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範圍
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公眾出行規律安全、避難者行為安全,人員疏散的場地安全、建築安全、城市生命線安全,惡意和非惡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員疏散等。
存在原因
中國公共安全問題突出絕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國社會轉型期的深層社會矛盾及反映這些矛盾的社會問題的表征。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體制轉型期內產生的社會震盪。我國正處於由原有的計畫經濟體制向新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期,在此過程中,價值觀的多元化,客觀上增加了社會控制的困難。
其二,收入差距拉大產生的變態利益需求取向,使社會心理出現失衡,產生了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利益衝突的加劇必然使違法犯罪行為增多。
其三,大規模社會人口流動產生的附帶性社會治安問題。當前,除了農村民工潮之外,某些城市人口也加入了人口流動大軍,給人口管理和治安帶來巨大困難。在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中,不可避免出現某些社會犯罪現象。
其四,政府職能轉換期內產生的社會調控能力弱化。政府職能轉換還沒有完全到位,在某些方面造成社會調控能力弱化,從而影響社會治安的調控和整治。
其五,國際犯罪活動對國內產生的衝擊。
相應對策
第一,健全體制,明確責任。各地區各部門要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各級政府要把加強應急管理擺在重要位置,把人力、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用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嚴格安全生產行政許可制度,落實各級領導安全生產責任制。
第二,居安思危,預防為主。要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機制,健全監測、預測、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加強專業救災搶險隊伍建設,健全救災物資儲備制度,搞好培訓和預案演練,全面提高國家和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
第三,強化法治,要用法治來確保公共安全,即加快規章制度建設,健全與完善關於維護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辦事。要加快應急管理的法制建設,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法制體系,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規範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
第四,依靠科技。高度重視運用科技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把科技產品運用到維護公共安全上面去。用高科技對安全高發區進行監控、警報等預防。
第五,協同應對,快速反應。建立公共安全應急救援體系,制定公共安全應急預案,搞好安全技術培訓,提高安全防範和管理水平。使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組織,快速反應,高效運轉,臨時不亂。
第六,加強基層,全民參與。提高基層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置能力,提高民眾應急能力和自救能力。
第七,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識。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增加全民的危機意識、社會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