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冬瓜蔓枯病又稱黑腐病, 是冬瓜的常見病害,是真菌性病害 。發病率一般為20%左右,重病田達80%以上,主要引起死秧,尤以秋棚受害嚴重。
為害部位
莖/桿、葉、果實。
症 狀
主要發生於莖、葉、果等部位。莖節最易發病,病部初呈暗褐色,後變黑色,病莖開裂,溢出琥珀色膠狀物。葉部病斑多在葉緣處,半圓形黃褐色至淡褐色大病斑,後期病斑上散生小黑點。花發病引起幼瓜果肉呈淡褐色或心腐。
葉片上病斑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有的自葉緣向內呈“V”字形,淡褐色,後期病斑易破碎,常龜裂,乾枯後呈黃褐色至紅褐色,病斑輪紋不明顯,上生許多黑色小點。莖蔓上病斑橢圓形至梭形,油浸狀,白色,有時溢出琥珀色的樹脂膠狀物。病害嚴重時,莖節變黑,腐爛、易折斷,病部以上枝葉萎蔫枯死。
病原
描述一
冬瓜蔓枯病菌有二種:Ascochyta cucumeris Fautrey et Roumegure稱黃瓜殼二孢和Ascochyta citrullina Smith稱西瓜殼二孢,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葉面生,球形扁球形,黑褐色。分生孢子橢圓形或腎形,無色透明。病菌發育適溫20~24C。
描述二
Mycosphaerellamelonis稱瓜類球腔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葉面生,多為聚生,初埋生後突破表皮外露,球形至扁球形,器壁淡褐色,頂部呈乳狀突起,器孔口明顯;分生孢子短圓形至圓柱形,無色透明,兩端較圓,正直,初為單胞,後生1隔膜。子囊殼細頸瓶狀或球形,單生在葉正面,突出表皮,黑褐色;子囊多棍棒形,無色透明,正直或稍彎;子囊孢子無色透明,短棒狀或梭形,一個分隔,上面細胞較寬,頂端較鈍,下面的孢子較窄,頂端稍尖,隔膜處縊縮明顯。
發病條件
冬瓜蔓枯病以分生孢子器附於病殘體上借灌溉水和雨水傳播,從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土壤含水量高,氣溫18~25C,相對濕度85%以上易發病。重茬地,植株過密,通風透光差,生長勢弱,則發病重。
防治措施
1、實行與非瓜菜作物輪作2~3年,並選用抗病優良品種,播種前用新高脂膜拌種,能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同時加強瓜地排水與通風透光。
2、加強田間管理,注意氮、磷、鉀肥的平衡施用,施足充分腐熟有機肥。並注意及時中耕除草、科學澆水,同時在冬瓜開花前、幼果期、果實膨大期噴施壯瓜蒂靈增粗果蒂,強化營養輸送量,促進瓜體快速發育,瓜型漂亮使冬瓜高產優質。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應根據植保要求噴施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針對性藥劑進行防治,同時配合噴施新高脂膜800倍液提高藥劑有效成分利用率,鞏固防治效果。
發病初期防治
(1)25%嘧菌酯懸浮劑1500~2000倍液+25%咪鮮胺乳油1000~2000倍液;
(2)32.5%嘧菌酯,百菌清懸浮劑1500—2000倍液;
(3)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性粒劑1000~1500倍液+70%代森聯乾懸浮劑800~1000倍液;
(4)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
(5)40%雙胍三辛烷基苯磺酸鹽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
(6)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7)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8)對水噴霧防治,視病情隔7~10天1次。塗莖防治,莖上的病斑出現後,立即用高濃度藥液塗莖的病斑,可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300倍液、40%氟矽唑乳油200倍液,用毛筆蘸藥塗抹病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