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貴州省冊亨縣冗渡鎮位於冊亨縣西部,原國道324 線從腹地穿過 ,是全縣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較早的鎮。鎮人民政府駐冗渡。東與者樓鎮,南與丫他鎮接壤,西與安龍縣興隆鎮毗鄰,北倚慶坪鄉。鎮情概況
東西長21多公里,南北寬14多公里,周長64多公里.總面積154.62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高程940米,最高海拔1400米,最低海拔580米。於1991年12月由原冗渡、板年、冗貝鄉和者沖鄉合併成立冗渡鎮。鎮境內居民中有漢、布依、苗等3個民族,1998年底有人口1.78萬人。全鎮共轄12個行政村,75個村民組。鎮境內設4所國小。鎮境內有耕地1.32萬畝。土地肥沃 ,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經濟作物和林木,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茶樟木、椿樹、杜仲、黃花梨、水蜜桃。杉木等經濟林木和經濟作物。
社會經濟
近年來,我鎮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歷屆鎮黨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堅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發展這一主線,加快農業產業調整,落實富農增收計畫,創造性提出了“以生態農業立鎮,種養殖業興鎮,鄉村民族文化旅遊富鎮,農畜產品規模化經營強鎮”的發展戰略,著力在“種草養畜、商品豬、核桃基地、勞務經濟和鄉村民族文化旅遊”五大產業上謀發展,經濟發展方式由單一的農業經濟向種植、養殖、基地建設、探索“林藥”模式(在核桃樹下套中桔梗)等多元化方向發展,進一步豐富和擴大種草養畜內涵。當前,農民以養殖、種植為主要增收渠道,年增收總產值達5579萬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1.54%,外出務工人員4139人,年勞務經濟總收入達1800萬元。“十二五”時期規劃發展50000畝核桃基地、20000畝桔梗和20000畝生薑、金銀花,重點打造以南俄睡美人、夯達九姊妹瀑布為主的新新旅遊景點,成功引導農戶種植甘蔗2227.7畝、桔梗580畝、核桃7913.9畝和4736畝經果林,建成以彩雲公司+農戶+促銷為重點的5箇中小型肉雞和商品豬養殖場和2個竹鼠養殖場,2010年底,實現山羊存欄數達10611隻,牛存欄5662頭,豬存欄13235頭,家禽存欄78289羽,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十五”時期末的1280元提高到2724元。冗渡鎮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所謂布依八音,是指流傳於安順關嶺、鎮寧至黔西南貞豐一帶的傳統說唱曲藝。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隊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淨、醜諸戲曲,不化妝。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簫、月琴、三弦、芒鑼、葫蘆、短笛等8種樂器合奏而得名。歷史溯源
據史料記載,八音早在唐宋時期就流傳於南北盤江的貴州興義、安龍、冊亨、望謨等布依族聚居區一帶。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平南樂》中稱:"廣西諸郡,多能合樂,城廊村落,祭祀、婚嫁、喪葬,無一不用樂,雖耕田亦必口樂相之,蓋日聞鼓笛聲也。每歲秋成,眾招樂師教習弟子,聽其音韻,鄙野無足聽。唯潯州平南縣,系古龔州,有舊教坊,樂堪整異,時有教坊得官,亂離至平南,教土人合樂,至今能傳其聲。"元明時期,八音演唱內容加入了民俗、喜慶的內容,並吸收了其他戲曲特點,大大豐富了演唱內容。到了清代,"八音以彈唱為營業之一種,所唱生、旦、淨、醜諸戲曲,不化妝……"(據《清稗類鈔》)。至此,八音已發展成為曲藝演唱形式。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清時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盤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開設有教樂坊"八音堂",專門傳授布依八音技藝,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隊多時達到三百餘支。新中國成立後,興義市布依八音隊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演出,被譽為"盤江奇葩"、"凡間絕響、天籟之音"、"聲音的活化石"、"南盤江畔的藝術明珠"。發展歷程
就在八音座唱發展的鼎盛時期,又一種新的文藝形式悄然而生。這就是布依戲。布依戲產生於清初,而成形於什麼年代有不同認識。一是根據老戲師的家譜推算出來的,大概在乾隆年間:一是根據《興義縣誌》記載,光緒初年(1875年),興義巴結王土司的族人王壽山倡議,多人出資首次製作了專用戲服,在巴結老場壩搭台演出。至此,布依戲才真正完成了她的發展,不但有了曲調、有了聲腔、有了表演、還有了服裝,成為戲劇之一種。布依戲是在"八音座唱"的基礎上衍化發展而成的(見《中國戲曲音樂集成貴州卷o布依戲音樂分卷》)。從表演上看,布依戲有動作、有化妝、有專用的服裝,而這些恰恰是"八音座唱"所沒有的。由此看來,表演是二者的主要差異處。這也就成就了兩種不同形態的文化藝術。由純器樂曲依次發展為表演唱,發展為八音座唱,以後又延展至布依戲曲,形成四種音樂形態同宗的獨特景象。而且,這四種音樂形態並沒有被歷史的"浪淘盡",而目前同時存世,形成"四樂同堂",殊顯難能可貴。這為研究民間文藝的沿革發展提供了活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