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里的公平與正義:公司的邏輯

書籍信息

作者:吳剛梁 分類:管理學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書籍簡介

本書以公司治理為核心,從文化、法律、金融、管理等多個角度,系統地論證了企業家價值觀、公司基本制度、治理結構、聲譽機制、資本結構、企業規模、產權改革七個方面的熱點問題。通過分析企業家、股東、職業經理人、債權人、勞動者、客戶、供應商、政府、投資人、投行、評級機構等不同主體的角色定位、行為邊界和權利義務,探討了公司里的效率、公平與正義。

書籍目錄

公司的架構:內部的治理結構

企業家、資本家、職業經理人、勞動者以及債權人,是公司里最主要的角色,他們以簽訂長期契約的方式“加入”公司,其權利與義務已經被《公司法》標準化。這些主體的地位與責任,構成了公司治理的基本的架構。如何平衡他們之間的利益衝突,是公司治理的最主要內容。
序言
企業家:剝削者還是價值創造者?(1)
企業家:剝削者還是價值創造者?(2)
企業家:剝削者還是價值創造者?(3)
企業家:剝削者還是價值創造者?(4)
股東:公司唯一的老闆(1)
股東:公司唯一的老闆(2)
股東:公司唯一的老闆(3)
董事會:公司法人的心臟(1)
董事會:公司法人的心臟(2)
董事會:公司法人的心臟(3)
職業經理人:打工仔還是合作者?(1)
職業經理人:打工仔還是合作者?(2)
職業經理人:打工仔還是合作者?(3)
職業經理人:打工仔還是合作者?(4)
勞動者:人力資本的價值在哪裡?(1)
勞動者:人力資本的價值在哪裡?(2)
勞動者:人力資本的價值在哪裡?(3)
勞動者:人力資本的價值在哪裡?(4)
債權人:危難之際顯身手(1)
債權人:危難之際顯身手(2)
債權人:危難之際顯身手(3)
債權人:危難之際顯身手(4)

公司的形象:外部的聲譽機制

客戶、供應商、社區居民、政府是公司的利益相關者,它們共同形成公司治理的外部力量。利益相關者並沒有“加入”公司,他們與公司的契約具有偶然性或者一次性。外部治理與內部治理的機制是不同的,公司的品牌和形象是外部治理的核心,市場會利用聲譽機制對公司進行優勝劣汰。
客戶:品牌為何有價值?(1)
客戶:品牌為何有價值?(2)
客戶:品牌為何有價值?(3)
供應商:如何防止被“敲竹槓”?(1)
供應商:如何防止被“敲竹槓”?(2)
政府:“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1)
政府:“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2)
政府:“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3)
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之爭(1)
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之爭(2)
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之爭(3)
評級公司:市場之眼(1)
評級公司:市場之眼(2)
評級公司:市場之眼(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