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兼嘴垂耳鴉的兩翼呈藍黑的,頷骨和下顎之間的肉墜呈亮橙色,尾羽 末端呈白色,全身羽毛呈黑色。
兼嘴垂耳鴉最大的特點是雌雄個體的喙構造有根本不同,這在已知鳥類中是獨一無二的。雄鳥的喙短(一般約6厘米)而直,而雌鳥的喙長(可達10厘米)而彎,這是很顯著的兩性異形。
兼嘴垂耳鴉的飛行能力較差,主要依賴行走。通常是邊走邊發出尖叫,以確保其他同類夥伴能夠跟上。1909年,一個垂耳鴉研究小組記錄了人類模仿垂耳鴉的叫聲。這種鳥類當地語言的名稱,很可能也源自它的叫聲。
兼嘴垂耳鴉的亞化石標本曾經在紐西蘭北島發現,但是有文字記載的該鳥活體發現,僅有歐洲殖民者記錄的該島以外南部地區的發現,主要集中在里姆塔卡山脈(Tararua and Rimutaka Ranges)。此外,在懷塔克雷山脈(Waitakere Ranges)許多發現該鳥的地區,經常以其名稱命名。
覓食
鳥喙結構的兩性異形使兼嘴垂耳鴉的雌鳥和雄鳥在覓食方式上有根本的不同。雄鳥主要靠它的硬喙啄開樹木的表層木質以取得食物,而雌鳥則是使用長喙觸及到樹木較深的內部以 兼嘴垂耳鴉
獲得食物,如藏在樹木中的蟲蛹等。對雄鳥頭部和頸部的肌肉解剖發現,雄鳥可以將嘴插入腐朽的樹木內,靠張嘴將其裂開。垂耳鴉的主要食物包括,昆蟲及蟲蛹、蜘蛛和小漿果。
兼嘴垂耳鴉為一夫一妻制,一般理解,雌雄個體喙結構的不同可為兩性間相互協作共同覓食帶來很大便利,鳥類研究學家Buller曾將兩隻雌雄兼嘴垂耳鴉捕獲後進行研究,也大致得出了這種結論,以至於後來很多報告都援引觀點,幾乎成定論。但事實上,兼嘴垂耳鴉的覓食行為上,並不存在顯著的異性間的相互協作現象,因為對兩隻個體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進行研究,鳥類間覓食的競爭力將大大降低,其獲得的結果並不準確,而在自然界真實的生存環境中,覓食上的競爭也有利於整個物種獲得更廣闊的覓食空間和更強的生存能力。
棲息地
兼嘴垂耳鴉的亞化石標本曾經在紐西蘭北島發現,但是有文字記載的該鳥活體發現,僅有歐洲殖民者記錄的該島以外南部地區的發現,主要集中在里姆塔卡山脈(Tararua and Rimutaka Ranges)。此外,在懷塔克雷山脈(Waitakere Ranges)許多發現該鳥的地區,經常以其名稱命名。
繁殖
垂耳鴉的繁殖季節為早夏,它們會築建一個茶托形的窩,一般直徑35厘米左右,每次會產下2至4枚三四厘米左右的蛋。
絕滅
兼嘴垂耳鴉標本, 收藏於威斯巴登博物館
包括沃爾特·布勒(Walter Buller)在內的少數幾位自然學家曾提出,這種鳥類在歐洲殖民者到達之前已經滅亡。但多數觀點,包括較為權威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也明確兼嘴垂耳鴉絕滅於1907年
紐西蘭當地土著毛利人的首領喜歡佩戴垂耳鴉帶有白邊的黑色尾翎,用以顯示自己的地位,毛利人也將其視為寶貴的財富。在殖民者進入後,這種羽毛後來成為紐西蘭白人女性象徵社會地位的飾物。因此,垂耳鴉長期受到捕捉。
兼嘴垂耳鴉的逃生能力較差,只要模仿它們的叫聲,將它們吸引至附近,便很容易將其捕獲。1888年,一隻由11名當地毛利人組成的隊伍,曾在瑪納瓦圖峽谷(Manawatu Gorge)和阿基修(Akitio)之間的森林中獲得了646張垂耳鴉的外皮。1892年2月,當地政府下令禁止逮捕垂耳鴉,但是禁令的執行並不認真,大量的垂耳鴉仍繼續遭到捕殺。1901年,英國當時的約克公爵,即後來的喬治五世到訪紐西蘭,在他戴過一件兼嘴垂耳鴉尾翎做成的帽子之後,一時間,整個社會狂熱地推崇兼嘴垂耳鴉的羽毛,甚至一根羽毛曾達到1英鎊的價格。當時的紐西蘭總督蘭夫利伯爵五世Uchter(Uchter Knox, 5th Earl of Ranfurly)曾嘗試針對兼嘴垂耳鴉進行更嚴格的法律保護,但還沒有具體實施,兼嘴垂耳鴉便已經滅絕了。最後一次可信的發現發生在1907年12月28日,此後沒有多久,這個物種就被宣告絕滅。
此後,有熟悉此種鳥的人曾報告1922年12月28日,在紐西蘭惠靈頓約克灣(York bay)伊斯特本小鎮(Eastbourne)後面的高蘭山谷(Gollans valley)中發現過兼嘴垂耳鴉。而此前,也已經有報告顯示該地區曾多次發現此鳥(1912年和1913年有多次報導),這片區域長有大量山毛櫸和羅漢松科的樹木,是兼嘴垂耳鴉理想的生活環境,但遺憾的是,惠靈頓博物館派出自然學家對該地區進行考查,卻未發現任何線索。
世界近代滅絕鳥類
據世界《紅皮書》統計,20世紀有110個種和亞種的哺乳動物以及139種和亞種的鳥類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種鳥、400多種獸、209種兩棲爬行動物和20000多種高等植物瀕於滅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