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的再生產

政治復興:回歸公共治理114二、 規範與“治理場域”:社會治理的思維機制171一、 公民共和主義:作為治理話語251二、

內容介紹

20世紀70年代以後,重構社會治理體系的價值、機制和知識基礎成為全球政府治理改革的主題,但是公共行政範式民主化、市場化的重構並沒有真正解決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的根本缺陷。在後工業社會或現代性重建的進程中,與服務型社會治理模式生成、構建密切相聯繫的多中心治理,是社會治理模式現代性演進中的一個基本趨向,它是在繼統治型社會治理模式、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的“中心—邊緣”治理結構之後,伴隨服務型社會治理模式而生成的一種社會治理結構類型。多中心治理越來越成為全球性政府治理或社會治理改革的共識。本書作為探討多中心治理運作機制的一個嘗試,試圖在研究中梳理多中心治理的含義和形態特徵,把握其在社會治理歷史進程中的屬性,闡述其歷史合理性和價值正當性,並對其運作機制的理論模式作出闡釋。
作者的話1
序1
導論1
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2
二、 研究視角與方法的探討4
三、 建構合作機制:一個公共性再生產的假設10
四、 本書的論述框架與內容安排12
第一章多中心治理:一個現代社會治理的命題15
第一節多中心治理釋義16
一、 當代政治發展中的“治理話語”16
二、 多中心性:從經濟領域到公共領域25
三、 多中心治理的實踐形態34
第二節多中心治理:服務型社會治理敘事38
一、 社會治理的歷史類型39
二、 公共行政的替代範式及其局限45
三、 多中心治理的功能:公共服務/責任再生產54
第三節多中心治理的運作:合作理論模式57
一、 社會治理機制57
二、 合作理論的規範性認知62
三、 合作機制的釋義模式67
第二章價值與知識的變遷:多中心治理生成的理論邏輯71
第一節從保護型民主到自主治理:多中心治理的合法性基礎72
一、 從保護型民主到治理型民主72
二、 民主的強勢話語:參與模式中的政治79
三、 民主治理與憲政改革82
第二節多中心治理生成的知識維度86
一、 “應享革命”:公民社會權利資格理論86
二、 公共物品:當代社會治理的“元敘事”93
三、 集體行動:社會治理知識的增長100
第三節國家與社會關係的重塑113
一、 政治復興:回歸公共治理114
二、 政治發展範式變遷118
三、 理性官僚制的正當性重建120
第三章相互性的展開:多中心治理的運作規則126
第一節相互承認的法權——一個基本理念127
一、 相互承認的法權:經典命題的追溯128
二、 公共領域重建:經典命題的再現132
三、 社會治理中的運用:經典命題的魅力135
第二節相互承諾的信任:集體行動的倫理維度137
一、 信任的生成:獲取“文明的資格”138
二、 政府信任關係的歷史類型144
三、 多中心治理的倫理維度:合作信任的實踐151
第三節相互尊重的規制:後立憲選擇155
一、 相互尊重:規制的理念156
二、 公共責任:規制的目標161
三、 作為治理機制的規制166
第四章事實與規範之間的商議:多中心治理的運作場域169
第一節事實、 規範與“治理場域”:社會治理的思維機制171
一、 治理場域的邏輯171
二、 事實與規範關係的重構:理論個案177
三、 合作治理的思維機制建構:初步的思考184
第二節治理場域的形式理性:從政治動員到政策網路186
一、 權威中心的閉鎖場域:政治動員187
二、 多中心的開放性場域:政策網路194
三、 政策網路與多中心治理的契合201
第三節治理場域的實質理性:協商民主203
一、 商議理論與合作裁量:一種倫理民主203
二、 合法反對的表達倫理208
三、 民主商議的另類形態:新社會運動215
第五章“他在性”的自我:多中心治理的運作主體224
第一節政府權能重塑的公共服務向度225
一、 “價值的顛覆”:以公共性補救合法性226
二、 引導型職能模式231
三、 流動的注意力:以前瞻性替代回應性236
第二節社團定位:國家中間層政治240
一、 新市民社會241
二、 “中間層政治”:超越自治與控制的緊張246
三、 任務型組織的適應機制:自律與他律250
第三節成為積極公民:認真對待共和251
一、 公民共和主義:作為治理話語251
二、 “公民唯私主義綜合症”254
三、 塑造積極公民259
結語272
主要參考文獻275
後記284

作者介紹

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現為南京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公共事務與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南京社會科學》特聘編審;天則經濟研究所公用事業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全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理事;南京市政協法制社會委員會顧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