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二中

利津二中

利津縣第二中學始建於新中國初創時期的1952年,是利津縣境內第一所中學。學校地處黃河勝利大橋北端的省級中心鎮——陳莊鎮,是省級規範化學校,山東省教學示範學校,東營市重點高中。 據有關資料顯示,學校有57個教學班,3500名在校生,246名在崗教職工。校園占地125畝,分教學區和教工住宅區兩部分,建築面積50000多平方米,規劃科學,布局合理,是“東營市綠色學校”和“東營市花園式單位”。 建校五十年來,學校始終堅持育人為本的辦學宗旨,深植立校之根,勁抓辦學之本,精施治校之道,全校師生以“正己礪志,榮校報國”的校風為成功底蘊,發揚“團結拼搏,自強不息”的團隊精神,勇於開拓,勤奮進取,形成了優良的辦學傳統,培養了18000餘名品學兼優的畢業生,被譽為“名師成長的沃土,英才哺育的搖籃”。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認真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以改革為動力,科研為先導,管理為保證,質量為生命線,積極探索現代教育規律,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先後獲得“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山東省教學改革先進集體”、“山東省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文學藝術教育先進學校”、“山東省電化教育示範學校”、“山東省文明單位”、全國“推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實施辦法》先進單位”等榮譽和獎勵百餘項。

基本信息

學校文化

核心理念:自強不息

利津縣第二中學 利津縣第二中學

闡釋】自強不息,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它傳承於傳統文化,深深熔鑄於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它根植於學校文化,已成為師生昂揚向上的力量源泉,為學校健康發展插上了騰飛之翼。

自強不息,是堅毅不屈,立志不棄。頑強的毅力、高遠的志向,丈量著生命的韌性,展示著堅持的力量,指引著成功的道路,是歷屆教職工、數萬學子奮鬥歷程的真實體現,意義非凡。我們利津二中人要具有堅韌的毅力,勇敢面對困難,堅守信念,絕不放棄。

自強不息,是創新不止,勇爭一流。創新是活力之源,爭先是發展動力。創新之路,如瀚海探珠。學校管理者必須具有超前意識,眼界高遠,方可洞察先機,步步為贏;爭先之途,如激流勇進,師生必須永葆進取銳氣,才能奮發向上,敏於行動。

自強不息,是自勝之爭,愛國愛校的證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自強不息就是不斷超越自我,最終實現自身的進步與強大。全校師生以自勝之心激勵自我,勇於拼搏,才會產生平治天下,捨我其誰的豪邁,成才報國;才會產生勇立教育潮頭,直掛雲帆的精彩,愛校榮校。

自強不息,作為學校的核心文化,根植於學校的歷史文脈,相融於學校的發展歷程,已經成為學校師生的一種精神品格。它猶如明鏡,時刻警示師生:學無涯,自強方有成;志無疆,不棄方可至。

學校願景:示範性的齊魯名校

利津二中的學校願景是:創新 型的教育品牌 示範性的齊魯名校

創新 型的教育品牌:利津二中是享譽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知名學校。歷屆教職工甘為人梯,耕耘不輟,為國家精心育英才;數萬學子自強不息,勤奮進取,為學校創造了半個多世紀的輝煌。全校師生的不懈奮鬥,使學校雖歷經坎坷而長盛不衰,逐漸發展成為享譽四方的精品型教育品牌名校。

示範性的齊魯名校:這是實現品牌學校的目標,也是學校立足現實、敢於創新、追求卓越的內在精神表現,彰顯了學校遠見卓識的辦學態度,顯示出了全校師生自信果敢的精神風貌。全校師生胸懷教育理想,以自強不息的精神,不斷超越自我,向學校教育品牌的目標不斷邁進。

校風:團結勤奮 求實創新

團結:是指學校乾群之間、教職工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團結互助,協力做事,風雨同舟。學校上下齊心協力,同心同德,加強協調與溝通,發揮團隊精神,做到合心、合力、合拍。由此,學校全體師生才能相互勉勵,勇於拼搏,和衷共濟,和諧共進。

勤奮:勤奮即勤勉堅韌,是人的意志力量,是一種奮發向上的人生精神。只有勤奮者才能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河。學校將勤勉貫穿於師生的行為之中,把堅韌蘊含於師生的人格之內,從而使教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使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求實:即講求實際,求真務實,求索真知、腳踏實地的精神。求實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惟書,不惟上,但惟實,更惟真。由此,教師用心傳授知識,科學啟迪智慧,真誠呵護生命;學生踏踏實實做人,扎紮實實做事,學以致用,躬行踐履。

創新:創新是時代的精義,是學校發展的不竭動力。學校要不斷探索新機制,確立新思想,追求新境界,開創新局面,使人人都具備創新精神。鼓勵教師進行創造性思維,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教科研水平;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其充分發揮創造才能。

教風:嚴謹治學 精誠育人

嚴謹治學:嚴謹,即嚴肅謹慎;治學,是研究學問。嚴謹治學,要求教師本著嚴肅認真的態度,沉下心來做學問,努力鑽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成為工作一絲不苟、求真、求實、求精、求善的研究型教師。

精誠育人:精誠,意為真心誠意,語出《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精誠育人,要求教師立責於心,以愛為源,樹立師德風範,對學生言傳身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豐厚學識涵養,善於發掘學生潛能,智慧引導,因材施教。

學風:篤實勤勉 敏行日新

篤實勤勉:篤實,意為務實、踏實。篤實,是一種品性,質樸而忠厚,純樸而率真。在做人方面,學生應當篤實忠厚,不棄小誠,言必信,行必果,進而為成就健康人生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學生在為學過程中,惟勤勉有恆,方能學有所成,學有所長,為成就多彩人生提供可靠保障。

敏行日新 敏行,語出《論語·里仁》:“君子欲敏於行而訥於言”。寓意多多行動,在實踐中檢驗真知。日新,語出《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為日日更新,始終前進,意在勉勵學生以日進一步要求自己,敏於行動,勇於創新,不斷進取,持之以恆,力爭早日成功、成才。

辦學理念:讓每一名學生都成功

教育的真諦就是發現人的價值、發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智慧、提升人的品位。利津二中追求的教育不僅是認知的發展,還要讓學生身心強健、品行端正、學識豐富、興趣高雅、富有情感,即主張每個學生都可以成人、成才、成功。

“讓每一個學生都成功”的辦學理念,強調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讓所有學生都能夠生動活潑的主動發展。這就要求學校進一步規範學校的德育建設,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使其完備人格素養。同時,不同的學生具備不同的性格、學習和生活習慣,其人生成功的內涵必然有其相應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遵循教育規律,區別對待,並能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使他們充分發掘自身潛能,展現自身特長,張揚自身個性,真正實現學有所長,學有所成。

唯有如此,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進一步的鼓勵和張揚,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和釋放自身的潛能,進而從根本上提升其綜合素養,使其成為快樂學習的主人,進而使學校發展成為學生成才、教師成功、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齊魯名校。

辦學策略:質量為本 精緻管理

質量為本 精緻管理 科研先導 名師引領

質量為本: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是立校之本。學校從軟體和硬體兩方面提升辦學質量,以一流的設施,一流的師資,一流的成績等,鑄就卓越品質,創辦學生、教師、家長都滿意的教育,真正做到以質量為生命,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謀發展。

精緻管理:這裡強調了管理的過程性,要求學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時時重精細,處處塑精品,以精益求精的卓越追求提升學校管理效能,進而以完善的管理最佳化資源配置,使學校各項工作健康有序的運轉,為學校再塑輝煌奠定堅實的基礎。

科研先導:以科研為先導,實施科研精品戰略,是學校實現突破性、跨越式和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舉措。學校的科研集前瞻性和創造性於一身,強調合作與交流,成績斐然,步步為先,大大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潛力,拓展了事業空間,成就了學校的發展之勢。

名師引領:名師是名校之魂,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學校的發展之基、動力之源。為此,學校應積極培育名師,實施名師帶動戰略,把培養名優教師、最佳化教師隊伍作為學校的基礎性工程來抓,從而不斷最佳化教學環境,提高課堂效率,提升文化品質,鑄就品牌名校。

培養目標

品正行雅、學高志遠的高素質中學生

品正行雅:品正,即為品行端正;行雅則是舉止優雅,講究禮儀。這就要求學校不斷加強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通過提升學生的品格素養和禮儀養成,為其終身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學高志遠:顧名思義,即要求學生志存高遠,博學廣識,拼搏進取。學校致力於培養有遠大志向,且又腳踏實地的學生,要求學生身體力行地朝著心中的理想奮進,以上下求索的意識勇攀知識高峰,以追求卓越的精神實現人生價值。

高素質中學生:指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學校始終重視對學生未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注重加強對學生情商與智商的挖掘,重視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以此激勵學生奮發有為,不斷贏得未來的競爭。

服務理念:至善至誠

至善至誠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境界。學校將師生的終身發展放在首位,積極探索教育改革之路,力求做到盡善盡美。學校堅持至善至誠的服務理念,架起領導、教師、學生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樑。如此,才能打造高品質的教育,共建和諧的校園。

學校特色

《利津二中2011--2015發展規劃》特彆強調,感恩教育是我校重點培育的學校特色,開展感恩教育,以德育人,已成為全校師生的共識。經過不懈的努力,我校的感恩教育得到師生及社會的高度認可,在市內外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一是歷史積澱深厚。共和國初創之時,人民民眾有著強烈的求學要求。在1951年縣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由縣長李樹春提議的民眾集資辦學議案得到了人民民眾的熱烈回響。廣大民眾紛紛慷慨解囊,捐錢捐物,積極踴躍。第一任校長王峰峙同志不負重望,身先士卒,精心設計,嚴格施工,艱苦奮戰,用兩個月時間圓滿完成了建校任務。

學校近60年來,不忘民眾集資辦學之義舉,教育學生常懷感恩之心,勇立報國之志,引導學生感恩父母,感恩教師,回報社會,報效國家。

二是積極的文化傳承。感恩教育深深影響了歷屆校友。僅近五年,歷屆校友為母校捐錢捐物累計即達100餘萬元。這種感恩的氛圍,正如校友捐贈的泰山石一樣穩重深沉,凝結成了二中自強不息的寬廣胸懷和團結拼搏的團隊精神。

三是爭取專家引領。學校邀請著名專家到校舉行感恩教育報告會,讓同學們從認知的層次上認識到:知恩報恩光榮,忘恩負義可恥。 先後邀請清華博士蔣正榮、北京師大教授李一、廣西大學教授黃耀全、浙江大學教授劉希良、著名演說家趙一博等到校作感恩演講報告。學校因勢利導,讓感恩的思想植根於學生們的心靈之中。通過寫感恩信、唱感恩歌、做感恩事,並結合“常懷感恩之心”的主題班會,交流體會,轉換角色,體會父母師長和朋友親人的關愛之情,以此化為報效國家的強烈情感。

四是以課程為支撐。感恩是一種情感培養的過程重在引導,把感恩教育作為課程實施則促進了學生情感的培養和升華。學校開發了感恩系列校本課程:《弟子規解讀》、《感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青春暖流》綜合實踐活動課,組織了德育系列活動《感恩和孝道》、《感恩的心》、《父愛如山》,編印了《感恩教育周報》,為感恩教育提供課程支持,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以此為突破點構建學校德育課程體系,使感恩教育實效得到提升。

五是以活動做載體。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實踐和直接體驗為基本方式,把外在的道德準則和信念內化為學生的道德需要,從而提高覺悟,增長才幹,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學校開設了青春暖流綜合實踐課程、舉行感恩教育演講比賽、校友故事徵文比賽、社區服務活動、志願者服務、十八歲成人儀式等活動,使學生學會關心他人、關注環境,增強道德責任感和道德行為自覺性,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上做個好公民。

六是以科研為先導。教育和轉化問題學生是促進全體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學校完善感恩教育,必須關注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進步。學校實施“關注問題學生健康成長”工程,開展“問題學生的轉化”課題研究,分類建立“問題學生”檔案,並對其實行“承包責任制”,實施“一對一”溝通轉化。同時,成立家長學校,建立“代理家長制”,定期召開家長會,隨時保持與監護人的溝通。

七是以節日為節點。以各類節日為主線與載體, 整合學校、家庭、社區資源,以親情感恩教育為突破口,整理適合學生的親情感恩教育內容,探索開展感恩教育的有效方法,引導家長,讓老師、家長和社會都來關注孩子的情感教育。在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教師節、國慶節開展主題班會、感恩徵文等活動。近年來,通過挖掘傳統節日教育資源,探索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與時代精神,使學校感恩教育工作與傳統節日有機結合,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機結合,還傳統節日以生機與活力,釋放出傳統節日的人文教育潛能,解決了當前德育工作載體欠缺、立足點不明顯的問題,發揮了傳統節日在提高學生素質中的重大作用。

八是開展青春暖流助學工程。學校自2005年開展了以“收廢紙、獻愛心”為主題的“青春暖流”助學工程。 七年堅持不輟,共收集廢紙、廢瓶100餘噸,折合人民幣10萬餘元,救助貧困生500餘人。市縣關工委領導多次視察指導,中國新聞網、大眾日報、農民日報、東營日報等多家媒體都做了相關報導,在市縣推廣並建立了“青春暖流系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九是大力倡導自主體驗。有一位同學不注意節約,花錢比較多,家長也無法。在我們建議下,這位同學在家長動員下利用暑假出去打工給棉農拔草,從早上5:30開始幹活,中午就在棉花地里吃便當,晚上6:00多才回到家裡,完整地參加了一天的給棉花拔草的勞動,非常的勞累,感到還剩下“半條命”,掙到了50元錢,感覺這50元錢掙得太艱難,給學校寫了一封信“打工有感”,記述了一天打工的感受,得出的結論是,讀書是一個人成長中所必需的,沒有知識的人就沒有社會地位,知識就是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