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然

冒然,冒失輕率的樣子。

釋義

冒然
[rashly] 冒失輕率的樣子
冒然從事 màorán
冒然
--------------------------------------------------------------------------------
◎ 冒然 màorán
[rashly] 冒失輕率的樣子
冒然從事
màorán
冒然
--------------------------------------------------------------------------------
冒失輕率貌。 宋 蘇舜欽 《應制科上省使葉道卿書》:“某輒欲以空乏鄙陋之資,冒然自進……虞為識者所不與。” 明 張居正 《請別遣大臣以重大禮疏》:“﹝臣﹞不敢以羣臣自處,凡可以攄忠效勞者,皆不避形跡,不拘常禮,而冒然以承之。”《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假如昨日沒個商量,人家就這么冒然的到門口兒,說 安某人 送彈弓兒來了……你見人家不見?” 浩然 《艷陽天》第一三○章:“她急著想把這件事兒告訴男人,又不敢冒然地跑到地里去。”
相關詞語:
冒沒 冒充 冒金花 冒居 冒顏 冒幸 冒愧 冒地 冒拜 冒犯 冒繃 冒寵 冒貨 冒雨 冒上 冒耏 冒名接腳 冒禮 隱冒 侵冒 貪冒 塵冒 罔冒 火冒三丈 靦冒 觸冒 函冒 私冒 商冒 誷冒 逆冒 掩冒 佯風詐冒 乾冒 不揣冒昧 欝冒

冒然與貿然

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有“貿然”而無“冒然”。
要說把“貿然”誤寫為“冒然”這個事,還實有其歷史和現實的“根源”,畢竟把“冒然”規範成“貿然”是才不很久遠的事。從前(包括前不久),“冒然”見諸書報文章實不罕見。
宋 蘇舜欽《應制科上省2葉道卿書》:“某輒欲以空乏鄙陋之資,冒然自進……虞為識者所不與。”
明 張居正《請別遣大臣以重大禮疏》:“﹝臣﹞不拘常禮,而冒然以承之。”
《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假如昨日沒個商量,人家就這么冒然的到門口兒,說安某人 送彈弓兒來了……你見人家不見?”
浩然《艷陽天》第一三○章:“她急著想把這件事兒告訴男人,又不敢冒然地跑到地里去。”
周汝昌先生著作《紅樓夢的真故事》:“不住打量甄、賈二人,竟不敢冒然相認”。
且不說,1926年12月31日廣州《民國日報》副刊:“現代青年......非不得已不敢冒然行事”;
2008年5月23日《光明日報》刊登李英鋒署名文章《對收養“地震孤兒”的四點建議》:“如果我們冒然把孤兒推向社會收養”;
今年2月5日《瞭望新聞周刊》雲杉、陳澤偉署名文章中也有:“因此如果政府冒然大量推廣食用轉基因食品”,“冒然”一詞屢見不鮮。為什麼呢?
這就要從“冒”和“貿”的本字說起。
“冒”和“貿”既非“通”也非“假”,是兩個不同的字。“貿”,金文從貝,卯聲。《說文》:“貿,易財也。”《爾雅》:“貿,市也。”“貿”本意指交換財物,交易《詩·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傳:“買也。”後來“貿”借作“眊”,表示目不明狀。“眊”,讀mào,從目,毛聲,本義:眼睛失神,看不清楚。《孟子·離婁上》:“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注,“眊者,蒙蒙目不明之貌。”《禮記·檀弓下》:“有餓者,蒙袂輯履,貿貿然來。”鄭玄注,“貿貿,目不明貌。”後遂用“貿然”形容蒙昧不明,冒失、輕率的樣子。因為“貿貿”還有一個義項為“紛亂貌”。韓愈《琴操·猗蘭操》:“雪霜貿貿,薺麥之茂。” 錢仲聯《集釋》引方成珪 曰:“ 徐鍇《繁傳》:“貿,猶亂也,互動之易。”鄭祐《送友還鄉》詩有句“蕭蕭風前柳,貿貿霜下草”亦是。這就是“貿然”的來歷。
冒,金文從目,上像帽形,會頭上戴帽子之意。《說文·冃部》:“冒,冡(蒙)而前也。從冃從目。” 冃,音mào,《說文》:小兒頭衣也。《徐曰》:今作冒。《玉篇》:或作帽。總之,冒的本義即為“帽子”。(《新唐書》:“白紗冒者,視朝、聽訟、宴見賓客之服也。”)因帽子戴在頭上,後引申出“覆蓋”、“頂著”、“冒充”、“向上沖”等意,由此又引申出“不顧客觀情況,輕率行事”之義的“冒失”“冒昧”“冒然”等(《資治通鑑》:“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而表示“帽子”之意的“冒”,另加義符“巾”專為“帽”。
細比較“貿然”與“冒然”還是略有別。“冒然”側重於“衝撞”“冒昧”;“貿然”偏向表達“蒙昧不明”。近來,根據漢字規範需要規定,建議使用“貿然”,不用“冒然”。所以我們應當按照國家要求作就對了。同時,如果我們能更多地了解一些詞語的語源和理據,對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和民族情操,無疑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