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主義街

列寧主義街

“列寧主義街”位於革命老區四川省達州市石橋古鎮。1933年9月30日,紅四方面軍揮師南下,解放石橋古鎮,發動工農,打土豪、分田地,並在古鎮中建於清朝的四座牌坊上分別刻下了“擁護紅軍、擴大紅軍”、“反對軍閥混亂”、“打倒國民黨統治,建立蘇維埃政權”等宣傳標語。其中,在最為壯觀的一座牌坊上,紅軍刻下了“列寧主義街”五個字。為了突出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列寧”兩字為橫書,每字大約1米見方,“主義街”三字略小,為直書。之後,紅軍北上抗日,白軍占領了石橋鎮,紅軍戰士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的革命標語便被民眾用石灰掩蓋了起來。 新中國成立後,紅軍標語又重見天日,大放光輝。“列寧”二字雖經70多年風霜雨雪的侵蝕,至今仍剛勁有力,光彩照人。列寧街具有革命導師的英名、紅軍的創舉、歷史的厚重、文化的沉澱等特點。

歷史介紹

列寧主義街 列寧主義街

當你驅車來到這裡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東向西一字排開的四座仿木結構的石牌坊。這些高聳的石牌坊,分別是清嘉慶、同治、光緒年間為旌表、誥封、節孝而建造的。石牌坊古樸雋秀,重檐斗拱尉為壯觀。每坊額端均鏤雕“五龍捧聖”。其間或浮雕“八仙”,或圓雕“桃園結義”,或“三戰呂布”,或“二十四孝”等歷史故事。更有那精雕細鏤的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琴棋書畫甚是好看,把個全長694米,210間街房的一條街裝點得古色古香。然而,最為引人注目者,還不是這些,而是刻在第二號牌坊橫額正中幾個光彩奪目的大字——列寧主義街。

1933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徐向前總指揮的率領下,發動了著名的“宣(漢)達(縣)戰役”。直逼盤踞在達城的川陝邊防軍督辦署劉存厚部的老巢。紅九軍十一師由政委葉成煥、師長陳再道帶領,從巴中、平昌揮師南下,率先屯兵石橋鎮,並解放了鄰近九鄉八場的勞苦大眾,迅速建立起各級蘇維埃政權。區蘇維埃設在石橋煙市街黃家大院,主席李祖順、副主席蘭廷義;鄉蘇維埃設在“天寶戔”郭榮華店內,主席潘慶禮。鄉蘇維埃下設13個村蘇維埃。宣達戰役指揮部設在石橋文昌宮內,區、鄉蘇維埃俱樂部設在“剪谷堂”。隨後,紅三十軍政治部進駐石橋鎮,組織赤衛軍、童子團、宣傳隊開展廣泛的建政、擴紅宣傳活動,發動工農民眾、社會青年、教員、學生參加紅軍宣傳隊、鏨字隊,進行街頭、鄉場宣傳,表演。印發、張貼傳單,書寫標語口號,鏨刻宣傳標語。

文物單位

列寧街 列寧街

列寧街,記錄了中國工農紅軍領導無產階級勞苦大眾為推翻舊世界所走過的戰鬥歷程,為紀念革命先輩的創業功德,緬懷先烈們的豐功偉績,這裡成了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成了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基地。1979年,達縣(今達川)革命委員會批准列寧街為達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5月22日還被達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達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點與規模

中國紅色第一街——達川石橋

一條石板鋪路、木板牆壁、青瓦屋面、四座清代牌

坊橫跨的石橋列寧街,全長694米,有210間街房。街上由東向西一字排開四座仿木結構的石牌坊,古樸俊秀,雕刻精美,蔚為壯觀。

列寧街 列寧街

進入古鎮主入口處就能看到新建成的列寧公園,高大的列寧塑像巍然屹立,雄視前方。列寧公園內的紅軍陳列館煥然一新,裡面向世人展示了眾多寶貴的紅色遺產。趁著小雨,徜徉在石橋古鎮的街道上,多了一份清新和寧靜,一座座新修繕的住宅極具川東民居特色。在一個四合院裡,一位姓易的老人正忙著書畫,他說:“我要用畫來宣傳石橋,宣傳達州。”

如今,石橋列寧街被國家旅遊局納入“川、陝、渝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是四川省“首批民間藝術特色之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聯合授予“民俗文化體驗區”,被譽為“中國紅色第一街”。

建築結構

中國紅色第一街 中國紅色第一街

古鎮紅街 石橋鎮

達川石橋鎮距達州市區55公里,石橋列寧街景區依託中國紅軍第一街——列寧街,街上由東向西一字排開四座仿木結構的石牌坊,古樸秀麗,雕刻精美,蔚為壯觀。 其中第二道牌坊橫額正中雕刻著“列寧主義街”,其“列寧”二字為橫書,每字約1平方米,“主義街”三字,略小,為直書。列寧街在原有的基礎上新建了列寧公園、紅軍陳列館、紅軍文化藝術牆等景點,通過塑像、革命先輩書法石刻、浮雕等形式,反映工農革命的發展歷程以及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同時按照川東民居風格對石橋古鎮列寧街的民房進行了打造,營造了古色古香、民風淳樸的古鎮形象。

新建成的列寧公園,在古鎮主入口處,面積約1.6公頃。為了補充完善列寧街的文化內涵,有關部門特地在列寧公園的廣場上用花崗石塑造了一個列寧的塑像,高大的列寧塑像,沉穩、矯健,巍然屹立,雄視前方,若有所思,似有所悟。

在列寧塑像的身後是一個紅軍陳列館,館內設有六組陳列圖物:第一組,南下東進、擴大蘇區;第二組,建立工農政權組織;第三組,傳播真理,刻寫標語;第四組,加強武裝,整訓擴編;第五組,運籌帷幄,決戰千里;第六組,紅軍精神,千古傳承。

紅軍文化藝術牆總共十部分,一是苦難生活。表現三座大山壓迫,廣大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二是革命曙光。列寧主義思想傳播,知識分子覺醒、反抗,共產主義思想萌芽。三是農民運動,表現成立農會、打土豪劣紳的場景;四是游擊戰爭。表現大革命失敗後,達縣的共產黨從事地下活動和開展游擊戰爭的場面;五是宣達戰役。表現達縣的游擊隊發展壯大成為游擊隊,後被紅四方面軍收編為紅軍第三十三軍。六是政權建設;七是宣傳發動;八是擴大紅軍。表現人民民眾支持紅軍、擁護紅軍、踴躍參加紅軍的場景;九是歡送紅軍;十是永放光芒。表現各地少先隊員接受紅色傳統教育,發揚紅軍精神,建設美好生活的場景。

進入列寧街道路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但經過細看就會發現路面其實已經經過了精心打造,設計者和施工單位採用了手工雕琢的石材儘量保持了列寧街原有的風貌。“為了返璞歸真,達到以前老街的風貌,全部用人工開採的青石板還原。通過這次改造之後基本上是回到了原來清代時候修建的格局。”據負責列寧街打造的工人介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