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
方歌1:萆粟分清益智仁,菖蒲烏藥鹽煎成;下焦虛寒得溫利,分清化濁效如神。
方歌2:萆粟分清有烏藥,益智菖蒲治白濁。
組成
益智9g,川萆粟9g,石菖蒲9g,烏藥9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三錢(9g),水一盞半,入鹽一捻(0.5g),同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2.現代用法:水煎服,加入食鹽少許。
功用
溫腎利濕,分清化濁。
主治
下焦虛寒之膏淋、白濁。
方義
本方之君藥是具有利濕化濁作用的萆粟,為治療膏淋、白濁的要藥;臣藥是具有溫補腎陽、澀精縮尿作用的益智仁;佐藥是具有分清泌濁、化濁祛濕作用的石菖蒲和溫腎散寒、行氣止痛作用的烏藥;使藥是具有鹹寒入腎、引藥下行功能的食鹽;諸藥配合。共行溫腎祛濕、分清化濁之能,使下焦虛寒之膏淋、白濁消除。
配伍特點
此方標本兼顧,利濕化濁治其標,溫暖下元治其本。
運用
1.本方為主治下焦虛寒淋濁的常用方。臨床套用以小便渾濁頻數,舌淡苔白,脈沉為辨證要點。
2.本方適用於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腎盂腎炎、慢性腎炎、慢性盆腔炎等下焦虛寒,濕濁不化者。
加減化裁
若兼虛寒腹痛者,可加肉桂、茴香以溫中祛寒;久病氣虛者,可加黃芪、白朮以益氣祛濕。
使用注意
濕熱白濁則非本方所宜。
附註
膏淋、白濁,病位在下,是由陽虛濕濁下注引起的泌尿系疾患。小便由腎和膀胱共司,腎氣虛弱,則不能固攝;膀胱開闔失司,則濕濁下注。因此而引起機體分清泄濁功能失調,以致小便混濁不清。原書方後有“一方加茯苓、甘草”的註腳,其分清利濕的作用更佳。臨床套用中,還可根據患者的不同表現,進行加減變通:如遇虛寒腹痛者,可加肉桂、小茴香等以溫中祛寒;久病氣虛者,可加黃芪、白朮等以益氣祛濕。另,《醫學心悟》一書中有同名方劑“萆粟分清飲”者,與本方皆以萆粟、菖蒲為主要藥物。也均有治療白濁的功效二所不同的是,彼方配以黃柏、車前子等藥為伍,其性寒涼,偏於下焦濕熱白濁之治;本方配以烏藥、益智仁等藥物,藥性稍溫,偏於下焦虛寒白濁之治,用時須注意區分。(《實用方劑歌訣》)
方論選錄
《張氏醫通》:“清通尾膂,溲出膀胱,涇渭攸分,源流各異。詳溲便之不禁,乃下焦陽氣失職,故用益智之辛溫以約制之,得鹽之潤下,並烏藥亦不至於上竄也。獨是胃中濁濕下滲,非萆粟無以清之,兼菖蒲通九竅、利小便,略不及於收攝腎精之味,厥有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