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西村

冶西村位於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縣城西南10公里冶西鎮,北依太舊高速公路,南與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五礦接壤,全村有852戶共2400人。從上世紀80年代起,該村依託煤炭資源興起;進入新世紀,該村更是加快了新農村建設步伐。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5869元。該村也被評為省文明村、省新農村文化建設十大名村、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

基本信息

冶西村簡介

統籌規劃改村貌
冶西村地處冶西鎮中川,地域開闊,自然條件優越。1980年,該村村支“兩委”以發展的眼光,提出了村鎮建設要堅持“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工作思路。近年來,冶西村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縣對建設新農村“二十字”方針的總體要求,按照鎮黨委、鎮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綠色冶西、富裕冶西、和諧冶西、魅力冶西”的目標。堅持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以此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讓廣大農村民眾共享改革成果,共建美好家園。

冶西村發展

1984年,該村就對房屋建設提出了規劃要求:大街兩旁的農家小院要統一建築面積、統一格局,集體單位修建樓房必須經審批後方可動工。當年,該村修建了6個高標準的住宅小區,300戶農民搬進新居。1991年,冶西村不少村民住上了5層的單元樓。2008年,冶西村積極啟動了投資3000萬元、建設面積為40000平方米的方山花苑新村住宅樓工程,目前該工程正在緊張的施工中。
從上世紀80年代起,該村先後投資2000多萬元,開發興建了迎賓路、光華街、梧桐街,公路網路四通八達,其中光華、迎賓兩條主幹道連線了該村的東西南北,極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2007年,冶西村投資200萬元,對光華路進行了硬化建設。在冶西村,每修一條路,總是提前預留出綠化帶。按當地的話就是“沒樹坑不能修路”。如今該村道路兩旁樹種繁多、綠樹成蔭。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就是於2007年修建完工的光華路東口,此工程投資230餘萬元,其中路段長1公里,寬35米。公路兩側人行道上栽種了國槐、雪松、龍爪槐等樹木,公路兩側建有兩條寬約兩米的綠化帶,栽有多種花卉。
開山造林齊奮
村內的寨垴山原來荒山禿嶺,幾乎寸草不生。1983年,冶西村動員全村村民,同時邀請了2支古建隊,在山上修建了花亭、石階,蓋起了古雅的暉秀樓、滙豐亭等一系列遊覽景地。這樣,省第一個農民公園———寨垴山農民公園已初具規模。
為給寨垴山公園添綠增秀,山腳下的人們在往後的幾十年里一直堅持對此山的綠化工作。在公園建成後的幾年內,在此生活工作的人們連續開展了幾次大規模綠化活動。據當地村民介紹,綠化工作得到了各單位的大力支持,除了村民,還有礦廠、磚廠、車隊等公司和單位的工人,山上最多時能有900多人,真是“喇叭一喊,漫山遍野都是人”。同時,村里成立了一支30餘人的專業綠化隊,每年對寨垴山及附近大山進行綠化。截至目前,寨垴山綠化總投資已達800多萬元,所栽樹木已逾10萬株。如今山上松柏環繞花香飄,正如明尚書喬宇所題“西莊山水秀、崛起石為樓”。
逐年邁向小康路
30年前,冶西村率先在全市農村地區用上了自來水。1986年,冶西村村民安裝了電話並得到全面普及。1995年,該村修建了手機信號塔。如今冶西村戶戶通了硬化路,家家用上了自來水,看上了閉路電視。每到廟會,村民無論男女老少都能領到一份米、面、油。該村極其重視衛生工作,十幾年裡為村衛生所先後共投資100多萬元,如今新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了98%。現在不少村民已開始安裝可視電話。據當地負責人介紹,該村將計畫投資1000萬元,進行全村居民集中供暖工程建設。
2007年,為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充分依託緊鄰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五礦的區位優勢,帶領村民走新型節能型能源之路,冶西村積極啟動了投資700萬元的煤氣入戶工程,工程分二期進行。一期工程總投資310萬元,共鋪設管道6000多米,現已基本竣工,居住在光華路、梧桐大街的450戶農戶免費用上了清潔的煤氣。投資400萬元的二期工程也已開工建設,工程主要針對冶西村舊街的420戶居民進行。在煤氣工程建設過程中,該村村支“兩委”堅持三個“過得硬”,即材料質量過得硬、入戶管網建設過得硬、施工隊伍過得硬。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26畝(其中:地326畝),人均耕地1.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2570畝,主要種植花椒、桃子、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畝。草地2600畝,荒山荒地3100畝,其它面積4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全村有20戶飲用井水,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2戶。
該村到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8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3輛,機車5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戶,建有小水窯4戶。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2元,畜牧業收入1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8頭,肉牛5頭,第二、三產業收入2萬元,工資性收入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62元,農民收入以務工、種養殖等為主。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4戶,共鄉村人口186人, 其中男性90人,女性96人。其中農業人口177人,勞動力107人。 該村以傈僳族為主,其中傈僳族186人。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人;享受低保1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距離鎮衛生院28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36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排口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興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17公里。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2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計生、民政、農村宅基地。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2人,黨員中男黨員2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未通電,未通公路,人畜飲水十分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主要養羊、牛、豬為主。種植業主要花椒、核桃、水果為主。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525元增加到600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