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歌

別歌

《別歌》是漢代將領李陵在漠北送別蘇武時所作的一首詩。此詩共五句三十九字,表達了作者屈降匈奴後對於英雄末路,身敗名裂,故國難歸的心酸。

作品信息

【名稱】《別歌》

【年代】西漢

【作者】李陵

【體裁】雜言詩

作品簡介

《別歌》是漢代將領李陵在漠北送別蘇武時所作的一首詩。此詩共五句三十九字,表達了作者屈降匈奴後對於英雄末路,身敗名裂,故國難歸的心酸。

作品鑑賞

公元前82年(漢昭帝始元五年)冬,在冰天雪地的漠北穹廬(蒙古包),兩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正酌酒對飲:一位面容憔悴、“鬚髮盡白”,他就是曾齧雪吞旃、牧羊北海,居匈奴十九年而不改其節的漢使蘇武;另一位則是曾以五千之卒,“橫挑強胡”,終於“矢盡道窮”而屈降匈奴的武將李陵。

此刻,名揚匈奴而功顯漢室的蘇武,即將還歸漢廷;而置酒相賀的李陵,卻只能長留“異域”,在恥辱中度其殘生。訣別之際,李陵哀慨難抑,席間“起舞”,唱出了這首“壹絕長別”的悲歌。

並不是所有的降將都貪生怕死。作為漢之名將李廣之孫,李陵當年也曾有過奮擊匈奴的壯懷。此歌開頭兩句,正是撫今追昔,回顧了當年的一段難忘經歷:“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當時官居騎都尉的李陵,豪邁地向武帝請戰:“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當年九月,李陵出塞數千里,與匈奴單于所率主力八萬餘騎,展開了一場生死激戰。李陵《與蘇武書》,曾以雄放的筆調,描述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搏鬥:

……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昂(仰)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鹹震怖,乃悉征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

這一段描述,正可作李陵此歌首二句註腳。事過十八年後,當李陵憶及這段往事時,依然充滿了絕漠萬里、奮擊強虜的淜浮之氣。不過,當年擊敵的壯士,此時已是屈事敵虜的降將,故吐語之間,又不免帶有一種淒楚蒼涼之慨。這開篇兩句,突兀而起,以蒼涼之慨,敘當年壯心,表現的正是這種往事不堪回首的悽愴。

這種悽愴之感,在後兩句中,表現得尤其強烈:“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一場浴血之戰,最後終於以路窮矢絕、被迫降敵而結束。不過,李陵在敗降之前,畢竟還盡了最大的努力以挽回頹勢。對此,司馬遷亦有描述:“(李陵)轉鬥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流涕,沫血飲泣,張空弮(弓),冒白刃,北首爭死敵”。這就是“路窮絕兮矢刃摧”句中表現的悲壯情景。最後,據班固《漢書》記,李陵只剩“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李陵部屬韓延年戰死,陵大聲長嘆:“無面目報陛下!”終於棄械投降。按照李陵後來對蘇武的說法,他當時並非真心降敵,而是想尋找機會,劫持單于,以報漢廷。但不管怎樣,他終究做了屈身事敵的降將,其操守較之於部屬的赴敵捐軀、視死如歸,是有著天壤之別。對此,李陵當然明白,先祖李廣奮擊匈奴的赫赫聲名,就這樣旦暮之間毀於李陵之手。而面對蘇武那身陷匈奴十九年而不改其節的峻潔操守,他不能不感到更加自慚形穢。“士眾滅兮名已隤”一句,正於訣別蘇武之際,唱出了這位失節者自毀聲名的無限悔恨和悲哀。

此時,李陵在“異域”唯一可敬的友人蘇武,即將從此遠別;作為降敵的漢將,李陵不願意埋骨漠北。然而,當李陵並未真心降敵之時,生性疑忌的武帝卻輕信傳言,將為匈奴訓兵的李緒誤為李陵,於勃然大怒之際,殺戮了李陵的老母和妻兒。這正是促成李陵絕望的重要原因。母死妻戮,中原已不復有他的歸止之家,他就是想回去,已經無處可去。想到這一點,李陵悲從中來,在此歌結句,終於發為“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的號嗟之音。此歌前四句皆為七言,結句卻一變為十一言的長句,淒楚哀絕,聲遏行雲。讀者可以感受到,李陵胸中的絕望之情,已達到怎樣痛苦的境地。

作為一首歌詩,《別歌》吐語質直,粗放而不失武人氣概,且壯中含悲,情韻淒絕,不能說是首毫無特色之作。梁啓超說它“幾乎沒有文學上價值”(《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恐怕非為確評。從內容看,其奮擊匈奴的壯懷,終於因晚節不終,化為歌斷異域的不盡悔恨和悲哀。這樣的悲劇,正可令持節不謹、心存僥倖者引以為鑑。將它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凜凜正氣相對照,更見得前者的可悲,後者那光爭日月的可欽。

作者簡介

李陵像

李陵

(?~前74),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西漢“飛將軍”李廣之孫。善騎射,初為侍中,後遷騎都尉,教酒泉、張掖將士射。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自請從貳師將軍李廣利擊匈奴,遂率步卒五千出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至浚稽山,為單于八萬騎兵所包圍,力戰糧盡,救兵不至,投降匈奴。單于以女妻之,立為校王。後武帝誤以為李陵教匈奴兵,遂族滅其家。昭帝時霍光遣使招之,不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