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冀開運,博士,1966年4月17日生於陝西洛南縣,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世界史教授,西南大學伊朗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史專業碩士生導師,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伊朗友好協會理事。1991年10月10日在陝西省延安大學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現任民盟西南大學一支部委員,民盟北碚區委參政議政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1年獲得民盟重慶市委頒發的渝盟教育獎勵基金一等獎。研究世界史,特別是中東歷史與國際關係。先後在陝西師範大學、西南師範大學和西北大學獲得英語文學學士、史學碩士和史學博士學位。2004年8月-2005年6月在伊朗德黑蘭大學作訪問學者,2009年8月-2010年6月在美國伊利諾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2011年11月1日-30日在重慶市委黨校接受高校科研骨幹培訓。先後給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世界現代史》、《中東歷史與文化》、《中東國際關係》和《歷史專業英語》。先後發表四十五篇論文,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所辦的核心期刊《世界歷史》、《世界民族》和《西亞非洲》上發表十篇論文,其中《“伊朗”與“波斯”的區別與聯繫》(《世界民族》2007年第5期)被鳳凰網歷史頻道、搜狐網、中華網和春秋歷史網全文轉載,《伊朗的政治與宗教關係特徵》(《商洛學報》,2008年第3期)被新浪網歷史頻道轉載。先後接受《洛杉磯時報》、《南方日報》和《湖北衛視》採訪,解讀伊朗問題,採訪稿在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新浪網、網易上廣為轉載。主持並完成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全球化與伊朗現代化》(2001年國際政治)和《伊朗的政治與宗教關係研究》(2006年國際政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伊朗與伊斯蘭世界關係研究》(2007年)、國務院僑辦項目《中東華人華僑研究》(2007年)和國家語委項目《中東國家語言政策與實踐研究》(YB125-12,2011年);2004年主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期中國伊朗關係研究》。出版譯著二部:《跨越中國》(1992年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國與阿拉伯半島和海灣國家關係》(2008年北京線裝書局),出版專著五部:《中東國家通史·伊朗卷》(商務印書館,2002年)、《二十世紀伊朗史》(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二十世紀約旦史》(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約旦史》(台灣三民書局,2004年)、《伊朗與美國關係研究》(時事出版社,2006年);參編專著《驚濤拍岸——現代化的源與流》。
人物生平
1966年4月17日生於洛陝西南縣,1987年7月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外語系,獲文學學士學位,先在延安大學外語系任教五年,期間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和中國翻譯協會,
並擔任外語系工會主席和大學英語教研室主任,主講過大學英語的所有課程。
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在西南師範大學歷史系(西亞研究所)攻讀世界史專業中東史方向,師從楊群章教授,獲史學碩士學位。又在西南師大歷史系任教二年,主講世界史和英語。 2000年7月在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獲史學博士學位,師從彭樹智教授。
2000年7月至今為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講“世界現代史”、“中東國際關係”和英語,為世界史研究生主講“中東歷史與文化”、“中國與海灣各國關係”和“國際關係理論”,為全校大學生開設文化素質選修課“全球化與開發中國家現代化”。
重要事件
2004年8月-2005年6月在伊朗德黑蘭大學作訪問學者,前後6次接受伊朗電台、電視台的國際問題研究專題採訪,為德黑蘭大學作兩次有關中伊關係的學術報告。先後發表四十五篇論文,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所辦的核心期刊《世界民族》和《西亞非洲》上發表十篇論文,主持並完成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全球化與伊朗現代化》(2001年國際政治)和《伊朗的政治與宗教關係研究》(2006年國際政治),2007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伊朗與伊斯蘭世界關係研究》和國務院僑辦項目《中東華人華僑研究》;2004年主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期中國伊朗關係研究》;出版譯著二部:《跨越中國》(1992年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國與阿拉伯半島和海灣國家關係》(2008年北京線裝書局);出版專著五部:《中東國家通史·伊朗卷》(商務印書館,2002年)、《二十世紀伊朗史》(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二十世紀約旦史》(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約旦史》(台灣三民書局,2004年)、《伊朗與美國關係研究》(時事出版社,2006年);參編專著《驚濤拍岸——現代化的源與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