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就是思索,考慮。-------------------《藏傳佛教格魯派》劉立千著
相關詞條
-
皈依[佛教術語]
皈依,佛教語,原指佛教的入教儀式,後泛指信奉佛教或參加其他宗教。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礎入門,表示對佛、法(教義)、僧三者歸順依附,故也稱三皈依。所謂內道、外...
皈依意義 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利益 皈依理由 -
長老[佛教術語]
在佛教中,“長老”“者,指德長年老之謂,《要解》云:“德臘俱尊,故名長老,”所以以下即從德、臘二方面加以剖析。
詮釋 典故 -
極樂淨土[佛教術語]
極樂淨土,(梵文Sukhavati,藏文Dewachen)又稱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化現出來之淨土,位於西方。
簡介 功德利益 -
喜舍[佛教術語]
喜舍,即佛教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中的後兩個,西方極樂世界中的大喜大舍大勢至菩薩代表著喜舍。
-
南無阿彌陀佛[佛教術語]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壹、玄義分“六字釋"曰: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觀無量壽經》...
解釋 原文 術語介紹 導歸淨土 術語讀音 -
阿彌陀佛[佛教術語]
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大乘經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願,建立西方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
名號 相關經典 造像設定 本緣背景 功德成就 -
阿羅漢[佛教術語]
阿羅漢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囉呵、阿黎呵、遏囉曷帝。略稱羅漢、囉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
阿羅漢的原始含義 北傳佛教的解釋 意義 分別 第一阿羅漢 -
佛教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釋義 佛教觀點 辯證思維 佛非眾生 依了義經 -
法[佛教術語]
佛教中的“法”字:梵語是“達磨”(Dharma)。佛教對這個字的解釋的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這就是說,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質和相狀,有它...
法 三科 諸家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