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危機

冰島危機

今日的冰島已是一個高度發展的已開發國家,擁有世界排名第五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世界排名第一的人類發展指數。 除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之外,原來冰島還是世界上第二長壽的國家。 之前幾年的全球經濟好景,導致冰島的銀行過分借貸,財務槓桿因此達到了驚人的幅度,總外債規模竟是國內生產總值的12倍。

正當各國都在密切關注金融風暴將會如何摧殘各歐美大國之時,一個極地邊“世外桃源”般的小國家——冰島卻

冰島危機冰島
拉響了更為刺耳的警報。2008年11月6日,冰島總理宣布,國家可能將要破產。世界輿論大驚。究竟這個小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它將如何破產?它是否是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它能夠產生多大的“蝴蝶效應”?它將對國際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冰島緣何一夜致貧:一向很少引人關注的北歐小國冰島,最近一段時間因為傳出國家“瀕臨破產”的訊息而突然成了世界輿論的焦點。可在人們的印象里,以前聽說這個國家都是諸如“世界最富裕”、“最具經濟進取性”、“最和平國家”等褒獎。那么,是什麼導致冰島幾乎“一夜致貧”,號稱“破產”的冰島現在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國家簡介

冰島共和國(冰島語:Lýðveldið Ísland;英語:The Republic of Iceland)是北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國,代碼IS,簡稱冰島,位於格陵蘭島和英國中間,首都雷克雅未克。地理概念上,冰島經常被視為是北歐五國的一份子。今日的冰島已是一個高度發展的已開發國家,擁有世界排名第五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世界排名第一的人類發展指數。目前,冰島是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歐洲經濟區、北歐理事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會員國,但是並未加入歐洲聯盟。

冰島經濟及危機起因

2005年,冰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4975美元,位居世界第三。除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之外,原來冰島還是世界上第二長壽的國家。2005年人均壽命達到了81.15歲。冰島的福利是十分完善的,連大學也都免交學費。福利好,教育水平高,人口素質自然高。冰島人明白靠捕魚維生是沒有可能令國家富有的,所以他們便大力發展金融業。以高利率與低管制的開放金融環境,吸引海外資金。而冰島的銀行也效法其他國際投資銀行,在國際資金市場大量借入低利短債,投資高獲利長期資產,次級按揭資產便是其中一種。之前幾年的全球經濟好景,導致冰島的銀行過分借貸,財務槓桿因此達到了驚人的幅度,總外債規模竟是國內生產總值的12倍。外債總額高達1000億歐元,相反冰島央行的流動資產卻只有40億歐元。銀行業已經到達了一個“富可敵國”的地步,所以一旦出現問題,政府根本救也沒法救,只好馬上宣布面臨破產。

危機根本原因

冰島危機的根源就在於對銀行業的低管制,銀行業成為冰島的支柱產業,世界各地的資金在冰島匯集流動,這雖然讓冰島一時高居富國前列,但是也蘊藏了極大的風險。美國的次貸危機發生後,冰島的銀行業也受到了損失,由於極高的財務槓桿效應,冰島銀行業根本承受不了這些損失,而儲戶們的擠兌更加速了他們的破產過程。多米諾骨牌效應使得冰島銀行業一夜之間崩潰。長久以來,漁業一直是冰島的支柱產業,產值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2.4%,漁業產品出口是其主要外匯來源。但冰島政府認為,靠資源拉動的經濟成長過於緩慢,於是大力發展金融業,社會經濟資源也開始向扶植金融產業方向傾斜。2005年,雷克雅未克大學的報告顯示,冰島金融業對國內總產值的貢獻已經與漁業相等。特別是最近兩年,冰島金融業發展迅速,已處於經濟主導地位,與此同時漁業等傳統實體產業卻持續萎縮。
冰島金融業的過度擴張,導致其虛擬經濟規模超過了實體經濟,經濟結構呈現出倒金字塔形。官方數據表明,冰島200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93.7億美元,而其幾大主要銀行的資產規模卻高達1280億美元,所欠外債超過1000億歐元,冰島中央銀行所能動用的流動國外資產僅有40億歐元。此外,冰島銀行業構成了該國股票交易市場的主要部分,其中80%的股份由外國投資者持有。
簡而言之,冰島選擇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利用高利率和低管制的開放金融環境吸引海外資本,然後投入高收益的金融項目,進而在全球資本流動增值鏈中獲利。這種依託國際信貸市場的槓桿式發展,收益高但風險也大。一旦全球金融危機導致金融市場信貸緊縮,貨幣市場融資停滯,其生命力自然會衰退。正如丹麥銀行資深分析師克列斯騰森指出:“冰島的做法更像是個私人投資基金而非政府。信貸危機發生後,他們便成為最脆弱的國家。”

國際援助及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牽頭向冰島提供60億美元的緊急援助,試圖幫助這個北歐國家走出絕境。以金融立國的冰島在最近的金融風暴中受到巨大衝擊,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堅實的實體經濟做支撐。這給其他國家在選擇發展模式和抵禦金融全球化風險方面敲響了警鐘。
全球化帶來了全球資本的流動,一個國家可以搏殺於全球資本市場,參與金融利益的分成,並攀上全球金融生態鏈的高端,但前提是有足夠強大的實體經濟做支撐。從經濟規模看,冰島似乎並不具備這種實力,不止如此,冰島還把發展經濟的籌碼過多地押在了虛擬經濟上,忽視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一般而言,虛擬經濟中運行的資本可以脫離實體資本進行獨立的增值,其定價完全基於未來收入的預期,波動性大,風險度高。在經濟繁榮期,虛擬資本會成倍增值,但是遇到衰退則可能成倍貶值。也就是說,冰島金融業此前的良性發展基本建立在對金融發展趨勢向好的預期上,一旦出現危機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此外,由於虛擬經濟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和國際性,如果一個國家的大部分資產都是虛擬資產,其經濟命脈就會掌握在全球金融投資者手中,從而變相失去了一部分金融自主權。此次金融危機中,冰島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做後盾,當危機發生時沒有足夠的資金救市,政府缺乏拯救經濟的能力,最終導致了國家信用的“破產”,只能以讓渡更多金融主權為代價,尋求IMF等的援助。
全球金融風暴來勢兇猛。在冰島之後,一些波羅的海國家也陷入類似的困境。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它們對其他國家的警示意義在於:唯有從本國國情出發,謹慎地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方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獲得健康的發展。

相關參考

國家破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