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1).謂六分之一。
(2).謂六分長,一寸的十分之六。
(3).謂十分之六。
(4).謂分為六等份。
出處
1.《周禮·考工記·匠人》:“囷窌倉城,逆牆六分。” 鄭玄 註:“逆,猶卻也。築此四者,六分其高,卻一分為閷。” 賈公彥 疏:“卻牆六分者,六分其高,去一以為閷,假令高丈二尺,下厚四尺,則於上去二尺為閷。”
2.《漢書·律曆志上》:“用竹為引,高一分,廣六分,長十丈,其方法矩,高廣之數,陰陽之象也。”
3.《晉書·傅玄傳》:“又舊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與官中分,施行來久,眾心安之。”
4. 唐 陸龜蒙 《正月十五惜春寄襲美》詩:“六分春色一分休,滿眼東波儘是愁。”
典籍相關
《六分》
《六分》是中國古代治國著作《黃帝四經》第一部《經法》篇里記載的一篇文章。
《黃帝四經》包含四部經典:《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
《黃帝四經》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初付於帛書老子乙本前,當時稱《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後經專家鑑定,認為此書是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漢書.藝文志》曾經著錄此書,但漢以後就失傳了,學者根據書的內容、文字、篇章數目等研究,認為此書成書時期當晚於《老子》,早於《管子》、《孟子》、《莊子》。它體現了道家學說由老子一派變成黃老學派的轉變,對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黃帝四經》於經學研究有極重要的地位。
原文
觀國者觀主,觀家觀父。能為國則能為主,能為家則能為父。凡觀國,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雖強大不王。其□謀臣在外立(位)者,其國不安,其主不?(御)則社稷殘。其主失立(位)則國無本,臣不失處則下有根,(國)憂而存。主失立(位)則國芒(荒),臣失處則令不行,此之胃(謂)?國。主兩則其失明,男女掙(爭)威,國有亂兵,此胃(謂)亡國。適(嫡)子父,命曰上日費。群臣離志,大臣主,命曰雍(壅)塞;在強國削,在中國破,在小國亡。謀臣(在)外立(位)者,命曰逆成,國將不寧;在強國危,在中國削,在小國破。主失立(位),臣不失處,命曰外根,將與禍冷藺(鄰);在強國憂,在中國危,在小國削。主失立(位),臣失處,命曰無本,上下無根,國將大損;在強國破,在中國亡,在小國滅。主暴臣亂,命曰大芒(荒),外戎內戎,天將降央(殃);國無小大,又(有)者滅亡。主兩,男女分威,命曰大麋(迷),國中有師;在強國破,在中國亡,在小國滅。凡觀國,有大<六>順:主不失其立(位),則國□□。(臣)失其處,則下無根,國憂而存。主蕙臣忠者,其國安。主主臣臣,上下不?者,其國強。主執度,臣循理者,其國?(霸)昌。主得□臣輻屬者,王。六順六逆□存亡□□之分也。主上者執六分以生殺,以賞□,以必伐(罰)。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參之與天地,而兼復(覆)載而無私也,故王天下。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又(有)地焉。參(三)者參用之,□□而有天下矣。為人主,南面而立。臣肅敬,不敢敝(蔽)其主。下比順,不敢敝(蔽)其上。萬民和輯,而樂為其主上用,地廣人眾兵強,天下無適(敵)。文德廄(究)於輕細□刃於□□,王之本也。然而不知王述(術),不王天下。知王(術)者,驅騁馳獵而不禽芒。飲食喜樂而不面(湎)康,玩好?好則惑心,俱與天下用兵,費少而□功。□□□□□□□□□□則國富而□□□□□□□其□(不)知王述(術)者,驅騁馳獵則禽芒(荒),飲食喜樂則面康,玩好?好則惑心;俱與天下用兵,費多而無功,單(戰)勝而令不□□□失□□□□□□□□空□與天□□則國貧而民芒(荒)。□聖之人弗留,天下弗與。如此而有(又)不能重士而師有道,則國人之國已(矣)。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獨知□□□□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天下者,輕縣國而重士,故國重而安身;賤財而貴有知(智),故功得而財生,賤身而貴有道,故身貴而令行。□□天下□天下則之。?(霸)主積甲士而正(征)不備(服),誅禁當罪而不私其利。故令行天下而莫敢不聽。此自以下,兵單(戰)力掙(爭),危亡無日,而莫知其所從來。夫言?(霸)王,其□□□唯王者,能兼復(覆)載天下物曲成焉。
譯文
考察一個國如何關鍵在君,考察一家如何關鍵在父。能治理一國政事的堪任其君,能主持一家事務的堪當其父。在考察一個國家的時候,有六種悖逆的現象需要注意:第一是為太子具有了君父的權威。第二是作為大臣的具有了君主的權威,這樣的國家雖然強大也不能稱王天下。第三是謀臣有外志而不能盡忠於本國,這樣國家就不會安定,君主意識不到這一點,國家就會受到損害。第四是君主失位不能行使權力,國家便失去了依託,而大臣此時如能堅守崗位,克盡職守,國還有生存的基礎,雖有憂患尚可保存;君主失位已經使得政事荒廢不治,此時大臣再不能克盡職守,則政令不能下達,這便稱作“頹國”。第五是君主暴戾無道,賞罰生殺失去準度,臣下貴賤位次混亂,賢與不賢的人並立無別,這便稱作“危國”。第六是君主、后妃同時掌政,政令歧出,令人迷惑無所適從,加之王、妃爭權,勢必導致國家內戰,這便稱作“亡國”。
太子具有了君父的權威,這就稱作逆上,會使群臣不能與君主一心一德。大臣具有了君主的權威,這就稱作大臣遮蔽了君主的威望,上述兩種情況,發生在大國會使大國削弱,發生在中等國家會使中等國家破敗,發生在小國會使小國滅亡。謀臣有外心兼為他國設謀,這是違反常規的,國家將不安寧。此種情況發生在大國會使大國面臨危險,發生在中等國家會使其削弱,發生在小國會使其破敗。君主失去王位,大臣還能盡職,這就稱作君主尚有依託,但已接近禍患了,此種情形,發生在大國是令人擔憂的,發生在中等國家是很危險的,發生在小國會使其削弱。如果君主失位,而且大臣失職,那么國家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根基一失,國家也就將受到絕大的損害了。此種情形,發生在大國會使其破敗,發生在中等國家會使其衰亡,發生在小國會使其覆滅。君主行為暴戾,臣下位次混亂,這就稱為萬事荒廢不可救藥,外患內亂必接踵而至,違背天理天必降災,這種情況,無論發生在什麼國家都會滅亡。君主、后妃分爭權力,導致國家出現二主,這就使國人迷惑無所適從,國家因此會有兵亂,這種情形,發生在強國會使其破敗,發生在中等國家會使其衰亡,發生在小國會使其覆滅。
考察一個國家,有六種順當的現象,這就是:君主不失其位,國家便具備了存在的根基;而如果大臣不能盡職,這就使君主失去了依託,這樣的話,國家還可以在憂患中繼續生存。君主慈惠愛下,大臣忠心事上,則國家安定。君主大臣名副其實,不相僭越,君上臣下一心一德,則國家強盛。君主理政秉法執度,大臣行事遵循事理,則國家昌盛稱霸天下。君主居得其位,大臣團結在君主周圍,這樣便可稱王天下。
六順與六逆是決定國家存亡興壞的分界,君主掌握判斷六順、六逆的標準,並以此來施行生殺、賞罰及果決征戰。天下安定寧和在於君主執度公正以明其德,同時效法天地公平無私,這樣就可以稱王天下。
君主要想稱王天下,必須參合天時、地利、人事三方面因素,然後才能廣有天下。作為國君就要居得其所,真正行使其作為國君的職權。大臣恭敬,不敢蒙蔽君主。下屬和順,不敢欺矇其上。百姓和睦甘願為國君效力,地域廣大,民人眾多,軍隊強盛,可無敵於天下。
慶賞公正可極於小民,而刑罰不苟必極於當罪,這是王道的根本。但此外還必須懂得王術,否則不足以稱王天下。懂得王術的人,田獵有度,飲宴有節,珍寶聲色不惑於心,這樣的話,發動天下的人從事征戰,就會用力極少而見功甚多,征戰必勝令行禁止。因此會得到福佑,使得國家富強人民昌盛。聖人便會居處其國而佐助他,天下人也都會親近追隨他,但如果不懂得王術,田獵無度,常常沉湎於飲宴,珍寶聲色蠱惑其心,這樣的話,發動天下的人從事戰爭,就會用力甚多而不見功效,戰雖或有所勝卻不能令行禁止。因此失去福佑,財物耗盡而倉廩空虛,違逆天道,使得國困民貧。有德能的人便會遺棄他,天下人也要背離他。同時再不能重視士人,尊有道的人為師,那么國家將為他人所有了。
稱王天下的人要具備恆德,有了恆德,還要懂得王術,所以能稱王天下而天下的人卻不知其中的緣故。稱王天下的人,看輕一城一地而重視士人的歸附,這樣就使國家穩固而自身安逸;看輕財利而尊重知識,所以功成而財生;卑屈己身而尊重有道之人,所以能使自身顯赫而令行天下。因此稱王天下的人,天下人都會以其為表率。霸主積蓄兵力以征討不聽命的諸侯國,誅伐理當治罪的國家而不圖私利,所以能令行天下而沒有敢於違抗命令的。除此之外,像那些不講王術,只是憑藉武力,為了私利而窮兵黷武的人,身亡國危指日可待,而他們居然還意識不到是因為什麼。至於說到霸王,因為他們能效法天地、覆載天下,公平無私,所以能使天下萬事各得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