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

冠冕

(1)指仕宦的代稱。《北史·寇洛等傳論》:“冠冕之盛,當時莫與比焉。” (2)指第一;首位。 《三國志·蜀志·龐統傳》:“徽甚異之,稱統當為南州士之冠冕。” 鍾嶸《詩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體面。《官場現行記》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輩人見他話說得冠冕,都說,‘某人雖有嗜好,尚還有自愛之心。’”

基本信息

詳細解釋

1. 古代帝王、官員所帶的帽子。

《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後漢書·明帝紀》:“宗祀 光武皇帝 於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履以行事。” 明 梁辰魚 《浣紗記·送餞》:“去其冠冕,作彼庸奴。”

2. 特指中原漢人服飾。

《隋書·東夷傳論》:“今 遼東 諸國,或衣服參冠冕之容,或飲食有俎豆之器,好尚經術,愛樂文史。”

3. 比喻仕宦。

《後漢書·郭太傳》:“﹝ 賈淑 ﹞雖世有冠冕,而性險害,邑里患之。”《南史·王裕之等傳論》:“觀夫 晉 氏以來,諸 王 冠冕不替,蓋亦人倫所得,豈唯世祿之所專乎。” 宋 葉適 《朝請大夫沉公墓志銘》:“ 沉 氏自 漢 以後,冠冕名聞之盛,代不絕於 烏程 。”

4. 冠族,仕宦之家。

《世說新語·德行》“ 王綏 在都” 南朝 梁 劉孝標 注引《中興書》:“自 王渾 至 坦之 ,六世盛德, 綏 又知名於時,冠冕莫與為比。”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 王利器 集解:“《文選·奏彈王源》 李善 注引《袁子正書》:‘古者,命士已上,皆有冠冕,故謂之冠族。’”

5. 比喻首位。

《三國志·蜀志·龐統傳》:“ 徽 甚異之,稱 統 當為南州士之冠冕。” 唐 劉知幾 《史通·鑑識》:“蓋《尚書》古文,六經之冠冕也;《春秋左氏》,三傳之雄霸也。” 金 王若虛 《跋王進之墨本孝經》:“孝悌百行之冠冕,《孝經》六藝之喉衿。” 徐遲 《入峽記》:“ 長江 的治理和綜合開發已經在籌劃著名了。它,毫無疑問的,將是我國建設事業中最偉大的一個建設,一個冠冕。”

6. 蓋過,居於首位。

南朝 宋 顏延之 《蜀葵頌》:“渝艷眾葩,冠冕羣英。”《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茂績殊勛,冠冕列辟。”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讀史》:“ 歐公 文章,冠冕有 宋 。”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五幕:“令尊 彝仲先生 道義文章,冠冕人倫。”

7. 猶言體面,光彩。

《醒世恆言·賣油郎獨占花魁》:“何不傾成錠兒,還覺冠冕。”《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小弟而今正要替先生接風,我們而今到酒樓上坐罷,還冠冕些。”魯迅 《書信集·致姚克》:“譬如‘ 偉人 ’‘教授’‘學者’‘名人’‘作家’這些稱呼,當初何嘗不冠冕,現在卻聽去好象諷刺了。”

8. 指日珥。

唐 韓偓 《登南神光寺塔院》詩:“日宮紫氣生冠冕,試望 扶桑 病眼開。”參見“ 冠珥 ”。

基本含義

皇冠

[huang guan]。英語“crown”,希臘語“diadem”。國王就佩戴鑲嵌了寶石的冠冕,顯示高貴和王權。Heathen國王和王后,以色列和猶大的國王都佩戴冠冕(見撒母耳記下1:10;以斯帖記2:17,6:8,KJV)。當猶大的統治者無視神時,神就"摘下冕",取消了對他子民所擁有的王權,直至被塗膏油的彌賽亞,耶穌基督降臨,作為以色列和全世界公義和塗膏油的王。"主耶和華如此說:當除掉冠,摘下冕,景況必不再像先前......這國也必不再有,直等到那應得的人來到,我就賜給他"(以西結書21:26-27)。

就是冠冕

[jisi de guānmiǎn]。英語"mitre”。在歷王時代這前以色列的大祭司披戴一種“冠冕”的布,模樣可能類似穆斯林的頭巾,固定在聖冠?即小圈金子上,以表示神所示的權柄(見出埃及記29:6)。

桂冠

[guiguan]。英語“laurel crown”,希臘語"stephanos"。在古希臘運動會上,用月桂樹枝葉做成的一頂花冠獎勵給得勝者。其本身並無多少價值,但是要贏得和穿戴這種桂冠是一種莫大的榮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羅馬人出於嘲笑,給耶穌一頂用荊棘做成的桂冠,向彼拉多承認耶穌是猶太人的王(見馬太福音27:29;希伯來書2:7)。保羅在講道時將這月桂樹的花冠看成是象徵著那些能贏得人生賽跑的人(見哥林多前書9:24-27)。"......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提摩太后書4:7-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