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共和國演講家20世紀80年代,我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有四位演講家紅遍大江南北,他們是曲嘯、李燕傑、彭清一和劉吉。
一、曲嘯“心底無私天地寬”
曲嘯,1932年生,遼寧金縣(今大連市金州區)人,1953年進入東北師範大學教育系學習,1957年畢業前夕被打成“右派”,被分配到遼寧新民縣師範學校任教,1958年被勞動教養,1961年被摘掉“右派”帽子,解除教養後到嫩江草原牧馬,因而在1982年電影《牧馬人》放映之後,被稱為“當代牧馬人”。曲嘯於1965年到遼寧盤錦縣新安農場國小任教,1968年被打成“現行反革命”,被判處有期徒刑20年,1979年被宣布無罪釋放並恢復政治名譽,1981年到遼寧省營口教育學院任教,此後,以《心底無私天地寬》、《人生的價值》、《信念的力量》等數十個專題,在國內外作過2500餘場演講報告,成為當時知名度最高的演講家之一。曲嘯於1982年被評為教授,任營口教育學院副院長,1985年調往北京,任中宣部局級調研員,同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 、“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曲嘯著有《犯罪心理學》等多部著作。1991年,曲嘯在江蘇省南通市演講時,突發大面積腦梗塞,病倒在演講台上,從此半身不遂,失去說話能力。2003年8月6日17時52分,曲嘯在北京逝世。2003年8月8日,《光明日報》發了一條訊息:“我國著名演講家曲嘯教授,因患肺炎搶救無效,於8月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72歲”。
“塑造美的心靈”
李燕傑,1930年10月生,北京人,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現任職於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任中華教育藝術研究會總幹事長。李燕傑的演講主題緊扣時代脈搏,1976年至1980年的演講主題為“粉碎舊的枷鎖”,1981年至1986年演講主題為“塑造美的心靈”1987至1989年演講主題為“發揚拼搏精神”,1990至1992年演講主題為“迎接新時代的挑戰”,1992至1995年演講主題為“投身改革大潮”,1996至1999年演講主題為“做時代弄潮兒”。李燕傑創建了北京自修大學、青年教育藝術研究所、教育藝術雜誌社、中華教育藝術研究會,並創立了教育藝術論及演講美學。李燕傑曾到海內外400多個城市,演講達3500餘場,創造了演講史上的最新記錄。李燕傑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先進教育工作者,有突出貢獻專家,並是靈山杯、鑄魂金杯獲得者,著有《和青年談美》、《塑造美的心靈》、《談美小札》、《談藝小札》、《李燕傑通信集》、《演講美學》、《愛心慧語》、《美的和弦》、《鑄魂藝術・魅力》、《李燕傑演講答問錄300題》、《磁性與魅力》等,主編《德育詞典》、《社會力量辦學大詞典》、《中國當代思想教育藝術精華叢書》、《青年學叢書》、《教育藝術叢書》等。
從舞蹈家到演講家
彭清一,原名叫彭家祥,1931年3月23日生,山西省忻縣(今忻府區)人,1949年畢業於華北大學,歷任中央歌舞團演員、舞蹈隊隊長,文化部舞蹈訓練班主任教員,中國舞協第三、四屆常務理事和第五屆理事,是國家一舞蹈演員、著名的民族民間舞蹈家,。1965年,彭清一加入中國共產黨。彭清一參演的《紅綢舞》、《遊春》、《西藏舞》獲1951年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舞蹈比賽一等獎。他演出近萬場,成功地塑造了近百個藝術形象。彭清一是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中國青年思想教育中心研究報告員、中國演講家與口才協會名譽會長、中國舞蹈家協會表演藝術家書畫社副社長、中國老年書畫社顧問。1985年,彭清一在一次做舞蹈示範動作時左腿骨折,從此投身於演講藝術教育事業,足跡遍布26個省市、自治區,演講3200多場,直接聽眾近300萬,並被183所大專院校聘為兼職教授,30多個大中型企業聘為思想政治教育高級顧問。彭清一於1989年被中宣部、團中央授予全國優秀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1990年獲全國鑄魂金杯獎,1991年獲北京市委舉辦的《靈山杯》演講特別獎。
思想教育幽默智慧
劉吉,1935年10月生於安徽省安慶市,祖籍懷寧縣涼亭鄉戴店,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中共黨員,歷任七屆、八屆、九屆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曾擔任過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人民政府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國家體委副主任、中國科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執行院長、國務院稽查特派員、部長、中國國情調查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演講藝術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中華教育藝術研究會理事長、《中國經濟》編委會主任。劉吉為各界作思想教育藝術報告兩千多場,先後出版《劉吉答學生問》、《對話的藝術》、《時代的思考》、《時代的觀念》、《時代的探索》、《我說體育》和《走出困惑》等書籍20多種,前幾年又出版了《劉吉教育藝術文集》四冊,即《話不在多》、《不要喝彩》、《豁然開朗》和《心靈花雨》,最近出版了《話說“三個代表”》、《話說“以德治國”》、《話說“理論創新”》叢書。劉吉“言約旨遠、思想深邃、鋒芒犀利、幽默智慧”的對話,在80年代聞名遐邇。
“蛇口風波”中的思想交鋒
1988年1月13日晚,聽慣了熱烈掌聲的中宣部局級調研員曲嘯,北京師範學院德育教授李燕傑,中央歌舞團前舞蹈演員彭清一等,以中國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報告員的身份到深圳蛇口招商大廈9層的一間普通會議室與當地70名青年座談,共青團蛇口區委副書記謝鴻主持座談會。
會上,一位青年站起來問:“在內地,人們對深圳到底是什麼印象?”
曲嘯回答說:“印象是模糊的,因為並不了解這裡”,“內地青年有很多人嚮往特區,但是這些想來的人中間有兩種:創業者,淘金者。在個別人的思想里,想到這裡乾什麼呢?淘金,掙錢,玩。真想到這裡來創業的,是大多數,有沒有淘金者?有……”
一個青年立刻問:“你說來深圳的人有創業者,也有淘金者,請解釋什麼叫淘金者?”
曲嘯答:“我說的淘金者不是為深圳特區的發展來創業,來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而是看上了這樣一個經濟非常活躍、利潤很高的地方,為了個人利益到這裡來,圖這裡生活好、工資收入高。如果錢少了,生活又艱苦,就不肯來。我把這類人當作淘金者,特區不歡迎這樣的淘金者。”
有人站起來說:“淘金者來蛇口的直接動機是賺錢,客觀上也為蛇口建設出了力。這樣的淘金者有什麼不好?”
曲嘯答:“目前有一部分青年特彆強調個人的價值,但是個人的價值應該在群體中去體現。青年人應該考慮到祖國的命運,而且應把這個放在第一位。到蛇口,到底是為了享受還是為了創業?為了創業而來,我認為是真正好樣的,如果為了享樂而來的話,那是很危險的。”
一位青年說:“情況往往是:創業和淘金,為自己打算和為社會考慮,這些東西在人身上是交織在一起的,說不清楚。有的人他自己也弄不清楚自己,但他還要說,他覺得自己好像挺清楚似的……”
曲嘯打斷了這位青年:“你認為你現在做的一切和你個人的價值都只屬於你個人的嗎?”
青年說:“當然。”
曲嘯問:“那你現在為什麼做工作?”
青年答:“首先是為生存我得幹活,就是這樣。”
接著,座談會又圍繞如何表達對祖國的愛而展開爭辯。
一位青年:“三位老師的思想在蛇口沒有市場。蛇口很多青年在獨資公司,利益不一樣。我對你們說這些話不怕,香港老闆不會炒我的魷魚,在內地就不敢了,不敢暢所欲言。”
曲嘯問:“你說我們的思想在深圳沒有市場,你說我們是什麼思想?”
青年說:“我想你們是希望蛇口青年帶著對國家的愛、為蛇口創業的思想來乾,並為這個感到驕傲,這不符合這裡的實際。”
曲嘯說:“我們希望青年對祖國有深厚的愛,你能聲明你對祖國沒有愛嗎?”
青年說:“我認為這個愛不應當講虛的、假的、空頭的。老實說,蛇口青年都知道,你們是空頭的。我們講實際,我們用自己的勞動表達對祖國的愛……蛇口青年掙了錢,他也創造價值……他大可不必想著我現在是為了國家,為了什麼什麼……”“無私奉獻、大公無私是陳腐說教,我們這兒不聽這套。老實講,山高皇帝遠,罵你們幾句也不影響我,老闆照樣給錢。”
彭清一說:“這位同志,明天我要在深圳宣傳部組織的大會上發表演講,你的觀點和想法我能不能在會上談?你怎么稱呼?”
這位青年猶豫了一下,遞給了彭清一一張名片,彭清一也遞給他一張名片。
在談到國家經濟情況時,曲嘯說:“看到街上跑的儘是外國汽車,我心裡很難過,感到我國科學技術與生產能力同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希望大家努力學習,把我國經濟搞上去,這是歷史賦予你們的重任。”
一位青年說:“你難過什麼呢?自己沒有本事造不出汽車,買外國的有什麼不好?”
座談會後的第三天,一份以北京師範學院青年教育研究所的名義起草的題為《“蛇口座談會”始末》的材料從深圳分送給中央和有關單位的領導。那個青年的名字也上了材料。
1988年2月1日,蛇口通訊報在頭版發表訊息:《蛇口青年與曲嘯李燕傑坦率對話――青年教育家遇到青年人挑戰》。1988年2月12日,羊城晚報刊登了該報深圳記者站站長鄒啟明寫的千字通訊《“熱門話題”和它的餘波――記蛇口青年的一次座談》。從3月28日到4月25日,蛇口通訊報連續發表三篇文章:《蛇口:陳腐說教與現代意識的一次激烈交鋒》、《蛇口青年與曲嘯等同志還有哪些分歧?》、《“神的文化”是對人的全面窒息》。從6月中旬開始,天津青年報、《新觀察》雜誌、現代人報、中國青年報等,紛紛發表與“蛇口風波”相關的報導或評論。
1988年8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記者曾憲斌的7000字長文《“蛇口風波”答問錄》,“蛇口風波”真正成為轟動全國的大事件。該文發表了各方一共13人評述“蛇口風波”的言論,其中,時任蛇口招商局董事長袁庚的發言是這樣的:“我們不歡迎教師爺式的空洞說教,聽不得不同意見,甚至要問你是哪個單位的?叫什麼名字?這種作風連我這個老頭子都不能容忍。我非常讚賞這句話‘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表不同意見的權利。’所以,對那位被追問姓名並上了什麼材料的青年人,我們一定要加以保護。即使他的發言有什麼不妥也不允許在蛇口發生以言治罪的事情。”
從1988年8月8日到9月14日,人民日報收到1531篇來信、來稿,其中有266件傾向或贊同曲嘯等人的觀點。9月12日,人民日報《關於“蛇口風波”的議論》專欄刊登了李燕傑、曲嘯、彭清一寫的《我們到底講了些什麼?》表達了他們的觀點。兩天后,“議論”結束。
2008年9月15日,在南方都市報刊登的改革開放30周年風雲人物評選的100名候選人中,“蛇口青年”排名第86位,其入選理由是:他們參加的那次座談會所引發的大討論“如一聲思想驚雷震撼了神州大地”。(本文資料多來源於網路)。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覺得曲嘯一方和深圳青年一方的思想觀點都沒有錯,問題就出在雙方沒有互相包容、互相理解。無私奉獻的人是值得尊敬的,而在不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為自己奮鬥也應該鼓勵。總而言之,只要不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合法利益,就應該允許思想多元化,任何一方都不應該把自己的思想觀點強加於人。時至今日,有些人看到別人的觀點與自己不一致就生氣、罵人或者貶斥甚至上綱上線,必欲置對方於死地,不應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