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穀部

六穀部,主要由吐蕃人組成的部落群,又稱“六穀蕃眾”或“六穀蕃部”,842年吐蕃瓦解後在河西涼州(西涼府,今甘肅武威)逐漸形成,是五代十國和宋朝初年河西吐蕃的主要活動勢力。六穀部是涼州附近以陽妃谷為主的六個山谷聚落,因此而得名。

六穀部

背景(吐蕃王朝的瓦解)

842年,吐蕃贊普朗達瑪給僧人殺死,兩位王子為爭奪王位而大戰,各地軍政長官也各自自立。到了60年代時,為吐蕃長期占據的隴右河西以及吐蕃本部腹心都發生了大規模的奴隸平民起義,政權被推翻瓦解,甚至歷代贊普的陵寢都被挖掘破壞,而吐蕃王室後裔後來向西逃亡到今日阿里地區建立了數個小政權,較知名的有古格王朝等。由於起義者本身魚龍混雜,且派系眾多,並未能形成統一和團結的力量,起義高潮過後,原吐蕃帝國轄域為各地的豪強割據,甚至有數百家之多。這種四分五裂的局面持續了近四百年,一直到13世紀初才得以緩慢改變,而不久之後,崛起蒙古人開始了擴張歷史。吐蕃本部的奴隸起義軍號稱“邦金洛”,靠近漢族政權統治區的甘肅、青海、四川一帶的起義軍則自稱“溫末”或者“渾末”,《新唐書》稱之為吐蕃“奴部”,他們的主要活動區域在居甘、肅、瓜、沙、河、渭、岷、廓、疊、宕(等州)間,這些溫末後來主要分為兩支,一支被劍南節度使高駢招募,首領魯褥月率所部進駐大渡河流域,協防南詔,另一支則遷徙到以涼州為主的河西各州。沙州敦煌歸義軍起義首領張議潮曾給朝廷上奏說:“溫末百姓本是河西隴右陷沒子將(孫),國家棄擲不收,變成部落。”而且早前隴右河西是唐朝與吐蕃的邊界,吐蕃駐紮了許多吐蕃人軍隊,再加上這些業已吐蕃化的平民,導致黃河以西的吐蕃勢力十分可觀。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溫末派人到後梁進貢,其首領杜論悉加、杜論心被封為左領軍衛將軍同正,蘇論乞祿為右領軍衛將軍同正,之後因為分裂成許多部族聚落,溫末之名遂不見記載。
編輯本段

五代時期

五代時期,涼州地區主要由張議潮收復河西後,朝廷所派駐的2500軍隊的後裔控制者,當時自稱涼州(或西涼府)留後,五代之際向朝廷請奏不斷,朝廷則授予河西節度使的稱號。終五代之際,涼州城以及城外若干里均是漢人軍戶屯墾區,之外則是各異族雜居。當地軍戶留後上奏時自述僅有漢人數百戶,漢人少而異族多,控制權慢慢轉移到當地部落豪族手裡。後漢隱帝時,首次由土豪折逋嘉施擔任節度使。折捕嘉施雖然曾向朝廷請命派遣官員節度,但僅僅維持一年有餘而不得不逃奔,之後不再向朝廷奏請。
編輯本段

宋朝時期

宋朝建國後,涼州吐蕃(河西吐蕃)逐漸形成了以陽妃谷為主的六個山谷的蕃部,後來稱為六穀部。六穀部首領經歷出自折逋氏的折逋葛支、折逋阿喻丹、折逋喻龍波、折逋游龍缽等人後,潘羅支被推舉為六穀部大首領,而宋朝則於鹹平四年(1001年)授予其為“朔方節度”、“涼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宋景德元年(1004年),党項首領李繼遷攻擊涼州,潘羅支集結六穀部及鄰近的龍族反擊,並且殺死了李繼遷。不久後潘羅支也被殺,由他的弟弟廝鐸督繼任為六穀部大首領。
編輯本段

最後覆滅

宋景德元年(1004年)一月,党項首領李繼遷被潘羅支詐降殺死,其子李德明即位,六月,李德明發兵攻打涼州,殺死潘羅支報仇。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以及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李德明兩次派兵進攻涼州,均未能得手。公元1016年,本為六穀部友軍的甘州回鶻突然殺入涼州,打散了六穀部勢力。宋明道元年(1032年)九月,李德明命兒子李元昊率軍征討,終於打敗回鶻,把涼州納入西夏版圖。在此之前,李元昊於宋天聖六年(1028年)還奪取了回鶻所據的重鎮甘州(今甘肅張掖)和瓜州(今甘肅安西)。幾度失敗的六穀部餘部紛紛逃亡到青海境內的湟水流域,依附新起的唃廝囉政權
編輯本段

宋蕃關係

五代宋初,以定難軍為首的党項逐漸顯露獨立傾向,威脅陝西腹心,處於党項背後的六穀部因此而發揮出重要的戰略軍事意義,宋朝為此破例賜予大量弓箭和兵器,加強六穀部的力量以牽制党項的活動。當六穀部爆發瘟疫時,宋朝也曾贈送名貴藥材等76種。涼州產良馬,是宋朝軍馬的重要供給地,六穀部向宋朝或朝貢或販賣戰馬,每次達數千匹之多,而宋朝則以彩繒和茶葉交換。
編輯本段

歷代首領

折逋葛支折逋阿喻丹折逋喻龍波折逋游龍缽潘羅支廝鐸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