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義
在古代日本, 公家是指天皇、朝廷和公卿貴族的稱呼,這個稱呼是相對“武家”而言的,本來“公家”兩字是用來指天皇或者朝廷,在這個時期,“公家”讀作“くげ”(kuge)或者“おおやけ”(Ooyake)。
引申
公家是在朝廷中由於各家的極位極官和文武官的不同區別而劃分的一種門第,自攝關家以下, 包括清華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由以上各家組成的門第被稱為公家,各家的當主也按照門第給予相應的官職。
鎌倉時代以後,由於用“武家”來稱呼以“武力”對朝廷效勞的幕府將軍與守護大名、武士等;與此對應,就用“公家”稱呼在“政務”上服務朝廷的貴族。
歷史
從平安末期到l鎌倉時代,在公家之中的貴族又提升出公卿這么個稱呼,從三位以上的公家被稱為公卿。這個時代同時確定了藤原家世代擁有攝政的地位,從此強大的藤原氏就開始不斷出現分家,幕末時期已經分位130家以上。此外,公家的家格逐漸固定,由家世決定了所能擔任或升遷的官職。此時期,形成了如下的家格:攝家、清華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諸大夫家)。
到了江戶時代,公家幾乎仰賴幕府的統治,與此對應的,幕府將軍以禁中並公家諸法度,規定了江戶時代的公武關係。這之後,公家社會一直存在到幕末,最終在明治維新時期解體,日本君主立憲,大部分的公家變成新貴族,也就是華族。另外在幕末時期,由於朝廷重新獲得了權力,出身於公家的岩倉具視、三條實美、西園寺公望等歷史著名人物,也在明治維新中輩出。
明治時代,出身公家的家族,移向華族時,主要以公家時代的家格,以及其代代的任官情況決定。主要是攝關家、清華家的當主封為公爵家族或者侯爵家族,其之下曾擔任過多次大納言的家族封為伯爵家族,其餘的封為子爵家族。另外,地下家裡成為華族的全部都被封為男爵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