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八渡鎮位於冊亨縣南部,距縣城74公里。地處東經105。53、北緯24。44、至24。53、之間,東與弼佑鄉交界,南與廣西田林縣舊州鎮隔江相望,西與丫他鎮接壤,北與秧壩鎮相連。屬珠江幹流,最低海拔350米,最高海拔1260米。全鎮國土面積221.41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53個村民組,2382戶9618人。南盤江過境流程25公里,312省道由北向南貫穿全鎮約30公里,南昆鐵路過境20公里,境內有一個中繼站(八渡車站),一個乘降所(文佃車站),是一個集鐵路、公路、水路於一體的交通重鎮,全鎮布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7%。糧食總產量2848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798元。
全鎮轄新花、者弄、趕乃、團豐、乃言、八達、八渡、偉東8個行政村,53個村民小組。鎮境內設有1所乃言中學,乃言國小、團豐國小、八渡國小3個完小,者弄、八達、新花、秧侯4個教學點。有耕地面積畝,其中,田面積2955畝,地面積19845畝,油桐76905畝,油茶6930畝,有宜林荒山50000餘畝,草地200000餘畝,宜農荒山20000餘畝。
歷史
於1991年12月由原乃言、團豐鄉合併成立乃言鄉,1998年3月省人民政府行文改制建立八渡鎮,同年6月由乃言鄉搬遷八渡。
行政區劃
全鎮轄新花、者弄、趕乃、團豐、乃言、八達、八渡、偉東8個行政村,53個村民小組。
經濟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圍繞“4321”工作思路,即:推進“四強基礎”(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基礎教育,強化基礎產業),發展“壯大三大產業(林畜菜)”, 著力“解決兩個問題(民生和民族文化)”,突破 “一個重點”(農民增產增收)的工作思路。在產業結構方面:進一步推進鎮域產業調整模式,在北部者弄、新花兩個村大力發展杉樹種植;中部趕乃、團豐、乃言三個村的乃言河流域以種植油桐、油茶為主,發展早熟蔬菜上規模;南部八渡、八達、偉東三個沿江村組積極探索“冊南模式”。在基層組織建設方面:開展黨員“比學敢幫帶”活動,即:比勤勞致富、比技能、比孝順,學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法律法規、學農業適用技術,敢於創新、敢於破除陋習、敢於弘揚正氣,幫發展、幫宣傳、幫轉化,帶頭執行計畫生育國策、帶頭致富、帶領致富。在社會事務方面:讓民眾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力爭實現無政策外多孩鄉鎮。
發展思路
“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堅持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統籌、重在為民,實施項目帶動、品牌帶動、創新帶動、服務帶動措施,大力推進“創建生態文明縣、打造冊亨綠色品牌”戰略,樹立“貧困縣有亮點、小縣也能辦大事”的理念,圍繞鎮黨委政府“四強四推進”(“四強”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基礎教育、強化基礎產業,“四推進”推進林、畜、菜、甘蔗發展)、“兩加兩促進”(“兩加”加速發展、加快轉型,“兩促進”惠及民生工程的落實和弘揚民族文化)、“四幫四促一增加”(“四幫四促”幫助學習領會精神、促進思想統一,幫助理清發展思路、促進科學發展,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增比進位,幫助化解矛盾糾紛、促進和諧穩定;“一增加”增加農民收入)的工作思路。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為動力,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為主導,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在北部者弄、新花兩個村大力發展杉樹種植2萬畝;中部趕乃、團豐、乃言三個村的乃言河流域以種植油桐、油茶為主,發展早熟蔬菜5000畝;南部八渡、八達、偉東三個沿江村發展速生桉樹規模達10萬畝、1萬畝甘蔗種植,不斷積極探索“冊南模式”。在推動科學發展取得新進展,全面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將邊沿變前沿,開創發展充滿活力、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富裕安康的生態八渡。
文化
鎮境內設有1所乃言中學,乃言國小、團豐國小、八渡國小3個完小,者弄、八達、新花、秧侯4個教學點。
交通
312省道由北向南貫穿全鎮約30公里,南昆鐵路過境20公里,境內有一個中繼站(八渡車站),一個乘降所(文佃車站),是一個集鐵路、公路、水路於一體的交通重鎮。
民族風情
布依戲藝術鄉——八渡鎮是冊亨縣流傳民族文化傳統藝術的鄉鎮之一,全鎮有四個業餘布依戲隊(班)藝術隊員有80餘人,女隊員占25%,民間老藝人15個,自古以來他們每逢新春佳節或其它民族節日、起房蓋屋及喜事都經常為人民民眾表演歌唱,深受人民民眾的讚揚和好評。在四個布依戲隊中最為突出的是乃言下寨布依戲隊,該戲隊是黔西南州布依戲發祥地之一。該村寨現有255戶1167人的一個布依村寨,早在清代同治二年(1746年)就創建了土戲班(布依戲班),歷年演出劇目古裝戲有《武宣皇鬧花燈》、《拳龍馬在申》、《蓋朗相卜七》、《董永賣身葬父》、《薛仁貴征東》、《搖錢樹》等。1982年以來還自編有《好媳婦》、《轉路洞》、《三月三的木中聲》、《貪妻不成、投江自盡》等劇目在全縣各地演出,受到各界人士、學者、有關領導和人民民眾的歡迎。據考察,至今這個戲隊的藝人已是第七代。
為了保護地方民族傳統文化,鎮黨委、政府一直致力於挖掘和弘揚這一民族文化遺產,並經多方努力,積極申報,乃言布依戲已於2005年被國家列入非文化遺產國有名錄,為乃言布依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地方特產
布依粽粑
布依族的灰粽粑色美味香,極富民族風格,是布依族在節日時饋贈友朋的食品。粽子心選用上等糯米泡製,然後將糯米秧子或糯米草洗淨曬乾燒成灰,兩者攪拌均勻,取出,篩去粗枝殘灰,佐以花椒、八角、黑桃仁、茴香、豬肉等,用粽粑葉或竹筍殼包成長方形狀,蒸食,色香俱佳,深受布依人的喜愛。
原料:糯米飯,新鮮乾秧苗稻草灰
製作方法:
1.將栽秧時剩的秧子洗淨,捆成捆反掛於竹竿或屋檐下曬乾,“六月六”時取下燒成秧灰。
2.將灰和泡過水的糯米倒入石碓窩中輕輕磕至白米沾上一層灰黑秧灰後,取出篩去多餘的秧灰成灰米。
3.將灰米加花椒、肉丁、精鹽和勻,用粽葉包成各式粽子,煮熟即成。
說明:發霉變色的秧草不能用;磕米時要輕,不能將米磕碎;無粽葉可用筍殼代替。
布依土布
八渡鎮位於冊亨縣南部,也是黔西南州的最南端。全鎮總人口9618人,布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7%。在這個古樸的布依族村鎮,有著獨特的民族特色產品,布依土布是布依族最具特產之一。布依族服飾面料多為自織自染的土布,有白土布,也有色織布。色織布多為格子、條紋圖案。服飾色彩多為青藍色底上配以多色花紋,有紅、黃、藍、白色等,即莊重大方,又新穎別致,反映了布依族純樸善良、溫和熱情的性格。在這裡,每家每戶都有紡車、織布機、染缸、染料(監靛自種)。農閒時節,一走進村寨,就能看見布依婦女都在老式織布機上忙於編制土布,每戶、每村、婦女織出的土布常常喜歡拿來攀比,手工,技藝高超的婦女,紡出的線、織出的布質量要比一般婦女勝出許多。白土布、青蘭土布、大小花格土布、笆折布、反紗布等。主要縫製衣、褲、圍腰、長帕、墊單、棉被、背帶,各種花紋的扎染墊單等。
花糯米
在八渡鎮,每逢佳節,勤勞樸實的布依族人民都要蒸煮花糯米。花糯米一般由五種顏色。也就是用植物汁將糯米然成五種顏色,一般有黑色、黃色、紫色、紅色以及白色。蘸著酥麻吃,更美了。這漂亮的顏色完全來自天然植物汁液。且各有寓意,黑色用嫩楓香葉染制而成,象徵生命;紅色用蘇木,象徵歡快;黃色用糯米樹花,象徵真摯;紫色用觀音草,象徵吉祥;白色用本色,象徵純潔。
地名演變情況
乃言村地名
乃言村布依戲樂隊
婉如長龍的打言河穿越八渡轄區自西向東穩穩流淌,沿河兩岸居住著勤勞智慧的布依族人民,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民歌、民間藝術等。
在沿河的自然村寨中,有一個人口較集中、地域較寬、有河環繞,村貌優美如畫、民族文化傳統藝術較豐富的村寨——乃言村(一九五五年以前的地名稱打言),於1993年經國家文化部授予命名為:國家布依戲發祥地“乃言布依戲藝術之鄉”。
很久以前,這個自然村寨及邊緣有自然生長的茂密的紅椿樹林,鄰寨的人們可隨意砍用,因當時懂得木工手藝的人很少,這紅椿樹發展很快,一時不容易砍完。此種樹木用當地布依話稱為“邁言”。環村的那條條河流當地布依人們稱為“然它”。這條河的名稱同這些連片無邊的紅椿樹聯稱就叫“打言”寨。後來由於土匪抄搶打言寨,村民無法管護這些林木以至全被土匪大火燒光,此後,該樹就很少了。
全國解放後,該鄉成立初級社、高級社、合作社。這條河中上域的9公里處有個寨子叫“趕乃”村,是團豐老鄉的所在地。由於“安----八”公路穿過打言寨,交通較方便,在沿河途中較中心,人口較多,集市自古就有,所以就把打言鄉和趕乃鄉並為大鄉,把趕乃的“乃”字放前面,把打言的“言”字寫在後面,就稱為“乃言”鄉,後來打言村是鄉政府所在地,又把打言村改稱為乃言村。
團協地名
八渡鎮團豐村團協組是個古老的自然村寨,位於“安—八”公路的路邊,有32戶146人。這寨子的鄉親們勤勞致富,現在的青年男女們思想較先進,十多年來外出搞勞務的人很多,爭得錢回家來起磚泥結構新房占全寨的95%。村民們擁有齊全的現代化家用設備,如小汽車、機動車、農用車、機車、電視機、電話機、移動手機戶等,豐衣足食。該組是八渡鎮先進的村組之一。
話說古時候,該寨有個寨主叫林八萬,是個財主,擁有良田五百餘畝,家財萬貫,生活無憂無愁,自稱“天窮地窮不到我窮”,是永不窮之家,鑒於此就把寨子取名為“富裕寨”。用布依話講叫做“攏密”。鄰村的老百姓聽了這後,說:“林八萬這樣說是不對的,古話說:“三窮三富不到老,三飽三餓不過年”,“若遇三道人命、三道火,看你窮不窮”的評論。不幸果然發生了,幾年後,有一天突然聽到一聲轟隆巨響,傾刻山搖地動,家裡水缸的水盪了出來,村民受了一驚,紛紛走出家門到寨外到處觀望,發現距寨上方約200米處的山崩裂成一個很深的非常險的岩洞,人們認定是龍脈斷了,寨子將要變故了。一年後寨主林八萬遭疾死去,寨里也不知為何遭大火燒光。從此寨子的人們窮困潦倒。所以人們就把這寨子稱為“朴雪”。“雪”字布依話的意思就是非常吃虧。“朴雪”這名稱一直傳到全國解放後。直到當地政府社會工作隊深入工作時,認為新社會後該寨的人民民眾團結一心,和睦共處,有建設美好家園的決心,於是把“朴雪”改為“團協”。
八達村地名
打言河的下域河口與南盤江匯合處,有一個面積約2平方公里,180戶943人的中等自然村寨,這個村寨有個古裝布依戲班,古時候該寨就有不少的教書匠、藝人等文化人,寨中還立有個寨規石碑。寨貌優美,正月到三月間時該寨滿山遍野都是映山紅花,隨後三到四月間時寨邊河岸又有木棉花朵朵飄揚。村民勤勞致富,全國解放以來,這寨人外出參加革命工作的人占全村總人數的4%。改革開放後,本寨辦有民辦公助國小一所,學生入學率達99%。目前,該寨磚泥結構新房占全寨40%,家家戶戶有電視,部分農戶還有農用車、拖拉機、機車、機動車、機械運輸船等。是全鎮交通最方便的一個行政村。這個村就是“八達村”,該村位於南盤江八渡鎮河段的最下域,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田林縣舊州鎮隔江相望,兩地人民來往不斷,特別是青年男女,情歌民歌遍野聲聲,悠雅動聽。這地名稱從何而來呢?很久以前,這寨就位於打言河下域的河口,河口用地方布依話說就是“巴它”。河口與南盤江相匯合,客船、賀船來來往往不斷,兩地人民來往絡繹不絕,交通四通八達,所以就把早期的 “巴它”兩個字改成八達村,流傳至今。
八渡南盤江大橋
八渡南盤江大橋位與南昆鐵路線上,是南昆鐵路的重點控制工程、咽喉工程之一,大跨度達90米,採用部分預應力V型支撐連續梁結構,在80米高墩上進行V型支撐施工為世所罕見,有“高墩V撐第一橋”之稱。八渡南盤江特大橋,是南昆鐵路的頭號重點、難點工程,橋墩高百米,為世界V撐鐵路橋的最高紀錄(該橋是世界上第一個V型支撐最高橋,建築高度為105米,在近80米的高墩上修建23米高的V型支撐結構,代表在橋樑施工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施工水平。該工程獲國家優質工程獎)。在南盤江大橋幾百米處,便是八渡碼頭,在這個秀美的碼頭,有著水上餐館,你可以在這裡品嘗南盤江特有的美食——八渡魚(一種肉質鮮嫩的野生魚)。也可以在江岸坐在翠綠樹下,拿取魚竿一邊感受江風帶來清爽,一邊悠然自得地垂釣,讓整個身心得以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