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畈

六家畈

在六家畈之西、瀕臨巢湖處還有一古塔,名曰振湖塔。 北邊竹林中,有一排房,是吳伯華讀書迎宴會友之處。 塔的六角均系銅鈴,風吹鈴動,叮噹有聲,妙不可言。

六家畈民宅六家畈民宅
何為六家畈?據吳氏宗譜記載,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吳氏一世祖吳宛廷夫婦自徽州婺源遷到茶壺山東。二世祖吳再三生六子遷到此處從事農耕。因人丁興旺,蔚然成村,故名六家畈。八百多年來,吳姓聚族而居,商修事業、農耕先疇,竟發展成為合肥東鄉聞名遐邇的名門望族。四世祖吳楨、吳良為明朝靖海侯、江陰侯。五世祖吳鎰為監察御史,繼後巍科顯宦不斷。因而有大量的明清建築的古民居。

地理位置

六家畈鎮位於合肥東南,北距肥東縣城店埠鎮25公里,是巢湖之濱的古村鎮。湖邊矗立著一座古塔,與湖中姥山尖上的寶塔相映,呈現一派古色古香的氣象。
鎮東南有青陽、白馬、茶壺、四頂褚峰環抱,風光宜人。鎮四周皆岡巒,中間漸低,自熱形成小盆地。有人說,六家畈藏風聚氣,人財兩旺,自是迷信之談,但也道出了六家畈的地勢特點。

人文歷史

古色古香六家畈古色古香六家畈
六家畈居民中以吳姓居多。村中人才輩出,如淮軍將領、北洋軍閥時期的海軍次長、代理總長國民黨少將等等。他們大多官高位顯,在家鄉大興土木,蓋房置地,使得六家畈空前繁榮。 
六家畈古民居豪宅共有六大片。有房屋13幢、33路,計205間正屋、111間廂房及5條走巷;花園兩處;公、私詞堂各1處;望湖樓一座。這些房屋均屬徽派建築,磚木結構,磚雕木雕精細,青磚灰瓦,齊山飛檐,每棟房屋兩邊設有風火牆,建工考究。六家畈的古民居,因50年代初的康復醫院的進駐、後駐軍、大躍進及"文革"中掃"四舊"被拆、被改建,已面目全非,有的僅剩房屋輪廊,有的成了僅剩兩棵名貴樹種的空院,有的因無人看管而自然倒塌等等。到目前為止仍有古建築形象,尚可通過整修恢復原貌的有3片,共8幢21路95間正屋、55間廂屋。 
在六家畈之西、瀕臨巢湖處還有一古塔,名曰振湖塔。此塔為六家畈吳氏宗族之風水寶塔。塔顯六棱形,高十二丈,七層,建於清光緒十八年。其塔最上層頂端繪有仙鶴,凌空欲飛,蒼勁有姿、塔之每層周角上均系有銅鈴,每當風吹鈴動,叮噹作響,頗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登塔遠眺,更是測覽巢湖風光之佳處。此塔也是合肥地區保存尚好的唯一的一座古塔。此塔也因年久失修,有些傾斜和損壞。欣喜的是,為配合巢湖沿岸旅遊資源開發,把它開闢成一個旅遊景點,該塔的現狀已引起合肥市、肥東縣及湖濱鄉等各級領導的重視,於1996年撥專款予以維修,並準備建設配套景點,現正在維修中。高級將領人才輩出

追溯到清朝末年,六家畈有一批人,追隨李鴻章當了淮軍,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而升官發財,返鄉後他們大興土木,建起了一座座深宅大院。自近代以來,這裡人才輩出,不僅走出了上百名淮軍將領,國民革命時期,又有幾十位國民黨高級將領出自這裡。
這裡有李鴻章淮軍悍將吳伯華,有民國陸軍、海軍司令羅開榜、吳佩之,有革命烈士蔡永祥。曾經在吳氏宗祠里,還懸有吳桐仁、吳中英、吳佩之三位中將的金字直匾,廳的兩邊還掛有民初大總統黎元洪、馮國璋等人頒送的匾額。
到了解放後,不少六家畈籍國民黨高官及家屬避走台灣,也有不少人遷居香港、澳門等地,六家畈成了安徽省最大的僑鄉。據相關數據顯示,六家畈籍的華人華僑有2003人,分布在美國、英國等17個國家或地區。
因為解放後這裡的大地主大多跑到台灣,甚至海外,所以留下了很多無人居住的大宅院,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短時間內很難在一個地方建設一個大型醫院,有關負責人就看中了六家畈無人居住的地主莊園。吳懷信說:“當時從朝鮮戰場下來負傷的軍人們,就坐著火車一直到撮鎮,再被送到這裡治療。”

旅遊信息

龐大的古民居建築群

六家畈古名居豪宅共有6大片。又房屋13幢33路,正房客廳505間,廂房205間,5條走巷。又吳姓公、私祠堂各一處,望湖樓一座、大宅院50餘處。這些房屋均屬徽派建築,磚雕木雕精細,青磚灰瓦,齊山飛檐。每棟房屋兩邊封火高牆,建工考究。

六家畈民宅六家畈民宅
明萬曆甲午年(1594年),吳姓在六家畈老街北頭西側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吳氏宗祠。民間有“六家畈祠堂一枝花”之說。祠為三進,每進五間,磚瓦結構,大門樓為宮殿式建築,又濃厚的民族色彩。門前有石鼓、旗桿,是吳氏出過舉人、進士的標誌。黑漆大門紅膛黑字對聯是:“渤海家聲遠,興隆世澤長”。
祠堂大廳內掛有吳鎰的畫像,紅袍皂靴,氣象威嚴。廳內還懸有清末明初的歷史名人吳桐仁、吳中英、吳佩之三位中將的金字直匾各一塊。廳的兩邊還懸有民初大總統黎元洪、馮國璋等人頒送的匾額。
廳前院內向西有一角門,通往清廷淮軍統領吳伯華的專祠,祠內掛吳伯華的畫像,上方有一塊金底黑字慈谿太后題頒的“壽”字橫匾,兩邊還有李鴻章、李翰章題的匾額。廳前院內有一長方形花台,植牡丹、芍藥各一株,院南為花廳,門上題有“挹翠”二字。
清末六家畈又一批人,追隨李鴻章當了淮軍,因鎮壓太平軍天國有功,從而升官發財。他們返鄉後大興土木,建起了一座座富麗堂皇的深宅大院。
最先回鄉的是華自營統領吳伯華。她侵吞了太平天國八大王的大量財物和文物字畫,於同治七年返鄉,購置萬畝土地,在六家畈杏樹塘北岸,選一處地勢衍曠、水木明瑟之地,營造四所坐北朝南精美豪華的磚瓦結構大宅第。每處五間六進,沒進之間都有東西廂房各兩間,共260餘間。
吳伯華現尚有房屋50餘間。1997年秋,後房主吳中流的女兒、美國紐約著名社會活動家吳世珊回鄉探親,將此宅全部捐獻六家畈鎮“養正國小”,作幼稚園和教師宿舍。
吳伯華二弟吳毓蘭,因親俘捻軍尊王賴文光有功,官至天津布政使,一品封典。他返鄉購田萬畝,從六家畈到巢縣城百里不用走人家田地。他在六家畈大興土木,建六處住宅,共240間。現有2處保存完好。一處在馬槽巷,一處在老街北頭。
六家畈古民居豪宅六家畈古民居豪宅
馬槽巷大宅兩邊各五間六進到後,第三進為二層小姐繡樓,雕樑畫棟,木梯木欄,推窗亮閣。兩邊是風火高牆。老街北頭大宅四進到後,大門前豎有高大的照壁。堂屋懸有慈禧親書“壽”字。還有李鴻章寫的“春暉永報”,李瀚章寫的“椿萱永壽”匾額。
淮軍名將吳育仁,少小家貧,以織布為生。後隨叔父吳伯華入淮軍,因功成將。伯華回鄉後,育仁統領所部,將“華”字營改名“仁”字營。官至總兵加提督銜,晉授建威將軍,正一品,是六家畈最大的官。中日甲午戰爭後,育仁回鄉,廣置田產,在大官份建四進六間深宅大院。
現最完整的要算大官份西頭的一處,房子在六家畈最高、最好,五間六進到後。大門外又石鼓一對。大門高丈二、寬八尺。每進正中為廳堂,東西有迴廊包廂。二進大廳的大梁為獨龍過江,屬建築之奇。三進大廳的樑柱均為精工雕刻的楠木,當年正廳掛有慈禧太后親筆“福”字,還有鄭板橋的竹子,李鴻章的對聯。紅木家具,富麗堂皇。
房子東面是吳謙貞德住宅。吳謙貞官至總兵,從一品。後興建住宅一座,五間五進到後。門上油漆斑駁,隱約可見門楹“詩書執禮 孝弟力田”。當年吳謙貞常在此讀書、養花,頗有“解甲歸田去,入山種翠薇”之雅趣。
現在湖濱路和養正路的十字街頭,坐北朝南的湖濱醫院,原是安徽省軍政司中將司長吳中英的住宅。
住宅高大典雅,一進五間,四進到後,頭進大門高丈余。上懸“裕後堂”橫匾,門兩邊有對曰:“數世無賭博之風,合家永葆此傳統”。三進與四進之間是個大院,院中間有兩棵白玉蘭樹,樹齡百餘年,株乾高大、挺拔,枝葉茂盛,每屆花期,幽香遠溢,沁人心脾,洵屬珍品。吳家花園

六家畈有兩處名花園。
鎮東有一座大花園,占地30畝,系吳中英民國初年所建,供其母晚年頤養,故名“頤園”。園內奇花異木近千種。
特別值得稱道的首推從海外購進的丹桂,花瓣分單、重兩種,顏呈五色,絢麗奪目,異香芬馥。還有一棵株乾較大的含羞樹,花期長達三個月,盛開於春末夏初,花色淡紅而微紫。當人們為伊吸引走進欣賞時,枝葉自然低垂,花亦頓時萎縮,宛如少女含羞,脈脈有情;當人們離開之後,花枝卻又翩翩起舞,與蜂蝶相戲。
園中亦有假山、池沼、小溪流水潺潺,頗具自然之美。假山上有茅亭,可供遊客小憩。另有石制地球儀,系吳光傑留德回國後所置,點綴其間。上刻吳氏自撰的小文,闡明地球儀的緣起和作用,宣傳科學知識。
園的中央花木掩映處,有西式小洋房五間,門楣上懸一木質橫匾,上書“習勤館”,有吳氏作的小跋,鏤刻其上,意在教育後人勤奮學習,努力上進。
吳伯華在杏樹塘東北興建一處花園:“也是園”,園占地十餘畝,疊石為山,捎溝為池,花竹扶疏,嘉樹延蔭,精緻別雅。最有特色的是一棵含笑花,有碗口粗,花開香無比,花後留其香。
園東北角有一座三層“望湖樓”,登樓可西眺巢湖。二樓南山牆上嵌一塊青石浮雕,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竹石圖”。圖上題詩云:
杜鵑得酒芒角出,
肝肺槎椏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留,
寫與群家雪色壁。
北邊竹林中,有一排房,是吳伯華讀書迎宴會友之處。吳氏著有《也是園詩文集》。當時吳伯華出了一句上聯“也是園花園是也”的回文對,對上有賞,但一時無人能對。

振湖古塔

出馬槽巷西行,沿溪河岸小丘蜿蜒,直至巢湖,酷似游龍下海。光緒年間,吳姓集資在此建立一座振湖塔。塔七層,高十二丈,在水邊平野上高高矗立,撐天柱似地顯得雄渾壯麗。塔身為六面形密瞻式磚石結構,門楣與塔內均嵌有鐵浮雕佛像。塔內有螺旋式階梯,緣梯而上可登塔頂,俯看四周,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塔的大門兩側鐫長聯一副,乃吳伯華長子吳兆楣所題,聯曰:
一柱挺崢嶸 結構增輝 所期真宰膺靈 古往今來鍾正氣
八維扶磊呵 闞既庶 溯自前人相宅 湖山俯仰動遐思
頗啟人思古幽情。
塔上有十二處石刻題詞,其中十處系吳姓人士所題。塔的最上層的頂端,繪一仙鶴,凌空欲飛,蒼勁有姿。
塔的六角均系銅鈴,風吹鈴動,叮噹有聲,妙不可言。但因年久失修,塔身及塔頂多處損壞,經市、縣兩級撥款維修一新。振湖塔現已被列入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茶壺山下的紀念碑
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碑
如今合肥的年輕人中流行起從合肥徒步去巢湖忠廟的一陣風潮,這三四十公里的路程中,會走過許多在家裡想像不到的風景。很多徒步歸來的人都會發一張照片,畫面上是背靠山立在路邊的一座烈士紀念碑。正如它碑文上記著的很多無名烈士一樣,默默無聞於茶壺山下。從紀念碑再往前走,不到十里便是巢湖之濱。
這座碑紀念的人物是一些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中負了傷的軍人,他們下了戰場後在這裡治療,不幸犧牲成為烈士。墓碑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碑文上寫道: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英勇戰鬥,光榮負傷,後經康復醫院治療無效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碑上詳細記錄了40名烈士的姓名、籍貫以及10多位無名烈士籍貫分布情況。

安徽省第一僑鄉

百年僑鄉出千位豪傑

提起安徽,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六家畈“僑鄉”。位於安徽合肥市肥東縣最南端、巢湖北岸的六家畈鎮,居民中以吳姓居多,素有文化之鄉、魚米之鄉的美譽。
這個鎮原有古民居800多間。由於年深日久、風雨剝蝕等多種原因,現尚存明末清初時期建築的古民居100多間,其中保存較完好的有兩處,均坐落在六家畈街市上。古鎮保留著合肥市最後一片能夠反映合肥古建築的民居。
據史料記載,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吳氏一世祖吳宛廷夫婦自徽州婺源遷到茶壺山東。二世祖吳再三生6子遷到此處從事農耕,因人丁興旺,蔚然成村,故名六家畈。
800多年來,吳姓聚族而居,商修事業、農耕先疇,竟發展成為合肥東鄉聞名遐邇的名門望族,四世祖吳楨、吳良為明朝靖海侯、江陰侯,五世祖吳鎰為監察御史,繼後巍科顯宦不斷。
據介紹,六家畈一帶自明代以來名人輩出。近代以來有李鴻章淮軍悍將吳伯華,有民國陸軍、海軍司令羅開榜、吳佩之等,有革命烈士蔡永祥。六家畈有僑胞2003人,分布在美國、英國、新加坡等17個國家,如今在國際上頗有影響的有美籍華人、著名社會活動家、美國《婦女心聲》雜誌主編吳世珊博士,美籍華人、世界一流的畜牧獸醫專家吳思孝博士,美籍華人、美國總統獎獲得者劉軍博士等。另外,還有港、澳、台胞數千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