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軍校尉

典軍校尉

典軍校尉:武官名,掌管近衛禁軍,多由皇帝親信擔任,為西園八校尉之一。

簡介

當中央警衛團里的一個營長

是個禁衛兵團,分為上,中,下,典,護五軍,並由八位將軍統令,~碩任上軍校尉,袁紹任中軍校尉,鮑鴻任下軍校尉,曹操任典軍校尉.其餘助軍左校尉趙融,助軍右校尉馮方,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瓊。

歷史

西園八校尉,是漢靈帝為分外戚大將軍何進兵權,於中平五年八月(188年),在洛陽西園招募壯丁設立的一支軍事組織。

中平五年(188)八月,漢廷在西園成立統帥部,組織起一支新軍。新軍統帥部共設八校尉:上軍校尉宦官蹇碩、中軍校尉袁紹、下軍校尉鮑鴻、典軍校尉曹操、助軍左校尉趙融、助軍右校尉馮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瓊。其中大將軍何進也要聽蹇碩指揮。上軍校尉蹇碩成為全國軍隊的最高統帥。

宦官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一作“佐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馮芳為助軍左右校尉,夏牟、淳于瓊為左右校尉蹇碩擔任元帥,總管各軍,直接受命於皇帝。一時聲勢浩大,連何進亦要受其命令。

189年,靈帝去世,漢少帝即位,何進與袁紹密謀刺殺蹇碩,招董卓入洛陽。後何進亦被宦官刺殺,袁紹接管八校尉,殺盡宦官,但是終不能與董卓兵力抗衡,與曹操等人被迫出逃,西園八校尉至此瓦解。

《三國志》記:中平六年,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叛亂,統兵十餘萬,天下騷動。靈帝徵召曹操為典軍校尉,保護朝廷。不巧靈帝崩,太子即位,太后臨朝當政。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密謀誅殺宦官,報於太后,太后不許。何進便召董卓入京威脅太后,導致何進被殺。董卓到京後立刻廢帝為弘農王,擁立了獻帝,京都大亂。董卓想用曹操,上表要升曹操為驍騎校尉。曹操改名換姓,逃歸故里。路過中牟縣時被亭長抓到縣裡,又被人認出身份,放了他。曹操回到陳留之後,聽說董卓殺了太后及弘農王,便“散家財,合義兵”,要誅殺董卓。

曹操逃歸途中在中牟之事,《魏》、《世語》、《孫盛雜記》都有他殺友族親逃跑的記載,但《世語》也有他被抓到縣裡,被人認出,縣令不想在亂世拘押豪傑,以留後路的記載。《三國演義》還改造了這些記載,寫出一段“寧教天下人負我,休教我負天下人”的著名段落。這就不談了。

這是曹操出道後第一次入宮遭逢的亂事。當王芬在冀州欲圖謀亂之時,曹操就認為凡是不計人心向背,謀亂朝廷的,都沒有好下場。韓遂起事,天下開始大亂。曹操被徵召保衛朝廷,當了京城的典軍校尉。雖然這個軍職是臨時的,有事召之,無事譴之,東漢有這樣的制度,但曹操還是躊躇滿志,要為朝廷盡忠。不料到得京城,事情又惡化了。

大將軍何進作為他的頂頭上司,想趁亂召董卓進京,要挾太后,終於被殺。《魏書》曾記曹操聽說何進要召董卓入京時,認為太監古今皆有,並無不妥,但太寵信了,便會有麻煩。說明他對太后寵信太監是有保留的。這個政治態度與他的養祖父曹騰曾是太監,是中常侍大長秋有關。雖然在政治行為上他對太后有保留,有意見,但對董卓無視太后的正統身份,廢帝為王,擁立獻帝,後來又殺害了太后和弘農王,卻有極大的憤慨,這是犯上作亂啊!東漢早前,中央軍事長官叫太尉,而曹操就是太尉曹嵩之子,曹嵩曾為朝廷付出過一生。曹操作為太尉之子,貴胄血性,對名份僅為并州刺史兼前將軍的逆賊董卓又怎能容忍?董卓雖然當時已經封侯,但前將軍是何等軍職?低於校尉!董卓有什麼資格來表升曹操?

董卓上表要升曹操為驍騎校尉,既是試探太后,要挾太后,確實也想抬舉曹操,利誘這個太尉之子成為自己的鷹犬。這個職位很高,當時大將軍之下,只有5個帶兵的校尉,曹操若是接受了這個職位,可以掌握天下五分之一的軍隊!可是他毅然選擇了逃離京城。回到陳留,他“散家財,合義兵”,聚集了五千人馬,要誅董卓。雖然董卓上表在曹操看來不可能成功,因為太后不會容忍亂臣的逼壓,後來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曹操在此大事大非面前的選擇,也決不是從權。在分析王芬謀亂一節,我曾提到曹操的三個原則:忠君、實力和機變。放棄天下五之一的軍權可能,聚集5千人馬,表面上實力上相差太大。但曹操認為只要把忠君,即人心的向背放在第一位,即使只有5千人馬,也足以號召天下忠君者同行,達成整體上的實力優勢,誅殺叛逆,保全國體。

曹操作為政治家、軍事家,這件事已經充分表現出他的思想、觀念、品格、血性和遠見。曹操的軍事政治生涯,從此便步入了“雄”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