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法律的視野看,法官裁判的任務就是作出裁決,並且保證裁決具有正當性與可預期(客觀)性。作出裁決的過程在心理學家看來就是法官“發現”一個案件答案的過程,發現答案的過程如同科學研究中提出假設的過程,在科學研究中要想讓假設成立必須經過驗證,同理,要想保證案件的“答案”最佳必須經過檢測。依據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檢測進程就能指引法官嘗試性地搜尋法律結論,法官正是通過這一回饋性的檢測來確定最佳的答案,並使這一答案具有客觀性。一般認為,裁判的正當性需要經過專門的法律論證才能得以完成,所以,此處的檢測不同於法律論證。因此,實際的刑事裁判過程是先有“發現”,再對發現進行“檢測”,最後對檢測的結果進行“證成”。也就是說,法官的裁決、裁決的客觀性與裁決的正當性存在三個相應的心理機制:發現、檢測與證成。弗蘭克等現實主義法學家將發現與檢測視為問題解決的兩個元素,本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進行的,所以也將發現與檢測組合在一起稱為問題解決。
作者簡介
李安,男,1974年生,浙江台州人,法學博士,現為杭州師範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主要學術興趣:法律心理學、刑事法學。1997年取得律師資格並成為一名執業律師;200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2003年考入中國政法大學攻讀刑法學專業博士學位研究生,2006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2006年晉升為副教授。近年來,出版著作1本、譯著(合譯)2本,主編或參編教材3本,還在《心理科學》、《法律科學》、《犯罪與改造研究》、《中國刑事法雜誌》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多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現主持浙江省社會科學規劃課題1項、浙江省教育廳年度項目1項。
目錄
引言
一、問題的框定:裁判思維是什麼——打不開的暗箱?
二、本研究試圖解決的問題
第一章刑事裁判思維的任務與功能
第一節刑事裁判思維的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