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西抗日軍政幹部學校
冀西抗日軍政幹部學校是抗戰初期楊秀峰領導的冀西民訓處為開闢冀西抗日根據地,培養抗日軍政幹部而創辦的短期輪訓性質的幹部學校。1938年2月間創辦於邢台市內邱縣山區的喬家莊,同年7月間結束於邢台市內邱縣山區唐家村。冀西民訓處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產物,全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保定行營民訓處冀西民訓指導特派員辦事處,”實際上是共產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半軍事半政權性質的權力派出機構。其領導人楊秀峰在大革命時期參加國民黨(後來退出),1930年留學法國期間加入共產黨,抗戰前是平知名紅色教授。抗戰開始後,他投筆從戎,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負責人劉少奇、彭真、林楓等指示,到河北組織游擊戰爭。當時擔任委員長保定行營民訓處主任的張蔭格與楊秀峰曾有交往敬佩楊秀峰的才學和為人。又通過行營民訓處政書長溫性公(中共黨員)的推薦,張呈請南京批准,委任楊秀峰為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保定行營民訕;處冀西民訓指導特派員、管轄冀西地區北起阜平,南至邢台十三個縣,戰時有組織武裝和任免縣長的權力。時為1937年9月中旬。9月23日保定失陷,保定行營及張蔭梧等南撤至山西陵川。(後保定行營民訓處改為河北省民軍總指揮部、張蔭梧任總指揮,復任命楊秀峰為河北省民軍總指揮部冀西民訓指導待派員)。這時中共中央北方局任命楊秀峰為中共平漢線省委(後改為冀豫晉省委)委員,並派遣了一批幹部,包括紅軍幹部、地方黨幹部和平津流亡學生,協助楊秀峰於10月初在並控成立了冀西民訓指導特派員辦事處機關。由於日寇沿正太線西進,冀西民訓處遂經娘子關、陽泉、平定轉移到昔陽,與八路軍一二九師會合。隨後又殺進皋落,收編臨城、內邱兩縣保全隊和部分國民黨東北軍潰兵,於10月25日成立了冀西遊擊隊。11月上旬,太原、安陽相繼陷落,華北地區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接近尾聲,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揭開了序幕。八路軍開始實行戰略展開,分兵發動民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冀西民訓處和冀西遊擊隊遂配合一二九師騎兵團和先遣支隊進入冀西地區。進行創建冀西抗日根據地的工作。
當時的冀西地區正處在極度混亂之中。在日軍沿平漢線大舉南侵時。各縣縣長及政府官員紛紛南逃,舊政權一夜之間土崩瓦解;沿平漢線南撤的國民黨軍隊,逃避不及者大都進入冀西山區,敗兵如匪,禍害百姓;地方封建勢力則組織民團或會道門武裝,各自割據一方。在混亂中,民團、會道門、潰兵、漢奸橫行鄉里,稱雄稱霸。廣大民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渴望有政府作主,領導抗日,武裝自衛。冀西民訓處進人冀西之後,配合八路軍收服潰兵,爭取民團,鎮壓漢奸,同時,發動民眾,擴大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使冀西的抗日救亡運動很快開展起來。從1937年11月到1938年2月,北起井陘,南至沙河,各縣區抗日政權和抗日民眾團體先後成立(原屬冀西民訓處管轄的正太線以北各縣從1937年10月以後劃歸晉察冀戰略區)。冀西遊擊隊短短的幾個月發展到九個大隊,七百餘人。冀西抗日軍政幹部學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為適應抗日根據地形勢的發展,迅速培訓大批幹部匆匆開辦的。
學校初建時,校址設在內邱摩天嶺西的喬家莊。冀西民訓處主任、冀西遊擊隊司令員楊秀峰任校長,王××主持學校的全部實際工作。軍事教官有劉子鈞以及張蔭梧的河北民軍派來冀西民訓處的高士良和王立勇等。學校成立不久,有的學員還沒有來到,日軍開始了對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九路圍攻”。平漢線日軍分三路向冀西山區進攻:一路經皇寺、西黃村至河岔;一路經石城向獐么;一路經院頭、圍場奔趙莊。由於冀西遊擊隊臨城戰鬥新敗,戰鬥力尚未恢復,軍心不穩,隊伍由趙莊、獐么一帶退至石坡嘴,繼而轉移到雙石鋪。司令部從摩天嶺撤至馬嶺關。敵人又獐么自向西一直攻到九宅會。軍政幹校師生員工也隨同司政機關人員與敵人進行周鏇轉移,首先轉移到邢台縣崇水峪村。該村靠近山西和順境地,得知山西敵人也已出動,又連夜經內研白鹿角川轉移到臨城縣蠍子溝的雙石鋪村。敵人“掃蕩”近十天,為便於轉移,同敵人周鏇,遂將學校解散。學員疏散,有的回原單位,有的分配到冀西遊擊隊宣傳隊,無處可歸的留下一部分。當時,楊秀峰正在遼縣,得知冀西形勢嚴重,便急忙趕回內邱。在內邱唐家村,楊秀峰主持召開了軍政聯席會議,批評了戰前準備不周,戰後慌張逃跑的錯誤行為,對解散軍政幹部一事也進行了批評。
敵人掃蕩過後,冀西抗日軍政幹校又重新建立起來。楊秀峰仍兼任校長,冀西民訓處秘書長吳硯農任副校長,主持學校的全部工作。這對。校址設在白鹿角川末端的唐家村、桃園、天井三村之間的一所古廟裡。西南、東南是兩道對峙的山樑,古廟依山與兩道山樑相望。其座北朝南,五間正殿和兩側各五間廂房,山門兩側又各有兩間耳房。門前和院內有幾株古柏。山門向南約五十米處有一戲樓,座南面北與山門對望,中間的一片空地便是民眾看戲集會的場所。“七七”事變之前,此廟已是三個村莊共有的國小堂,泥神塑像已蕩然無存。軍政幹校校部設在古廟的正殿,既是校長辦公的地方,又是校部幹部的宿舍。西廂房是學員的課室,東廂房一間作為伙房、四間是學員和飲事員的宿舍。還有部分學員住在附近村的民房裡。
軍政幹校第一批學員有七八十人,按軍隊編制編為一個大隊,下設三個中隊,每箇中隊下設三個小隊。紅軍於部于振河任大隊長,邊疆任指導員,軍事教官高士良、王立勇、劉子鈞各兼任中隊長,小隊長從學員中選拔擔任。學員來源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是由冀西遊擊隊介紹來的,大都是參加部隊後新提任的班排級幹部,如於永賢、陳如龍、劉喬、路風林等;二是由冀西各抗日縣政府介紹來的,也都是剛參加地方工作的新幹部,如李慶壽、劉雲五、陳佐剛、和忠等;三是剛由敵占區上山來民訓處參加抗日工作和到冀西遊擊隊來參軍的失學青年,如王多三、蘇仲文、閆廷選等。學員的出身,除個別是農民、舊軍人和職員外,絕大部分是中小學生和一部分初師畢業的國小教員。年齡最小的十五六歲,大的有三十多歲,多數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年。所有學員均具有國小以上文化程度。
學員學習內容主要是政治和軍事兩門課程。政治課講授以下幾個內容:一、抗戰的形勢、任務和策略。先講《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鬥爭》,後講《論持久戰》。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其由來、任務、意義和方法等。三、《反對自由主義》。前兩項內容由冀西民訓處婦女兒童教育部部長孫文淑(楊秀峰夫人)和冀西民圳處組訓部副部長趙德尊等講授,後一項由副校長吳硯農講授,並印發給學員,逐條進行討論。軍事課較政治課所占比重大,約占全部學習時間的三分之二。主要內容有:一、制式教練(佇列及隊形變換等);二、步槍等武器的構造、使用和保養;三、崗哨、坼堠(尖兵);四、游擊戰爭;五、方位判定及距離目測;六、地形地物的識別和利用;七、特殊環境的戰術(如夜戰、巷戰等)軍事課內容大都由軍事教官高士良講授,其中戰術部分由紅軍幹部于振河講授;夜間戰鬥請紅軍幹部劉仲木講授。除政治課、軍事課之外,學員還學習了簡單的日語,以備戰場對日軍士兵喊話用。
在教學方面,採取了課堂學習與演習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除政治課外,課堂講授的時間較短,大都在操場(廟前空地)和野外邊講解邊作示範練習。每講一節。都作一兩次演習,甚至多次演習。講解演習,演習講解,反覆進行,以求學員確實掌握。
學員的學習生活緊張而又艱苦。由於根據地剛剛建立,各種供應相當缺乏。學員們除從家裡穿出的一身棉衣和一雙鞋襪外,別無他物。棉被由學校向周圍村莊的民眾借來一些,兩三人合用一條。學員從山上割來茅草打地鋪,鋪邊擺一行破磚做枕頭。初春夜寒,學員們緊緊擠在一起,互相依偎取暖。一伙食一日三餐是玉米面和小米。校長和學員每人每日都是五分錢菜金,三錢鹽、三錢油、蘿蔔條、乾瓜片是最好的菜。但是,學員們從來沒有一個人叫苦。他們白天參加九個小時的學習和訓練,晚間還不定時演習緊急集合和夜行軍。
學校的學習生活雖然緊張艱苦,文化生活卻非常活躍。課間休息和早晚集體活動時間,就由指導員教唱抗日歌曲,如《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救亡進行曲》、《流亡三部曲入《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和《畢業歌》等。一有空閒,就是一片歌聲。自由活動時間,山坡上、河溝里,歌聲四起。學校的民主氣氛也很濃厚。對一伙食的管理,有學員代表參加組成了經濟委員會,並建立了輪流到伙房值日的制度,負責安排一伙食,結算帳目。不定期地舉行自由講演會,每人都可以自由發表議論。對錯誤的行為,大家進行批評。在第一期學員中。還建立了青年模範團和抗日救國團先進民眾組織。
冀西抗日軍政幹部學校前後共舉辦了兩期。每期二至三個月,均有學員七八十人。學員畢業後,原由地方政府部門來的,大都回到地方工作。由部隊來的和敵占區來的知識青年分配到部隊即冀西遊擊隊。回部隊後、他們大都擔任了政治指導員。
1938年7月,楊秀峰到平漢路東開展工作,和中共冀中區黨委在深縣籌辦河北抗戰學院,並出任院長,吳硯農等人被調去參加籌建工作,冀西抗日軍政幹部學校在第二期結束之後,即於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