity)或淨資產收益率

權益淨利率= 淨利潤 × 100%
平均權益

資本運用回報率(Return On Capital Employed)

資本運用回報率= 稅前淨利 × 100%
資本總額

標價率(Mark-up Ratio)

標價率= 銷售收入-銷售成本 × 100%
售貨成本

計算

各種利潤計算方法

毛利

毛利是商品實現的不含稅收入剔除其不含稅成本的差額,因為增值稅是價稅分開的,所以特彆強調的是不含稅,現有進銷存系統中叫稅後毛利。

1.毛利計算的基本公式是:

毛利率=(不含稅售價-不含稅進價)÷不含稅售價×100%

2.不含稅售價=含稅售價÷(1+稅率)

3.不含稅進價=含稅進價÷(1+稅率)

4.從一般納稅人購入非農產品,收購時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取得17%進項稅額,銷售按17%交納銷項稅額。

5.從小規模納稅人購進非農產品,其從稅務局開出增值稅專用發票,取得4%進稅額,銷售按17%交納銷項稅額。

6.從小規模納稅人購進非農產品,沒有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銷售時按 17%交納銷項稅額。

7.總的來說,增值稅是一種價外稅,它本身並不影響毛利率,影響毛利率的是不含稅的進價和售價。要正確計算毛利率,只要根據其商品的屬性,按公式換算成不含稅進價和售價就可以了。

淨利

淨利指毛利減掉所有的費用及稅額所剩下的利潤。

營業利潤

營業利潤是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它是指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中所產生的利潤。其內容為主營業務利潤和其他業務利潤扣除期間費用之後的餘額。其中主營業務利潤等於主營業務收入減去主營業務成本和主營業務應負擔的流轉稅,通常也稱為毛利。其他業務利潤是其他業務收入減去其他業務支出後的差額。

營業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本年利潤

本年利潤的會計分錄四步做:

一、先結轉收入:

借:主營業務收入

借:其他業務收入

借:營業外利得

貸:本年利潤

二、結轉成本、費用和稅金:

借:本年利潤

貸:主營業務成本

貸: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貸:其他業務支出

貸:營業費用

貸:管理費用

貸:財務費用

貸:營業外損失

貸:所得稅

三、結轉投資收益:

淨收益的:

借:投資收益

貸:本年利潤

淨損失的:

借:本年利潤

貸:投資收益 (篇幅有限,請閱讀參考資料)

未分配利潤

未分配利潤有兩層含義:一是留待以後年度處理的利潤;二是未指明特定用途的利潤。相對於所有者權益的其他部分來說,企業對於未分配利潤的使用有較大的自主權。

上市公司報表中的“未分配利潤”明細科目的餘額,反映上市公司累積未分配利潤或累計未彌補虧損。由於各種原因,如平衡各會計年度的投資回報水平,以豐補歉,留有餘地等。上市公司實現的淨利潤不予以全部分完,剩下一部分留待以後年度進行分配。這樣,一年年的滾存下來,結餘在“未分配利潤”明細科目上,它反映的是歷年累計的未分配利潤。同樣道理,上一年度未彌補虧損,留待以後年度彌補,以後年度又發生虧損繼續滾存下來,結餘在“未分配利潤”明細科目上,它反映的是歷年累計的虧損,記為負數。

基本計算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投資收益(-投資損失)。

營業收入:是指企業經營業務所確認的收入總額,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營業成本:是指企業經營業務所發生的實際成本總額,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

資產減值損失:企業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所形成的損失。

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或損失):企業交易性金融資產等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應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或損失)。

投資收益(或損失):企業以各種方式對外投資所取得的收益(或發生的損失)。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營業外收入:企業發生的與其日常經營活動無直接關係的各項得利。

營業外支出:企業發生的與其日常經營活動無直接關係的各項損失。

淨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企業確認的應從當期利潤總額中按一定比例向地方政府稅務機關計繳的所得稅和費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