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大黃、枳實、黃芩、厚朴、甘草、柴胡、芒硝、芍藥。
用法用量
上先將水二鍾,滾三沸後入藥,煎至八分,臨服時入鐵鏽水三匙調服。
主治
傷寒熱邪傳里,大便結實,口燥咽乾,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硬滿,繞臍痛。
加減化裁
結胸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譫語,大便實者,去甘草,加甘遂、桔梗;凡傷寒過經,及老弱並血氣兩虛之人,或婦人產後有下證,或有下後不解,或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去芒硝。
重要文獻摘要
《醫學纂要》:“六一順氣湯,治傷寒邪熱傳里,大便結實,口躁咽乾、怕熱、譫語、揭衣狂走、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滿硬、繞臍疼痛等證。”
《東醫寶鑑》:“里證宜下,通用三一承氣湯、六一順氣湯、陶氏黃龍湯。⋯⋯六一順氣湯,治傷寒熱邪傳里,大便結實,口燥咽乾,譫語發狂,潮熱自汗,胸腹滿痛等證,以代大、小、調胃、三一承氣。大柴胡、大陷胸等湯之神方也。大黃二錢,枳實、厚朴、芒硝、柴胡、黃芩、芍藥、甘草各一錢。上銼,作一貼,入姜三片,水煎至半去澤,入鐵鏽水三匙,調服。”
《彤園婦人科》:“產後血虛火燥,便秘脹痛,用四物湯加丹參、桃仁;氣血兩虛,八珍湯加制桃仁、杏仁;氣滯加枳殼、木香;脈症俱實,六一順氣湯,見傷寒門。⋯⋯有因邪從陽化,化為熱證,宗筋為熱所灼,致男子縮陰,女子陰緊。其症舌焦口渴,熱上衝心,口氣蒸手,二便秘結,臍腹脹痛,脈實有力。重症用六一順氣湯攻下之。”
《家藏蒙筌》:“若有疑似,從緩治之。或用大柴胡或六一順氣湯,外用罨法以解之,不必用此。⋯⋯六一順氣湯治消渴煩滿,舌卷囊縮,大便實,手足乍冷乍溫者,宜用此湯下之。”
《顧氏傷科經驗與特色》:“赤芍⋯⋯入六一順氣湯,瀉大腸閉結,使血脈順下。以其能主降,善行血滯,調女人之經,消瘀通乳。以其性稟寒,能解熱煩,祛內停之濕,利水通便。較白芍味苦中,但能瀉而無補。”
《醫學集成》:“少陰熱證,脈沉數,心煩口燥,咽乾咽痛,燥渴便結,法主六一順氣湯:枳實、厚朴、芒硝、大黃、柴胡、黃芩、白芍、甘草。⋯⋯厥陰熱證,脈沉弦,舌卷囊縮,煩躁厥逆,消渴便硬,法主六一順氣湯或大承氣湯。”
《羅氏會約醫鏡》:“六一順氣湯即用調胃承氣湯亦可二方見十二內。治陽厥便結,煩躁譫語,惡熱口渴,四肢雖冷而脈沉實有力。”
《年希堯集驗良方》:“少陰大便實,口燥咽乾,怕熱,譫語,或下利清水,繞臍疼痛,宜六一順氣湯。⋯⋯厥陰怕熱,發渴,譫語,大便燥實,胸腹滿硬,手足乍冷乍溫,宜六一順氣湯。⋯⋯腹痛身不熱,煩躁譫語,口渴,以陰先受病者,宜六一順氣湯。”
《赤水玄珠》:“大承氣湯加川芎、柴胡,六一順氣湯。”
《景岳全書》:“熱邪傳里,胃有燥糞結實,心下硬痛而下利統清水,身熱譫語發渴。此非內寒而利,乃因湯藥而利也,名日積熱利證,宜急下之。身無熱者,宜用此湯;身有熱者,宜六一順氣湯。”
《顧松園醫鏡》:“六一順氣湯,宜加生鐵落即爐冶間搗落之鐵屑。三五錢,或鐵鏽、或針砂皆可。此方狂病亦可用之。按:經論狂病善怒,故日怒狂。因肝氣暴升,用生鐵落煎飲,取其體重而降金氣以制之;宜節奪其食,不使胃火復助陽邪則愈。愈後只與米飲,若早與飲食飽之,病必再作也。”
《萬病回春》:“陽厥者,是熱深則厥深,蓋陽極則發厥也。急宜六一順氣湯治之。⋯⋯凡初得病,身熱頭痛,大小便閉,或畏熱,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燥不得安臥、譫語昏憒而厥,此陽厥也。宜大柴胡、六一順氣湯治之。⋯⋯傷寒陽症似陰者,是火極似水也。自熱以至溫,由溫乃至厥,是傳經之邪。輕則四逆散合小柴胡湯;如渴,用白虎湯合解毒湯;重則宜六一順氣湯。”
《歷代中醫歌訣全編》:“傷寒六七日內,乃足厥陰肝經受之。其脈起於足大指之大敦穴,循陰器,抵小腹,絡於肝,行身前之側,終於期門穴也。其症則煩滿而囊縮.筋急而唇青。在男子則囊拳,在女子廷孔急痛,痛引小腹。廷孔者,陰之深處也,亦宜分傳經直中治之。其脈沉實有力當下,如六一順氣湯之類是也。”
各家論述
陳修園:仲景三承氣湯盡美盡善,無可加減。劉河間於此方加甘草一味,便逾仲景矩蠖,然意在調胃,於外科雜症等頗亦相宜,視陶節庵六一順氣湯更高一格。(《時方歌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