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性心理治療

分析性心理治療

分析性心理治療,是指治療者通過幫助患者了解、分析和認識其病態或不健康行為的根源及性質,從而達到領悟並改善症狀的一種較為短程的心理治療方法。與早期弗洛伊德長程的“精神分析”方法有所區別,儘管也套用精神分析的某些機理及原則。所採用普通面談的方式,可以是個別治療,也可為集體治療所採用。因此,是較為普遍且實用的治療方式。

理論

1.Adler的個別分析法,摒棄了其老師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論,強調個體生活方式的形成對心理結構的影響。

2.Jung發展的“分析心理學”,除沿襲釋夢及藝術品的象徵意義等內容外,著眼於社會因素對心理活動的影響,並主張分析者的主動參與。

3.Fromm等的動力文化學派則重視社會文化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及人際關係的影響,注重於現實問題及矛盾上,提倡回歸社會。

4.Klein的客體關係學派,為改良的新Freud學派,對傳統理論及方法也有某些揚棄,放棄“潛意識”說,重在當前的矛盾及問題。

適應範圍

1.各種神經症患者。

2.環境適應障礙者。

3.邊緣性人格障礙。

4.因心理挫折或特殊情緒問題的心理諮詢來訪者。

5.其他非精神病性的心理障礙。

6.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康復期。

方法與技術

一般採取下列步驟:

1.心理活動的探討。詳細詢問患者的個人史,廣泛了解其家庭背景、親子關係,幼時心理發展歷程及此後的生活遭遇和經驗。包括心理挫折及情緒性應激,以及對這些挫折應激常常採用的某種“防禦機制”及行為反應模式。

2.綜合了解患者心理及病狀。治療者的透徹了解有四個層次:

①要從“過去”來了解“現在”。

②溝通“有意識”與“無意識”。

③發掘“理性”與“情緒化”的因果關係。

④對“此時此地”與“彼時彼地”的外在行為加以比較。簡而言之,即“前後、內外、表里、縱橫”全方位地了解患者。

3.轉移關係的分析。即分析治療過程中患者把幼時親子關係中對父母的情感不知不覺“轉移”到對治療者的關係上。動力派認為,對此要善加利用及分析,以促進治療效果。

4.阻抗現象之處理。挖掘內心隱藏的動機時,常會遇上心理上不自覺的阻抗,這是面對潛意識境界的一類情結反應。此時要妥善處理,可事先解釋或啟發患者說出內心感受,或改變指導策略。

5.指導解釋。指治療者對患者心理動態的來龍去脈逐漸了解後,適時並適當地給予指導說明,注意表述的動機及方式,多採取迂迴、間接或暗示的方式,讓其自行頓悟,即所謂“響鼓不用重錘”。

治療技術要點

(1)自由聯想:治療者要求患者在輕鬆自由的狀態下,自由而毫無保留地訴說他的一切,還要鼓勵患者儘量回憶從童年時期起遭受的一切挫折和精神創傷

(2)夢的解析: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夢的內容與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內容存在某種聯繫。但夢境就是潛意識心理衝突與自我檢查力量對抗的一種妥協,並不直接反映現實情況,要求患者把夢中的不同的內容進行自由聯想,以便發掘夢境的真正含義。

(3)指點解釋:指對患者的一些心理實質問題,如他所說的話的潛意識含義進行解釋、引導或勸阻,幫助他克服抗拒。

(4)心情矯正:指在治療者的陪伴下,重溫曾遭遇到的創傷事件或痛苦情況,練習試圖以目前成人的條件及應付能力,重新去面對與適應,再加上治療者的陪伴與保護之因素,往往能以不同的情況及條件去重新面對該經歷,除去過去曾遺留下來的、較幼稚的、非成熟的、病態的心理反應與回憶。

(5)抗拒現象的處理:

這種抗拒作用,即對於自己某種衝動、欲望、意念或回憶不容易去面對與處理,也就形成了“神經症”的病根,因此也就成為治療的重心。整個精神分析的治療工作,也可以說實在處理患者的“抗拒現象”。

*(6)移情:也叫轉移關係,指患者自己對於過去跟自己的養育者所存留下來的關係的“轉移”現象。令治療者直接觀察及分析患者在幼小時,曾與自己的父母或主要的養育著所經歷與產生的關係。透過患者於治療者所產生的特殊移情,來檢討改正“不健康”的人際關係。對這種特殊的患者於治療者關係,治療者要能察覺和識別,並能熟練運用,同時要能夠適當地加以控制。

(7)工作修通:

精神分析治療工作須經由長期且重複性的嘗試,按某種程式,配合患者的進展反應,逐步進行,被稱為“工作修通”

治療程式

(1)了解情況:治療初期,要仔細詢問患者的個人史;

要領:1)要從“過去”來了解“現在”;

2)連線“有意識”與“無意識”之境界;

3)發覺“理智”與“情感”的相關;

4)觀察“會談”里的實況並與“外界”行為相比較;

(2)情感發泄:了解了相關情況之後,分析性心理治療的著眼點在於研討干擾患者的深層情感或極感痛苦的心理,治療的技巧要能以非批判的態度,以“同解心”體會患者的心理情況與處境,聽取苦惱,使患者能“吐訴發泄”,表露內心的感覺於情慾。

(3)適當分析:適當地分析患者的幻想、白日夢、日常錯誤、失言、笑話或夢的內容。可助治療者去了解、接近患者潛意識的大概狀況、本能的表現、早期存留下來的情節與動機;

(4)探明機制:包括患者曾遭遇的心理挫折或情緒上的應急,及患者對挫折或應激的處理反應。特別要注意患者所使用的“心理防禦機制”,從而接近潛意識

(5)抓住重點:觀察、發覺、處理及解釋患者所呈現的抗拒作用和移情,是分析性心理治療中一連串的重要治療操作。阻抗,通常的辦法,是事先向患者解釋可能發生的反應。先做心理準備。鼓勵患者對於指點的妥當與否可以提出批評,避免以行動來反應甚至中斷治療過程

(6)逐步解釋:在治療者對於患者的心理動態及病情的來龍去脈,逐漸有了較深度的了解,並可建立對於患者的病情產生的動態假說,還得趁機逐漸向患者指點說明。 實際施行,注意以下要領:

1)指點的時機與方式

2)指點解釋的程式:

A認題對質

B就題澄清

C經由層層的自我說明、澄清、解釋之後,患者優勢已能自行體會自己內心的潛在動機或過去未曾意識的情節,對自己病情的來龍去脈有所領悟

3)情感上的吸收與轉變

(7)長期修通:經過重複性的指點,對同一樣事件的再三解釋,或就不同的層次由淺入深的逐步進行說明。

注意事項

(1)不向患者透露醫生的個人經歷及個人生活情況,不予患者發展或建立治療意外的關係

(2)如下情況不宜實行分析性性心理治療:

1)嚴重精神病患者

2)兒童或人格尚未成熟的青少年

3)文化水平很低或領悟能力很差的患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