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詞語解釋]

公眾[詞語解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公眾是指與公共關係主體——社會組織發生相互聯繫、作用,其成員面臨共同問題、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的社會群體。

而單對於行銷領域而言,公眾指對企業完成其行銷目標的能力有著實際或潛在利益關係和影響力的群體或個人,主要包括金融公眾、媒介公眾、政府公眾、社團公眾、社區公眾和內部公眾。公眾對企業的態度會對企業的行銷活動產生巨大的影響。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公眾

【拼音】gōng zhòng

【注音】ㄍㄨㄙ ㄓㄨㄙˋ

【同義詞】民眾、大眾、公家

【反義詞】私人

基本解釋

[general public]大眾,大家。

在公眾面前

公眾輿論

謀求公眾福利

引證解釋

猶大家,大眾。

《朱子語類》卷十六:“譬如一事,若系公眾,便心下不大段管;若系私己,便只管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只此便是公私之辨。”《恨海》第十回:“棣華大驚道:‘這個如何使得!醫院雖說有人伏侍,那都是公眾的人,要茶要水,怎得便當?’”柳青《銅牆鐵壁》第十五章:“銀鳳拉住他的袖子,第一次在公眾面前依戀地定睛凝視著他。”

涵義

首先,公眾是社會群體,這種社會群體具有明顯的類別性,既包含了個人、群體,也指其他社會組織。如作為一所學校,公眾既可以是學生、學生家長,也可以是其他學校、商店、政府等社會組織。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個人不是指單個的人,而是指公眾群體中的某個人,或群體、組織的負責人、代言人、代表等。

第二,作為公眾的社會群體必須與公關主體——社會組織發生相互聯繫、作用。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的人、群體或其他社會組織都可以成為特定社會組織的公眾,只有那些與該組織發生的直接、間接相互聯繫、作用的人、群體、社會組織才成為該組織的公眾。如某家商場,只有已經去購物的顧客才可能成為它的公眾,而其他顧客就不是它的公眾。

第三,成員間面臨共同問題、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因而才形成某種公眾群體。假如有100人到某家商場購買電器,回去使用後發現電器有質量問題。這100人便成了這家商場的一類公眾群體。他們面臨的問題都是電器質量不行,他們的利益是購買到貨真價實的電器,他們的要求是希望解決電器質量問題,或實在無法解決時進行退貨或退款處理。

特徵

整體性

整體性是指公眾的總體特徵。公眾是公關工作對象的總稱,從概念上講,它是指與某一組織運行有關的整體環境。這個環境是一個鬆散的整體,各個要素構成之間或多或少是自由的和分散的。比如顧客和供應商之間、新聞界和社區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相關性較小或無相關性,但它們又共同構成了組織必須面對的公眾環境。

同質性

同質性是指公眾的性質特徵。即構成其類公眾的成員都面臨共同問題、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也正是因他們在面臨的問題、利益和要求上的共同性,因而彼此之間很容易產生互動和共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甚至形成心理上、情感上的默契和一致,從而表現出明顯的合群意識。

多樣性

多樣性是指公眾的構成特徵。公眾的構成形式是豐富多彩、複雜多樣的,具體地說,公眾的構成可以分為三種存在形式:

個體。個體是公眾構成最基本的細胞,最常見的存在形式。在某一特定時期的特定條件下,公關對象往往表現為某一個具體的人,公關活動因此常常以交際活動的形式出現,帶有強烈的人際交往色彩,這也是人們將公關混同於交際的主要原因。個體公眾往往是不穩定的、變動不居的。

群體。群體是公眾構成的中間層次,也是相對重要的存在形式。它包括初級社會群體(指成員之間有親密的關係,如家庭、鄰里、老鄉、朋友等)和人群集合體(指因臨時性、偶然性的因素而聚集在一起的人們,如商店的顧客、餐館的食客等)。初級社會群體相對穩定和持久,而人群集合體則變幻莫測。

組織。兩個組織之間可以互為公眾。比如,兩個同等企業之間、兩個政府機構之間、兩所同類大學之間都可以互為公關對象。組織公眾比較固定。

變化性

變化性是指公眾的動態特徵。這是指不僅公眾群體的產生、解體是可變的,而且還指隨著時間的推移,公眾群體的構成、態度和作用也是變化的。如某家商店出售一批機車,不到一個月顧客紛紛要求退換或退賠。商店了解後馬上與廠家聯繫解決了這個問題,顧客滿意而去。這個因機車質量問題而形成的公眾群體很快便因這個問題的解決而消失了。假如這個問題不及時解決,這個公眾群體的態度就可能會變得強烈,甚至可能上告有關部門或在其他顧客中散布不滿言論、情緒,對商店自然會造成不良影響。其人數、性別、年齡等構成也會因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種種變化。

相關性

相關性是指公眾的個性特徵。公眾雖然廣泛存在,但不是各組織通用的抽象概念,而是與某一社會組織特定相關的。各社會組織都會因其自身的性質、地位、環境、形象而與某些特定的公眾對象發生利益關係,從而形成自身特有的公眾形象。比如同樣是酒店業,五星級酒店的公眾與個體小店的公眾就不大相同;同樣是五星級酒店,廣州中國大酒店的公眾也不同於北京長城飯店的公眾。公眾的相關性特點就是組織與公眾形成公共關係的關鍵所在,具有多面性。

分類

根據公關傳播的實際需要,公眾分類可以有多種角度和標準。下面介紹七種常見的分類方法。

公眾的橫向分類

(1)內部公眾

員工公眾:領導、職工、勤雜工等

股東公眾:股民、董事會、股票經紀人

(2)外部公眾

社區公眾:員工家屬、附近居民、當地政府

財務公眾:當地銀行、金融機構

經銷商公眾:批發商、零售商、代理商、進出口商

消費者公眾:顧客、用戶

競爭者公眾:同行、替代品行業

輿論界公眾:新聞界、社會名流、專家權威

政府公眾:縱向政府機構、橫向政府機構

橫向分類法是一種平面分類法。它有助於全面了解公眾的分布情況,從總體上把握公眾的數量和類型。

公眾的縱向分類

所謂縱向分類,即把公眾作為一個動態發展過程來分類。按照公眾的一般發展過程,把公眾分為非公眾、潛在公眾、知曉公眾和行動公眾四類。

(1)非公眾(Nonpublic)

非公眾是公共關係學中的一個特殊概念,即不和人和組織發生任何聯繫和影響的群體和個人。例如,在一般條件下,美容店是家電公司的非公眾,服裝店是工具機廠的非公眾。把“非公眾”排除在組織的公共關係範圍之外,有利於減少盲目性,增強針對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但要注意,非公眾雖然不是公關的實際對象,但是從發展的眼光來看,非公眾也有可能發展為潛在公眾。在確定公眾時,要預留界限,適當超前。

(2)公眾(Latent Public)

潛在公眾指由於潛在的公共關係問題而形成的潛伏公眾或未來公眾。比如,某航空公司的空難事件發生後,遇難者的家屬還不知道他們的親人已經遇難,這時,他們就是航空公司的潛在公眾。從公眾發展的全過程來看,潛在公眾是由非公眾發展而來的,處於公眾發展的第一階段。

(3)知曉公眾

知曉公眾是指那些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存在,膽還沒有付諸實際行動的公眾。比如,遇難者家屬得知親人遇難後,開始沉浸在悲痛之中,還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這時,潛在公眾已發展成知曉公眾。

(4)行動公眾

行動公眾指那些不僅意識到問題的存在,而且已經採取種種實際行動的公眾。行動公眾由知曉公眾發展而來,是公眾發展的最後階段。當知曉公眾意識到的問題沒有及時得到解決時,公眾就開始採取行動了,如訴諸大眾傳媒、訴諸政府有關部門,甚至訴諸法律等。

從非公眾發展到行動公眾的過程,是公眾影響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也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在這個發展變化過程中,公關的重點應該放在知曉公眾和行動公眾身上。

按關係重要程度分類

按公眾對組織的重要性分類,可以把公眾分為首要公眾、次要公眾和邊緣公眾。

(1)首要公眾

是指對組織的生死存亡有重大影響,起決定作用的那部分公眾,如企業的員工、股東、商店的顧客、工廠的用戶等。首要公眾是組織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最為重要的一類公眾。

(2)次要公眾

是指對組織的生死存亡有影響,但不起決定作用的公眾,比如社區公眾、新聞界公眾。

(3)邊緣公眾

是指與組織有一定的聯繫,但不影響組織正常運轉的公眾。如競爭對手。

按公眾對組織的態度分類

可以把公眾分為順意公眾、逆意公眾和獨立公眾。

(1)順意公眾

指那些對組織的政策、行為、產品持贊成支持態度的公眾。如企業的業務合作夥伴、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和消費者。

(2)逆意公眾

指那些對組織的政策、行為、產品持否定、反對態度的公眾。比如企業的惡性競爭者、懷有敵意的記者、消費者等

(3)獨立公眾

指那些對組織持中間態度,觀點和意向不明朗的公眾。如對企業和產品漠不關心的社會大眾。

按組織對公眾的態度分類

也可以把公眾分為三類:受歡迎公眾、被追求公眾和不受歡迎公眾。

(1)受歡迎公眾

指那些和組織兩情相願的公眾。如股東、贊助者、捐贈者等,主動對組織表示興趣,而組織也非常歡迎和重視他們。這種關係雙方均處於積極主動的態勢。

(2)被追求公眾

指組織對其一廂情願的公眾。如新聞媒介、社會名流是任何組織都積極追求的公眾。

(3)不受歡迎公眾

指那些對組織一廂情願的追求,而組織又力圖躲避的公眾。如一味索取贊助的團體或個人、持不友好態度的記者等。

按公眾的穩定程度分類

可以把公眾分為三類:臨時公眾、周期公眾和穩定公眾。

(1)臨時公眾

指因某一臨時性、偶然性因素聚集在一起的公眾。如專題活動的來賓、展覽會的觀眾、促銷現場的圍觀者等。這類公眾不僅是公關對象,而且是傳播公關活動的活媒介。在公關工作中不可忽視這類公眾。

(2)周期公眾

指按一定規律和周期出現的公眾。比如節假日的遊客、競選時的選民等。周期公眾的規律性比較強,對於季節性比較強的行業來說,周期公眾的確定非常重要,公關人員可事先精心準備、周密策劃,以使周期公眾轉化為穩定公眾。

(3)穩定公眾

指具有穩定結構和穩定關係的公眾。比如長期合作的夥伴、老主顧、社區中人等。穩定公眾是組織最忠實的公眾,也是需要特別對待的公眾。比如特別的優惠、特別的政策、特別的產品等。

按人口學結構分類

即按性別、職業、經濟狀況、教育程度、政治或宗教信仰、種族和民族背景等標準分類。這是最基本的分類方法,對任何公眾都適用,便於積累基本的統計資料。

企業面臨公眾

企業所面臨的公眾主要有以下幾種:

(1)融資公眾(financial publics)

是指影響企業融資能力的金融機構,如銀行、投資公司、證券經紀公司、保險公司等。

(2)媒介公眾

是指報紙、雜誌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大眾傳播媒介,它們對企業的形象及聲譽的建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政府公眾

是指負責管理企業行銷活動的有關政府機構。企業在制定行銷計畫時,應充分考慮政府的政策,研究政府頒布的有關法規和條例。

(4)社團公眾

是指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組織、環保組織及其他民眾團體等。企業行銷活動關係到社會各方面的切身利益,必須密切注意並及時處理來自社團公眾的批評和意見。

(5)社區公眾

是指企業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和社區組織。

(6)一般公眾

是指上述各種公眾之外的社會公眾。一般公眾雖然不會有組織地對企業採取行動,但企業形象會影響他們的惠顧。

(7)內部公眾

是指企業內部的公眾,包括董事會、經理、企業職工。

所有這些公眾,均對企業的行銷活動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處理好與廣大公眾的關係,是企業行銷管理的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

三者區別

公眾與大眾、民眾的區別

公眾很容易被理解成“社會上的多數人”。實際生活中不少人則更把公眾與大眾、民眾同樣看待。這些從公關的角度上看是不準確的。作為公共關係客體的公眾,與大眾、民眾最主要的區別在以下方面:

(1)參照物不同。公眾相對於社會組織而言,大眾相對於政府、法律而言,民眾相對於幹部、領導而言。公眾與社會組織始終是平等的,信息交流採取雙向溝通的形式,而大眾與政府之間,民眾與領導之間在具體職能的行使中是不相同的,信息溝通也主要採取單向灌輸的形式。

(2)產生消失的原因不同。公眾因為共同問題而產生,又因共同問題的解決而消失。而大眾、民眾不是如此,只要有政府、法律存在,只要有領導、幹部存在,大眾、民眾總是存在的,不會消失。

(3)性質不同。公眾具有同質性,一個問題形成一個公眾群體,而大眾、民眾具有異質性,大眾中存在各種各樣問題,民眾中也如此。

因此,作為某個具體的人在大眾、民眾的歸屬中往往是穩定的、單一的。如作為中國一分子、作為某個社會組織的成員、一般情況下不會同時又是別國大眾一分子、另一個社會組織的成員。而作為公眾一員就不一定了,主要看他面臨多少問題,如他同時遇到住房緊張、評職稱難、孩子無處入托、工作不安全等問題,那么他就可能與遇到上述問題的人們一起同時成為幾類公眾群體成員。

相關學科

公共關係學:20世紀90年代之前,學界一般稱為公關的對象,或者說客體為”公眾“(public)。

“所謂公眾,即與特定的公共關係主體相互聯繫及相互作用的個人、群體或組織的總和,是公共關係傳播溝通對象的總稱。”

公眾是與公關主體有利益關係並相互影響的組織、群體或個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