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殿中侍御史
凌準(752—808,一作806),字宗一,唐新城(原新城縣,今富陽市新登鎮東山塢凌家畈)人。系三國時東吳大將凌統之後。少以孝悌著稱鄉里,又富謀略,有志節,讀書為文,著有《後漢春秋》二十萬言,草撰了《六經解圍》及《人文集》等。弱冠之年,思謀建功立業,乃上書宰相以自薦。宰相召之屬對,“日試萬言”,遂擢為崇文館校書郎。 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涇源之亂,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部譁變,擁立太尉朱’挑為帝,國號“大秦”(後改為“漢”),德宗李适倉惶出逃。那寧軍奉命討賊,凌準全力輔佐節度使韓游瑰謀畫方略,建有戰功。叛平後,加官大理評事御史,賜緋魚袋,歷遷節度判官、殿中侍御史等職。
貞元十八年
(公元802年),浙東觀察使賈全傾慕凌準的才能,奏請他轉官浙東廉訪使判官。凌準到任,“撫循疲人,按驗污吏”【意即撫慰百姓,懲辦貪官】,頗得百姓尊敬。
貞元二十年德宗病重,太子李誦視事,宰相王俖及其侄太子太傅王叔文秉政,為整肅朝政,積極羅致人才,準備變法革新。於是,凌準被飛檄徵召進京,擔任翰林院侍從學士,“備君顧問”。
次年正月,德宗駕崩,黨爭頓趨激烈,以宦官俱文珍為首的頑固派,欲阻李誦登位,“乃議秘三日後下遺詔”,意圖拖延時日,篡改遺詔。凌準“獨抗危詞,指畫其十有六七不可”。二王然其議,乃於次日發喪,在靈前擁立李誦即位,改元永貞。於是,“六師萬姓安其分”,俱文珍等陰謀破產。
與李景儉、呂溫、柳宗元、劉禹錫、程異等參加以王叔文、王邳為首的政治革新集團,反對以宦官和藩鎮為代表的保守勢力,主張限制兼併,加強中央集權,緩和社會矛盾,以維護唐王朝統治。大局安定,在唐順宗支持下,二王的改革全面實施,凌準調入中樞為王叔文助手,進官尚書郎,鏇遷尚書都官員外郎,仍以文章侍從,並由本官參度支。為了使國庫收支平衡,減輕百姓負擔,凌準實施了一連串的改革:加強鹽鐵專管(鹽鐵使系王叔文兼任),嚴禁私采、私販;降低鹽價,廢除苛稅、雜獻;撤消擾民的“宮市”,懲辦貪官污吏,“調發出納有條不紊,一時奸利衰止。”
二王的變法
沉重地打擊了宦官及大地主的勢力,使頑固派寢食不安,遭到保守勢力聯合反撲。俱文珍便勾結了西川節度使韋皋突然舉事,迫使順宗李誦永貞元年(805)禪位於其子李純,殘酷地鎮壓變法集團。新政終告失敗。憲宗立,王叔文處斬,王俖被流死於首途,柳宗元、凌準等八人貶往遠州僻壤。
這年九月,凌準出守和州(今安徽和州)刺史,甫抵任所,後命繼至,左遷連州(今廣東連縣)司馬。此後,其母及弟相繼在家鄉去世。在連州,凌準哀傷地度過了最後三年。凌準憂鬱成疾,雙目失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冬天,一代英才凌準,卒於桂陽佛寺。結束了他五十七年的人生歷程。
凌準工文辭,專史學,著有《六經解圍》、《漢晉春秋》(一作《漢後春秋》)、《邠志》等書,久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