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奧波德·路易斯·菲利普·馬里·維克多

利奧波德·路易斯·菲利普·馬里·維克多

利奧波德·路易斯·菲利普·馬里·維克多(1835年4月9日-1909年12月17日),稱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比利時國王。1835年4月9日生於布魯塞爾。1865年即王位。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人物紀念郵票

是利奧波德一世與其第2任妻子奧爾良的路易絲·瑪麗·德列安的長子。1846年受封布拉班特公爵,在比利時陸軍中服役。1853年與奧地利大公約瑟夫之女瑪麗亞·亨麗塔結婚。

在位期間,利奧波德對內依靠工商業資產階級,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使比利時發展成為工業國;同時努力發展國防,1887年要求議會批准修建列日和那慕爾防禦工事的資金;在他去世前不久,通過了《兵役法》。

在對外方面,利奧波德是一個殖民帝國主義分子,有“殖民主義之王”的稱謂,被列寧諷刺為“生意人、金融家、奸商”。他在世界近代歷史上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的名字同對非洲剛果河(今薩伊河)地區的侵略、掠奪和奴役的黑暗歷史連在一起的。他早就有對外擴張的野心。

重要經歷

1861年,利奧波德曾在一封信里寫道,他“收集的資料足以說服臣民要在海外積極擴張勢力”,以後他一直爭辯說:“只有靠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直接聯繫,才能保全商品和資本的輸出場所,同時獲得廉價原料的供應”。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他曾多次擬制殖民擴張計畫,其中一部分是他的父親留傳下來的,目標是征服中國或遠東的某一地區,曾多次派兵參與對中國的侵略;但是,他清楚地看到,亞洲已經沒有插足之地,他知道比利時的實力無法同英法等國匹敵。於是把目光轉向了非洲還未被侵占的中部地區。

利奧波德在不斷膨脹的領土野心驅使下,開始以“科學考察”、“廢除奴隸制”等人道主義藉口為幌子,決定對非洲作一番謹慎的試探。1875年,他建議召開一次國際會議來討論非洲大陸問題。1876年9月,由他提議的、有英、法、德、比等7國代表參加的國際地理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他以東道主的身份主持。在致開幕詞時,他公開宣稱:“打開地球上惟一尚未進入的地區,並使之文明化,衝破籠罩著當地全體居民的黑暗,我敢大膽地講,這是一次十字軍遠征;這次遠征與我們這個進步的時代是很相稱的”。

在這次大會上,利奧波德發起組織了一個所謂的“國際考察和開發中非協會”,在與會各國成立分會。他還從父親遺留給下的1,500萬法郎中,向協會提供1,000法郎以示支持。此後,他就在這個協會的掩護下,積極活動,並物色了一個可以為其擴張計畫效勞的亨利·莫頓·斯坦利爵士,因為這位探險家在非洲的勘察結果曾令他垂涎三尺。

1878年1月,利奧波德派人在法國巴黎找到了斯坦利進行密談,並原則上達成一項協定:斯坦利在今後5年內,將在國王指定的非洲任何地方工作,此間未徵得同意,不得公布任何訊息,不舉行任何報告會。之後,這位探險家便為之效勞,通過種種手段,在剛果河流域建立了20多個(一說40多個)據點,強迫當地酋長締結了450多個“保護條約”,使大片的土地轉讓給了比利時的“國際剛果協會”。後來他將其稱之為“剛果自由邦”。

當時,法國、葡萄牙等國也在剛果河一帶進行擴張活動。利奧波德對剛果盆地的占領,使列強之間產生了衝突。他也多次派出使者到各國媾和,力圖使各國承認其在剛果的特權, 但收效不大。1884年11月-1885年2月,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在法國的支持下,於柏林召開了有15個國家代表參加的國際會議,以調解列強間的矛盾。

由於利奧波德在幕後積極活動,操縱會談,開展秘密外交,取得了成功,與會多數大國正式承認“國王陛下為國際剛果協會在非洲建立的自由國的元首”,他國則取得了在剛果河地區自由貿易、自由通航等權利。1885年4月30日,比利時國會正式授予了他剛果自由邦君主稱號。至此,比本土大70倍的剛果成了他的私人財產,它的首都利奧波德維爾就是以其名字命名的。

主權確立後,利奧波德即在“剛果自由邦”建立了被稱為“利奧波德制度”的獨裁統治制度:所有大臣將由他任命,在當地招募士兵建立一支14,000人的軍隊;宣布所有資源歸他個人所有;禁止私人購買貴重產品;規定土人要用橡膠和象牙納稅……。其間殖民者還可以肆意抓人和殺人,甚至拿當地土人做活靶子進行射擊。由於他的殘暴種族政策,致使其統治期間的土著人口差不多減少了一半。

在隨後幾年裡,利奧波德以“剛果自由邦”為基地,對鄰國進行侵略擴張活動,企圖擴大其版圖。對早就壟斷了東非地區象牙、橡膠和奴隸貿易的阿拉伯人和斯瓦希利人發動戰爭,把自己的統治權擴大到了整個剛果盆地。1881-1899年蘇丹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馬赫迪起義。英國政府為了藉助他的力量來鎮壓起義者,於1894年5月以埃及“保護國”的身份簽署協定,同意將加扎勒河流域、阿伯特湖的馬哈吉港,以及從瓦德拉伊和拉多直到法紹達的尼羅河左岸租借給比利時作為“酬謝”。

利奧波德幫助英國人鎮壓馬赫迪起義者、殘酷鎮壓土著居民的起義,以及“剛果自由邦”野蠻殘忍的統治制度,在19世紀最後幾年陸續被披露,導致歐洲各界掀起了一場反利奧波德二世暴政的宣傳活動。不久,他的暴行公之於眾,他成了眾矢之的。在比利時議會和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下,他於1907年3月表示同由政府意接管剛果,但他仍不肯交出統治權。1908年8月,比利時議會在經過激烈辯論後,以83票對54票通過由比利時“無條件接管剛果”法案,並得到多數列強的認可。從此,“剛果自由邦”從利奧波德的私人領地變成了比利時的殖民地,由政府管轄,改稱比屬剛果(今薩伊共和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