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東抗日根據地

冀東抗日根據地

1937年七七事變,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共冀熱邊特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決策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部署,開始在冀東創建抗日根據地,大概分為腰帶山根據地、魯家峪根據地、盤山根據地,到抗戰勝利,大體經歷了創建、堅持和鞏固發展三個階段。

歷史沿革

1937年8月,洛川會議提出紅軍在冀東以霧靈山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根據地。

1938年,由於冀東抗日暴動的成果未能鞏固,創建根據地的任務沒有實現。

1939年10月,建立了冀東第一個抗日民主縣政府——豐灤遷聯合縣政府(豐潤灤縣遷安),同時組成中共豐灤遷聯合縣委員會。

1940年初,著手創建游擊根據地時,情況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冀東軍分區黨分委接受以前只注重地理條件,忽視民眾條件而失敗的經驗教訓,根據變化了的情況,靈活地執行中央指示,重新考慮並踐行冀東遊擊根據地的選址問題。

1939年創建根據地時,首先開闢的並不是長城外的霧靈山區,而是長城裡的腰帶山、魯家峪、盤山地區,而且始終以這三個地區為中心向四外擴展。

實際情況

這是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的決定。選擇根據地應是民眾條件與地理條件並重。從這兩方麵條件來看,口內(長城以內)較口外(長城以外)有利。

因冀東地區既有山地又有平原,冀東黨的基礎及其領導的廣大抗日民眾,主要是在口內之遵化(今遵化市)、遷安(今遷安市)、豐潤(今豐潤區)、灤縣(今灤州市)、玉田(今玉田縣)、薊縣(今薊縣)、平谷(今平谷區)等縣。這裡人口稠密,物產豐富,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覺悟較口外高,相對說日偽的統治較口外薄弱。

所以,根據地的選擇,主要是在口內。口外日偽‘滿’統治則較強,雖有山地的好條件,但已被日偽‘滿’統治了七八年之久,控制極嚴,部隊不易站腳。而人民條件、經濟條件、黨的基礎均不如口內好。況且絕大多數幹部和戰士都是在冀東土生土長的,與人民民眾有血肉聯繫,先在口內建設根據地,可以迅速站住腳,有事半功倍之效。

腰帶山、魯家峪和盤山三個地區都靠近通唐公路北側不遠的淺山區,游擊隊以這些游擊根據地為支撐點,以通唐公路為戰略軸線向四面出擊。向北可跨長城進熱南,向東可渡灤河達灤東,向南向西可下冀東平原,進逼北寧鐵路線,威脅平、津、唐三城市。但由於這三塊游擊根據地靠近日偽軍的重要據點和交通幹線,所以只能臨時安頓些軍械所、衛生所、報社等後方機關,成為部隊暫時休整的隱蔽地。而領導機關則長期隨軍游擊活動,即當時所說“背包里的政府”“馬背上的司令部”。這些游擊根據地,自建立之初便不斷遭日偽軍襲擊,在後來日偽軍多年的“掃蕩”進攻中,又總是受到重點摧毀,所以被迫不斷轉移流動。至於各縣的小片游擊根據地,也是不斷地遷移。在這樣高度流動中建設和堅持多塊、小塊臨時游擊根據地,是冀東地區抗日游擊戰爭的一個突出特點。

腰帶山游擊根據地。腰帶山位於豐潤縣北部,是燕山余脈的主峰,海拔648米,東西橫貫7公里,山體面積24平方公里。山內懸崖峭壁,溝壑縱橫,地形非常險要。山體周圍村莊密集,是豐潤、灤縣、遷安三縣交界處以這座山為中心的游擊區,也是1938年冀東抗日暴動的中心區。四縱和抗聯西撤後,八路軍一支隊和抗聯餘部,始終在這一帶活動,有較好的民眾基礎。

1939年10月,建立了冀東第一個抗日民主縣政府——豐灤遷聯合縣政府(豐潤灤縣遷安),同時組成中共豐灤遷聯合縣委員會。但游擊區仍局限于山區,且沒有較鞏固的游擊根據地。閣老灣會議後,周文彬、丁振軍、劉誠光率部進入該地區,與早在這裡活動的陳群會合,同當地幹部和游擊隊一起,積極出擊作戰,肅清土匪,穩定抗日秩序。

同時,地方黨組織和政權也加強工作,建成了以腰帶山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並大力向四周擴大游擊區。在腰帶山前後,向南、向東、向北發展擴大了3個區,在部分村設立辦事員、村武裝班長,成立青年報國會、婦女救國會等抗日民眾組織。同時派出遊擊隊和地方幹部向唐山、北寧鐵路及其以南地區隱蔽發展,開闢多塊隱蔽游擊區。

魯家峪游擊根據地。遵化縣魯家峪地處豐潤、玉田、遵化三縣交界處,面積15平方公里,共1萬多口人。中心村魯家峪是個很大的山村,有400多戶。這裡山勢複雜,號稱“九溝十八峪”,有許多火石洞可供隱蔽,易守難攻,是開展游擊戰的理想之地。當時魯家峪土匪、日偽軍、漢奸及日本浪人活動猖獗。閣老灣會議後,李運昌、徐志率領開闢該地區的黨政幹部和游擊隊進入魯家峪,從消滅土匪、鋤奸反特、打擊鎮壓反動分子、清除地痞流氓入手,安定社會秩序,得到民眾擁護。繼而通過上層關係,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廣泛宣傳抗日,發動民眾恢復建立黨的組織,組建青年報國會、婦女救國會等民眾團體。領導民眾與當地頑固上層分子、伙會民團首領進行鬥爭,揭露他們借抗日之名,勒索民眾,貪污自肥等罪惡,打擊其反動氣焰。改組政權組織,樹立起抗日民眾的優勢。培養了以武裝班長、區小隊長、婦救會主任、婦女委員等為代表的一支200多人的抗日骨幹力量。在黨組織領導下,家家是哨所,戶戶是堡壘,形成全民總動員進行抗日鬥爭新局面。魯家峪游擊根據地初具規模後,即以此為中心向西、向北發展成兩大片游擊區,使之成為與西部盤山、東部腰帶山兩塊根據地相聯繫的重要樞紐。1940年1月至2月間,相繼建立了遵化縣抗日民主政府和豐(潤)玉(田)遵(化)聯合縣辦事處。遵化縣抗日民主政府轄遵化城西、城南地區,約300多個村莊。豐玉遵聯合縣辦事處,下設3個區,轄遵化縣魯家峪、黨峪以南至豐潤縣城以北及玉田縣城以東一帶地區,約200多個村莊。3月,辦事處改為抗日民主縣政府,同時建立中共豐玉遵聯合縣委員會。

1940年12月,由於腰帶山、魯家峪兩塊游擊根據地不斷向北開闢發展,在沿長城一帶遵化、興隆兩縣間的洪山口,遷安縣三屯營、潵河橋(今屬遷西縣)和灤河北與東五堡一帶地區,建立了遷(安)遵(化)興(隆)聯合縣政府,轄4個區,200多村莊。1941年,冀東軍分區司令部、政治部、衛生部、後勤供給處、救國報社、電台以及修械所、炸藥廠、被服廠等十幾個機關單位相繼遷到魯家峪,這裡一度成為冀東人民抗日鬥爭的政治軍事中心。

在開闢腰帶山、魯家峪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同時,根據閣老灣會議精神,對冀東西部的盤山也進行了開闢。1940年2月,包森、李子光帶領游擊隊和一批地方幹部先後到達盤山,首先整頓在盤山活動的小股游擊隊,加強紀律性,提高戰鬥力。然後全力進行剿匪,穩定盤山一帶的社會秩序,使民眾的抗日熱情高漲起來,隨之著手建立抗日政權和民眾組織。並以其為依託,游擊隊頻頻出擊,在薊縣、平谷、密雲、三河、寶坻等縣,發展擴大了大片游擊區。4月15日,薊(縣)平(谷)密(雲)聯合縣政府和中共薊平密聯合縣委員會成立。

隨著以腰帶山、魯家峪、盤山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的逐步擴大,冀東的游擊區域有了很大發展。到1940年6月初,已開闢出遵化縣城北、遵化縣和薊縣邊界、遷安縣境內灤河北、豐玉遵邊界的魯家峪、豐灤遷邊界腰帶山、薊縣盤山、平谷縣魚子山、興隆縣霧靈山等多塊小塊游擊區。

在冀東初步形成東西兩大塊游擊區。東部,以魯家峪、腰帶山為中心,東起灤河,西至玉田縣城東,長約60公里。南起北寧鐵路,灤縣境,北至興隆縣、承德縣境,長約100餘公里。西部,以盤山為中心東自遵化縣馬蘭峪附近,西至白河東,長約80公里。南起薊縣、三河縣境,北至興隆縣,長約60公里。兩大片游擊區建立了5個抗日縣政權,1600個抗日村政權,人口近百萬。共產黨組織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全區共產黨員發展到1300人。為加強對冀東地區抗日政權領導,1940年7月4日,根據晉察冀邊區政府命令,撤銷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冀東辦事處,建立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第十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冀東專署),焦若愚任專員。

在創建游擊根據地和擴大游擊區過程中,冀東黨政軍民不斷遭到日偽軍瘋狂進攻,鬥爭異常艱苦,許多黨的優秀幹部英勇犧牲。1940年2月間,日偽軍“掃蕩”豐灤遷地區,在遷安縣二撥子(今屬遷西縣)戰鬥中,豐灤遷聯合縣政府第一任縣長蘆啟明犧牲。6月4日,在腰帶山南麓郭莊子戰鬥中,第十三支隊政治部宣傳科長陳荻和供給部長閻錫九犧牲。6月8日,第二任豐灤遷聯合縣政府縣長魏春波在遷安縣王莊子南山戰鬥中犧牲。魏春波是遷安縣西莊村(今屬遷西縣)人,在抗日鬥爭中,他四處奔波,宣傳抗日,組織發動民眾,為抗日大業,全家先後有五位親人在抗日鬥爭中犧牲。後來,冀東軍區為魏春波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敬獻大幅輓聯:“為革命犧牲一切,毀家紓難,死兄死弟死妻死侄,鮮血灑遍燕山麓;與倭寇搏鬥數年,損軀殉國,成仁成義成英成烈,勛獻洋溢灤水濱”,深切悼念這位為抗日獻身的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