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姓

冬姓,我國姓氏之一。有兩個來源第一個來源為源於媯姓,出自夏王朝末期太史終古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簡筆為氏;終古歸商王朝後,其子孫皆去“糹”偏旁簡筆改為冬氏,世代相傳至今。第二個來源為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所設冬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古代冬官、冬卿、冬官正、冬官靈台、冬官監天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皆省文簡化為單姓冬氏。

冬姓冬[冬、終,讀音作dōng(ㄉㄨㄥ)]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媯姓,出自夏王朝末期太史終古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簡筆為氏。
夏王朝末期,夏桀暴虐,商湯起而伐之。據史籍《路史》中記載,湯王伐夏桀,原夏王朝的太史令終古為人賢德,世人所尊重,商湯滅夏桀後,遂召邀終古入商王朝。
在上古時期,“冬”與“終”是同一個字,“冬”是“終”字的簡筆,在甲骨文中通義。
終古歸商王朝後,其子孫皆去“糹”偏旁簡筆改為冬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所設冬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上古時期,夏、商、周初皆有掌管治理水利之官,稱作“水正”,至西周王朝建立後,改“水正”為“冬官”,設有冬官府司,主管官員為“大司空”。是為周王朝“六官”之一,負責掌管水利治理、土木工程、工藝製作等。
漢朝時期,改冬官府司為工部。至唐朝武則天執政時期,曾一度改工部為冬官,後又恢復為工部之稱。其後,歷朝歷代皆仿唐制,一律稱工部尚書為“冬卿”。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曾一度模仿周制設定四輔之官,即春、夏、秋、冬四大輔政,實際上只啟用了春、夏兩制。
另外在唐朝時期,司天台(後世的司天監、欽天監)中即設有冬官正、冬官靈台,是專職主管四時曆法的官員,由精通天文、歷算、數學的學者擔任。這類官稱一直沿用至清朝末期。
在古代冬官、冬卿、冬官正、冬官靈台、冬官監天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皆省文簡化為單姓冬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西南夷,出自三國蜀漢時期西南夷蘇祁邑君冬逢,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在史籍《蜀志》中記載:“三國時南夷有冬逢。”這裡所指的西南夷,是蜀漢時期的彝族先民。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建立之初,丞相諸葛亮征討了越嶲郡(今四川西昌)的高定之後,當地的叟夷數度反叛,還殺了大守龔祿、焦璜。而蜀漢政權後派去的太守只敢住在離成都不太遠的安上縣(今四川昭覺),“其郡徒有名而已”。
為了恢復對這越嶲郡的治理,諸葛亮再派巴郡南充國人張嶷去擔任這個郡的太守。張嶷“識斷明果”,是位有魄力又能幹的官員,到了越嶲郡後,“誘以恩信,蠻夷皆服,頗來降附”。接著,張嶷又征討“不承節度”的“北徼捉馬”,捉住了他們的統帥魏狼,然後再將他放回去“招懷余類”,並表拜魏狼為邑侯,至此“種落三千餘戶皆安上供職”。使該地區趨於安定。
不久,在蘇祁地區(今四川冕寧)已降的邑君冬逢和他的弟弟隗渠等又復反,於是張嶷出兵一舉殺了冬逢。冬逢的妻子就是古旄牛國王的女兒。張嶷用計將冬逢的妻子穩住,而冬逢的弟弟隗渠卻逃入了西徼(今四川漢源)。
西徼,就是今漢源縣九襄鎮旄牛都尉府主管的徼外旄牛夷之所在,也就是冬逢的老丈人“旄牛王”管轄的旄牛(今四川康定木雅)。隗渠是個“剛猛捷悍,為諸種深所畏憚”的首領,他派了兩個親信到張嶷那裡詐降,以探聽確實訊息。可是,他的詭計一下就被精明的張嶷識破。張嶷對來者“許以重賞”,用了一個反間計,反而使這二人合謀除了隗渠,“渠死,諸種皆安”。之後,張嶷又將昔日殺害太守龔祿的“斯都耆帥李求承”捕獲,“數其宿惡而誅之”。
但旄牛夷的首領狼路還是惦記著要為姑婿冬逢報仇,因此派遣他的叔父狼離到冬逢所在的地方察看形勢,準備進攻,而狼離正是冬逢妻子的弟弟。張嶷知道後,反而立即派遣他的親信和冬逢的妻子一起帶著牛肉、酒等禮物前去賞賜慰勞,狼離受到賞賜,又見到了姐姐,姐弟相見十分歡悅,便率其所領的人馬歸順了張嶷,張嶷“厚加賞待”,並將狼離遣送回旄牛地方。從此旄牛夷便與蜀漢政權友好相處。
原有旄牛舊道通成都,因戰亂已“絕道百餘年”,張嶷又派遣屬下帶上金銀、美酒和糧食前去犒勞旄牛夷的首領狼路,“重令路姑喻意”。狼路受其恩,便率兄弟妻子以及族人一起歸順了張嶷,兩相盟誓,千里舊道又得以開通。之後,張嶷奏請蜀漢朝延,封狼路為“旄牛毗王”。這就是史籍《三國志·蜀書》上所記載的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內地朝廷所封之木雅地方王”。
在冬逢的後裔子孫族人歸附蜀漢政權後,有以先祖名字漢化為姓氏者,稱冬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宋朝時期冬官大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宋朝時期,宋孝宗趙慎在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仿唐朝官制設定有“冬官大夫”一職,隸太史局所轄,屬於“伎術官”。
伎術,在古文獻中又作“技術”或“藝術”,“伎”與“技”同義,都是指才能;而“術”則與“藝”相通,泛指各種各樣的知識、學問和技能,只不過“藝”偏重於社會方面的知識,“術”偏重於自然方面的技能。“伎術”的含義在古漢語中要比在現代漢語中寬泛。
至於伎術官,在宋朝則是對“凡執伎以事上者”的統稱,也就是在朝廷任職的專門技藝之士。天文官、醫官等官職雖然設定甚早,但“伎術官”之名始於唐朝。王溥在《唐會要》一書中,特地辟有《伎術官》一條。唐朝時期的伎術官供職於秘書省、殿中省、太常寺、左春坊、太僕寺等機構,多半是直接地專門服務於皇室。
宋徽宗趙佶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農曆12月18日,中書省在上疏中說:“和安大夫至醫學,太史令至挈壺正,書藝、圖畫奉御至待詔,為伎術官。”
顯然,宋朝的伎術官主要包括四類:一為醫官,即“和安大夫至醫學”;二為天文官,即“太史令至挈壺正”;三為書法官;四為繪畫官,即所謂“書藝、圖畫奉御至待詔。在史籍《宋史·職官志六·入內內侍省》中記載:“翰林院勾當官一員,以內侍押班、都知充,總天文、書藝、圖畫、醫官四局,凡執伎以事上者皆在焉。”
在冬官大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冬氏。
註:
在宋朝,伎術官的社會地位不僅要比前朝前代皆要低下很多,而且還明顯低於同朝的文官武將,因此對兩宋王朝的整個社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在所有與宋王朝敵對的政權里,諸如西夏、金國、以及後來的蒙古,其官製法理皆仿照宋朝,但在其國度中,伎術官的社會地位非常之高,社會待遇也比宋朝要好許多,因此常有伎術官偕家而至,逃至夏、金、蒙大展身手。大概,這也是兩宋王朝必然衰亡的原因之一吧——前車之鑑啊!
第五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朝時期科爾沁蒙古冬果爾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冬果爾氏,世居科爾沁。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onggor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冬果爾氏多冠漢姓為冬氏。
二.分布:
今安徽省的淮南市,河南省的衛輝市、鄭州市,浙江省的普陀市,湖南省的攸縣,河北省張家口市隆化區、唐山市,台灣省,北京市,天津市,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省的昭通市、東川市等地,均有冬氏族人分布。
從公安部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檢索結果來看,冬氏是人口比較少的姓氏之一,中國大陸冬氏人口總數約為一萬五千七百餘人。
三.郡望:
燕 郡:中國歷史上稱燕郡者有六:①漢高祖劉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立皇子劉建為燕王,並為他設定了燕國,定都於薊。高后呂雉七年(公元前181年),劉建病逝,燕國除名,束地改置為燕郡,管轄薊州地區,故城在今北京市區西南。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亦封劉澤為燕王,復置燕國。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劉澤之子劉定國因罪自殺,燕國廢除,復改為燕郡。漢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皇子劉旦為燕王,又改郡為國。②三國後期曹魏黃國中年,改廣陽郡為燕郡,隸屬幽州,郡、州同管轄薊。曹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封其叔曹宇為燕王,改燕郡為燕國。③晉武帝秦始元年(公元265年),封司馬機為燕王,設定燕國,至八王之亂時廢國為燕郡。④十六國時期後趙國元年(公元319年),設定燕郡,隸幽州,郡、州同管轄薊。⑤十六國時期前燕國置燕郡,隸幽州,郡、州同管轄薊。其間,元璽元年~光壽元年(公元352~357年),定都於薊城。⑥十六國時期前秦國、後燕國,以及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東魏政權、北齊政權、北周政權,均設定有燕郡,皆隸屬於幽州,郡、州同管轄薊。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除郡,以所領縣隸皆屬幽州,此後不復有燕郡建制。

四: 名人

冬日娜: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 CCTV5田徑專項記者,蒙古族,1996年進入中央電視台體育部。

冬雪女,1938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作家。1963年畢業於河北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無錫市第二屆第三屆電影、電視家協會常務理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