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貴屯行政村

潘姓,於清道光年間由裕州集遷入,現有19戶60人。 史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入,現有5戶16人。 郝姓於1928年由田行遷入,現有3戶9人。

簡單介紹

凡貴屯村位於縣城東南13公里、東明集鎮政府駐地東北4公里處。全村共有206戶,833人,1713畝耕地。據傳,明永樂初年樊氏祖樊貴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建村,以姓名作村名樊貴屯。後樊姓消失,村名未變。

歷史記載

1911年以來,先後屬縣第六鄉、第三區、樊貴屯鄉、東明集鄉(人民公社)、鎮。村有徐、王、郭、李、周、潘、張、朱、史、田、郝、高等12姓。徐姓有3支,一支於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由山西洪洞縣遷入,44戶186人;一支於明萬曆年間從徐行遷入,現有1戶6人。王姓有三支,一支於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由山西洪洞縣遷入,現有27戶117人;一支於清鹹豐年間由高官營村遷入,現有1戶9人;一支於1928年從王寨遷入,1戶6人。郭姓有三支,兩支分別於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從山西洪洞縣遷入,14戶16人和3戶11人;一支於清鹹豐元年(1851)從郭行遷入,現有3戶11人。李姓,由山西洪洞縣先遷牡丹區李集,後遷東明縣樊莊,又遷樊貴屯,現有37戶156人。周姓,由青州府南北舍遷入東明縣大屯,後又遷來,現有34戶155人。潘姓,於清道光年間由裕州集遷入,現有19戶60人。張姓,由張莊遷入,現有7戶36人。朱姓,先從柳元屯遷入赫莊,後又遷現址,現有3戶25人。史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入,現有5戶16人。田姓於清道光年間從田行遷入,現有3戶10人。郝姓於1928年由田行遷入,現有3戶9人。高姓於鹹豐元年(1851)由東明集遷入,1戶4人。建國後共遷出5人,支援新疆、甘南3人,其他2人。
1944年該村成立農會、模範班、兒童團,周留長、周大孬、李會品分別擔任農會長、模範班(槍班)班長、兒童團團長,開展對敵鬥爭。農會會員徐鐵頭、王福林及徐留義被敵人殺害,村長周管治、副村長潘長新、史雙喜等不承認村裡有游擊隊員及囤有八路軍糧食而遭毒打(當時農會藏的軍糧已運走)。村民王石德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村里第一名黨員。王纘三、王嵩峰常在朱盼雨家居住,教育民眾指導當地的革命鬥爭。周金保參加八路軍,作戰勇敢無畏,在菏澤東辛集戰鬥中負傷,在解放東明的戰鬥中負重傷,後為三等甲級殘廢軍人。

教育情況

解放前,村裡有私學,解放後有國小,近幾年又有幼稚園。1977年以來,已有12名大中專畢業生,其中有2名研究生。
這村比較出名的是清嘉慶年間成立的行會(大牲畜交易會),逢農曆初二、初七集會,來自縣內外的幾百頭牲畜在這裡交易,人歡馬鬧,熱鬧非常,為之服務的客棧、日用雜貨鋪、饃店等遍布大街小巷,一片繁榮景象。樊貴屯成為縣南有名的牲畜交易中心。
樊貴屯村過去沙丘遍地,高低不平,極適宜花生生長,村民靠種花生維持生計,成為名噪一方的“花生村”。輕沙性土壤種花生,所產花生果多、籽飽、皮薄、色白、出油率高,口感好,前來購買的人絡繹不絕。解放後,依靠集體的力量,這裡的生產條件逐漸改善,先是車拉筐抬,整平土地1000餘畝,沙丘變平地;又修路挖溝,利用村北賈河水灌溉良田;1978年打機井15眼,修橋涵閘5座,實現了黃灌井灌雙配套,確保旱澇保豐收。
樊貴屯村人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改天換地,一步步走向富裕和文明。早在1970年以階級為綱的年代,他們以集體的名義購進了織羅底的機器,產品用肩扛,用車推,到外地推銷,效益還算不錯。接著又開展織窗紗業務,採取各家各戶加工,村里統一收購,生產大隊總代理,負責銷往全國各地。結果,壯大了集體經濟,增加了村民收入,架起了高壓線路,購買了騾馬、馬車。兩項加工業的發展,使全村為之一新,處處購銷兩旺,戶戶織梭聲,人歡馬又叫,樊貴屯露崢嶸。

發展狀況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地發揮出來,村民收入逐年提高,文化、水利及其他公益事業都有全面發展。1995年以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由單一種植改為小麥、西瓜、棉花、花生等一年三熟的間作套種模式,收入大幅提高,人均純收入由1983年的800元,猛增到3000多元。村里投資比較大的是村內外的道路。1996年改造了電網,建高標準幼稚園,使學齡前兒童都能得到早期教育,為外出務工人員解除了後顧之憂。1997年,時任東明縣縣長的李洪保到村蹲點,為解決該村偏癖出行難的問題,幫助鋪設了由村通往高蘭公路間的路基。1998年,擔任縣長的劉勇又來村調研,同村幹部民眾共同研究村的發展大計,較快完成了村中街道和直通省道的道路上油硬化,徹底解決了多年來交通不便的困難。同時還幫助修繕學校,改善學習環境和教學條件,籌措資金5萬元,打機井20多眼,保證了千餘畝耕地的豐產豐收。
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每年為村裡帶來百萬元的經濟收入,樊貴屯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湧現出一批有頭腦、有本事的企業家、個體老闆、工商戶,其中有徐新友,開辦糧食收購公司,占地6畝,房屋38間,汽車2輛,轎車1輛,麵包車1輛,日經營小麥7.8萬斤。在其影響帶動下,又有周廣恩的糧油收購公司、王印增的糧油收購公司、徐治友、徐連友、徐上清的布匹針織品經營等,都成為富戶。
樊貴屯村的快速發展,得到村民的肯定,也得到上級黨委和政府的表揚和獎勵。1988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給予“先進行政村”獎勵。1999年被菏澤地委、行署定為“小康村”,2000年和1992年被菏澤地委(市委)授予“基層組織先進單位”、“五好黨支部”等榮譽稱號。支部書記徐全友當選為縣第十四屆、十五屆人大代表,現為第八屆縣政協委員。
樊貴屯村已經走在了新農村建設的前列,邁向更輝煌的明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