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八首

《出塞曲八首》 ,是一首由明代 作者 王用賓著作,情感豐富,表達其滿懷雄心壯志而無法實現的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出塞曲八首(1)煌煌烽火照邊疆,虜騎如雲寇朔方。聞說將軍調戰馬,明朝生縛左賢王(2)。降虜新回西海頭(3),自言曾予吉囊謀(4)。先從榆塞夷溝壘(5),直搗蕭關掠馬牛(6)。套從來是漢畿(6),受降城址尚依稀(7)。秋高豐草連雲合,遂使長驅胡馬肥。賀蘭山下羽書飛(8),廣武營中戰馬肥(9)。壯士爭夸神臂弩,打圍先射白狼歸(10)。鼓吹喧闐戰士歡(11),旌旗搖曳塞雲寒。胡兒莫肆侵凌志,今日軍中有范韓(12)。青草湖邊春月明(13),黃榆塞口暮雲平(14)。健兒躍馬橫金戟,直破天驕第一營(15)。橫城北枕大河隈(16),雉堞烽台處處開(17)十載塞人耕牧便,楊公真是濟時才(18)。四海謳歌奉至尊(19),三邊將士苦難論(20)。連年已竭防胡力,今日須推挾纊恩(21)。

作品注釋

(1)這組詩選自《嘉靖寧夏新志》,《萬曆朔方新志》、《乾隆寧夏府志》、《乾隆銀川小志》分別收錄其中若干首。(2)左賢王:匈奴最高首領為單于,下設左右屠耆王,即左右賢王。(3)西海頭:青海東境青海湖一帶。(4)吉囊:當時多次騷擾寧夏的蒙古韃靼首領。(5)榆塞:邊塞。《漢書·韓安國傳》:“累石為城,樹榆為塞。”(6)河套:地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因為黃河繞過它的西、北、東三面,形成一個大彎子,所以叫作河套。漢畿:華夏土地。畿,古代王都所在處的千里地面。(7)受降城:唐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於黃河以北築三受降城,首尾相應,用以防禦突厥統治者的侵擾。(8)羽書:插有羽毛的信,是緊急軍情文書。(9)廣武營:明正統九年(1444年)所築軍營,在今寧夏青銅峽市廣武鄉。(10)白狼:白色的狼。此代指韃靼、瓦剌貴族統治者。(11)喧闐:聲大而雜。(12)范韓:即北宋政治家范仲淹、韓琦。均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改革軍事,共同防禦西夏,世稱范韓。此借指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的楊守禮。(13)春月:《萬曆朔方新志》、《乾隆寧夏府志》、《乾隆銀川小志》作“春水”。(14)黃榆:亦稱“春榆”、“山榆”。榆科,落葉喬木。《萬曆朔方新志》、《乾隆寧夏府志》、《乾隆銀川小志》作“黃雲”。(15)天驕:天之驕子。漢朝指匈奴首領。此借指蒙古韃靼、瓦剌首領。(16)橫城:在今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橫城村,在黃河東岸。明正德二年(1570年)修築橫城堡,為明長城“河東牆”和“深溝高壘”的西端起點處。大河隈:黃河彎曲的地方。(17)雉堞:城牆上排列如齒狀的矮牆,作掩護用。(18)楊公:指楊守禮。(19)至尊:至高無上的地位。古多指皇位,因用為皇帝的代稱。(20)三邊:明王朝為了防禦強大的蒙古韃靼、瓦剌的侵擾,在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的萬裡邊防線上,設立九邊重鎮,其中延綏(今榆林)、寧夏(今銀川)、甘肅(今張掖),俗稱“三邊”。也泛指邊地。(21)挾纊:纊,絲綿。舊時比喻受人撫慰,感到溫暖

作者簡介

王用賓,字諭德,寧夏鎮人。景泰癸酉(1453年)科舉人。累官河南府同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