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公元7-9世紀鄂爾多斯高原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演變研究》編著者艾沖。為便於研究論述,本書劃分為六個部分,每部分包含若干章節。這六個部分內容包括:當代自然地理面貌與公元6世紀末自然地理復原,隋唐時期鄂爾多斯高原(包含後套平原)行政區劃建制,隋唐“河曲”地域各民族人口數量與分布,隋唐農耕、畜牧、手工和商貿諸業的盛衰與分布,城市與城鎮的分布及影響,公元9世紀“河曲”地域自然環境對經濟活動的回響,最後是研究結論。如此的編排主要是出於邏輯關係的考慮,意在採取層層深入之方式全面地探討涉及鄂爾多斯高原(包含後套平原)地域的相關人、地關係專題。
作者介紹
出生年月:1955年1月;研究方向:中國邊疆史、歷史地理學; 畢業學校:陝西師範大學,香港公開大學; 艾沖,生於1955年,陝西周至人。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後以在職學習的方式獲授碩士學位。現任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歷史地理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教學領域,先後為本科生、專科生講授中國歷史地理、歷史人文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中國郵驛史概述、中國人文旅遊概論、中國長城史研究專題、人文旅遊地理學、中國長城文化史、中國郵驛文化史、中國古代都城通論等十餘門課程,為研究生講授歷史地理專題研究、歷史軍事地理、唐代政區研究、歷史政治地理等門課程。曾獲優秀教學教育實習帶隊教師獎、校教學質量優秀獎。在科研領域,迄今在權威級、核心級、重要級、一般級期刊上公開發表有關歷史地理學和漢唐歷史研究的學術論文近百篇。 主要從事歷史人文地理學和中國邊疆史的研究,尤其是側重於長城歷史地理、歷代政區演變、邊疆歷史地理和歷史交通地理的研究。對戰國魏長城的空間分布、秦代長城的起始地與終止地所在、北朝諸國長城的實際走向、隋代長城起訖地考證、明代長城沿線軍事區域的分劃、古長城遺蹟時代考證等課題研究,取得一系列新進展和新成果。提出明代長城沿線防區數量應是十三軍鎮(而非九鎮)的觀點,尤其是古長城演變時段的研究成果,為歷史自然環境變遷諸課題研究提供了客觀的年代標尺,推動有關沙漠化進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天然植被變遷、土地利用等研究工作的進步。通過對南北朝、隋唐時期總管區和都督區的系列考察,率先提出“總管區 / 都督區”實乃隋唐時期地方行政區域的第一層級之觀點;完成榆關、渝關、潼關、白土關、金鎖關等古代軍事要塞的定位與變遷研究。科研成果先後獲得1993年度陝西省首屆“歷史學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1996年度陝西省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998年度陝西省人民政府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現正在從事歷史時期西部生態環境與土地利用變化的研究工作。
目前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
1.主持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鄂爾多斯高原歷史地理研究》。 2.主持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隋唐時期北部邊疆治理研究》。 3.主持2006年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公元7-9世紀鄂爾多斯高原地區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演變互動關係研究》。 4.參與研究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明清以來鄂爾多斯高原地區農牧業生產相互關係及演替形式研究》(侯甬堅教授主持)。 5.參與研究2003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古代畜牧業生產影響環境變化的實例研究(以鄂爾多斯高原為例)》(侯甬堅教授主持)。 6.參與研究國家2003年自然科學重大基金項目:《歷代制度和政策因素對西部環境的影響:途徑、方式和力度》(侯甬堅教授主持)。
已出版專著和發表論文
(一)專著 1、《明代陝西四鎮長城》,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2、《中國的萬里長城》,三秦出版社,1994年出版。 3、《西北城市發展與環境演變研究》,西安地圖出版社,2004年。 4、《唐代都督府研究》,西安地圖出版社,2005年。 5、《中國古長城新探》,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 6、《公元7-9世紀鄂爾多斯高原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演變互動關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二)參編 1、《古今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2、《中國歷史地理簡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3、《兩唐書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三)部分論文 1、《論唐代後期沙陀突厥東遷的四個問題》,《民族研究》,2004年第1 期。 2、《論唐代前期‘河曲’地域各民族人口的數量與分布》,《民族研究》,2003年第 2期。 3、《唐代河曲‘六胡州’治城的探索》,《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4、《關於唐代單于都護府的兩個問題》,《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5、《唐代河西地區都督府建制的興廢》,《敦煌研究》2003年第3期。 6、《唐代靈、鹽、夏、宥四州邊界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年第1期。 7、《論毛烏素沙漠形成與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關係》,《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8、《唐代河西地域都督府建制的興廢》,《敦煌研究》2003年第3期。 9、《唐代東突厥羈縻都督府的置廢與沿革》,《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3年2期。 10、《論唐代“河曲”地域的都督府政區》,《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1期。 11、《清代雍正乾隆時期隴中地區的水利開發與土地利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3期。 12、《唐代安北都護府遷徙考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13、《隋唐“榆關”和“渝關”考辨》,《中國方域》1998年第4期。又全文轉載於《中國地理》1998年第10期。 14、《關於寧夏明長城的幾個問題》(筆名孫盼芝),《山東師大學報》1996年增刊。又全文轉載於《中國地理》1997年第01期。 15、《唐代“河曲”人類經濟活動影響環境的力度及原因探析》,《陝西師大學報》,2006年第1期。 16、《唐代前期都督府建制並不存在“軍政時期”》,《社會科學評論》2008年第1期。 17、《論唐代“河曲”內外駐防城群體的分布及其歷史作用》,《唐史論叢》2008年第10輯。
作品目錄
緒言第一部分 鄂爾多斯高原(暨後套平原)自然地理概述
第一章 現代鄂爾多斯高原(暨後套平原)自然地理面貌
第一節 鄂爾多斯高原的地勢地形與土壤類型
第二節 鄂爾多斯高原(暨後套平原)氣候狀況
第三節 鄂爾多斯高原的河流、湖泊、植被及動物狀況
第二章 公元6世紀末鄂爾多斯高原自然地理概貌
第一節 鄂爾多斯高原東半部
第二節 鄂爾多斯高原西半部
第二部分 公元7—9世紀“河曲”地域行政區劃建制
第三章 隋代“河曲”地域行政區劃建制
第一節 隋文帝時期“河曲”總管府的建置
第二節 隋煬帝時期“河曲”政區的變化
第四章 唐代前期“河曲”地域行政區劃建制——都督府、州/郡、縣
第一節 唐前期“河曲”四都督府的建制演變
第二節 唐前期“河曲”四都督府的管區變遷
第五章 唐代後期“河曲”地域行政區劃建鑭——節 度司、郡/州、縣
第一節 唐後期的靈鹽與夏綏兩節 度司建制
第二節 唐後期的振武與天德兩方鎮建制
第六章 唐代前期“河曲”地域粟特人“六胡州”建制演替
第一節 唐代河曲粟特人“六胡州”建制及治城的分布
第二節 唐代“六胡州”與“宥州”管區概述
第七章 唐代前期“河曲”地域及鄰區突厥族羈縻府州建制
第一節 前期:“北開”等四府與“順州”等四府的繼承關係
第二節 後期:磧南地區四都督府的設定與地望
第三部分 隋唐時期“河曲”地域各族人口的數量、分布及其生業構成
第八章 隋代“河曲”地域人口的數量與分布
第一節 隋代大業五年“河曲”六郡農業人口的推算
第二節 隋代“河曲”地域牧業人口的推斷
第九章 唐代前期“河曲”地域各民族人口的數量與分布
第一節 唐朝地方政府統計的在籍“河曲”漢族人口
第二節 唐代“河曲”地域稽胡人口的數量與分布
第三節 唐代“河曲”地域突厥人口的數量變化及分布
第四節 唐代“河曲”地域粟特人口的數量波動及分布
第五節 唐代“河曲”地域鐵勒人口的數量升降與分布
第六節 唐代“河曲”地域吐谷渾人口的分布與數量
第七節 唐代党項羌人口的東遷和擴散
第十章 唐代後期“河曲”地域各民族人口的數量與分布
第四部分 隋唐時期“河曲”地域農耕、畜牧、手工和商貿諸業的分布格局
第十一章 公元7—9世紀“河曲”地域的農牧演替
第一節 公元7—9世紀“河曲”地域農耕業的分布與變遷
第二節 公元7—9世紀“河曲”地域畜牧業的分布及變遷
第三節 公元7—9世紀“河曲”地域的農牧演替過程及特徵
第十二章 唐代“河曲”地域手工業與商業的分布與興衰
第一節 唐代“河曲”地域手工業的類別、分布及變遷
第二節 唐代“河曲”地域商貿業的類型、分布與興衰
第三節 唐代“河曲”手工業、商貿業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
第十三章 唐代鄂爾多斯高原人類經濟活動影響自然環境的力度差異及原因
第一節 唐代農耕業對鄂爾多斯高原環境的影響與作用
第二節 唐代畜牧業對鄂爾多斯高原環境的影響與作用
第三節 唐代手工業和商業對鄂爾多斯高原環境的影響與作用
第四節 各種經濟活動影響高原自然環境的力度差異及原因
第十四章 公元7—9世紀“河曲”地域屯田經濟的空間分布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第一節 公元7—9世紀“河曲”地域的環境概述
第二節 公元7—9世紀“河曲”地域屯田經濟的空間分布及變化
第三節 公元7—9世紀“河曲”地域屯田經濟對環境的影響
第五部分 唐代“河曲”地域城市及城鎮的分布與影響
第十五章 唐代“河曲”內外駐防城群體的分布與作用
第一節 “河曲”外圍駐防城體系的形成和分布
第二節 “河曲”內部駐防城體系的形成與分布
第三節 唐後期防禦重心南移而引致“河曲”南部築城活動
第四節 “河曲”內外駐防城群體的地理特徵及環境影響
第十六章 唐代“河曲”地域城市及城鎮的等級與形制
第一節 唐代“河曲”地域城市及城鎮的類型與等級
第二節 唐代“河曲”地域城市的形制
第六部分 隋唐時期“河曲”地域自然環境對人類經濟活動作用的回響
第十七章 友好型回響——維持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相對和諧
第一節 隋唐時期後套平原的自然環境演變
第二節 公元九世紀“河曲”邊緣地帶的生態環境
第十八章 負面型回響——局部區域自然環境退化對人類
社會的反作用
第一節 初期“毛烏素沙漠”的形成及其原因
第二節 公元7—9世紀庫布齊沙漠分布範圍及影響
第七部分 研究結論
第十九章 公元7—9世紀鄂爾多斯高原人類經濟活動與
自然環境互動關係的總結與反思
第二十章 歷史啟示:應對鄂爾多斯高原自然環境退化的方略
附錄:相關論文
歷史時期靈州治城的變遷新探
參考文獻
後記